【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的入學人數不斷增加,大學的開放性也越來越高,高校學生管理面臨的形勢也日趨復雜,亟需尋找一種更加有效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
【關鍵詞】以人為本;管理模式;探索實踐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一文中明確提出:“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新形勢下地方高校作為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理應在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上進行進一步更深層次、更廣方向的探索與實踐。作為學生管理第一線的輔導員,則更是這種探索與實踐的主導力量。下面筆者以輔導員身份談談對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存在問題
1.管理理念陳舊
傳統的管理理念在高校輔導員中根深蒂固,很多管理方法和模式都是憑經驗,觀念轉變較慢,教師的教書育人工作沒有到位,還沒有真正形成“以人為本,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
2.管理手段滯后
很多高校的學生管理模式還沿用傳統意義上的管理方法,試圖通過嚴格規范的管理來“管住”學生。在學生管理上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是千篇一律地由教師管理學生,并且實行統一管理。
3.管理體制偏頗
在管理體制上,大部分高校都是沿用傳統的“班級—院(系)—學校”的三級管理模式,這種以班級為重心的管理模式,不僅不能針對個體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更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的發展。
二、理論依據
“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最初是源自西方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馬斯洛和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教育以人為培養對象,其根本目的是發展人和成就人,主張在教育中以人為本,改變傳統教育中受教育者被動接受的狀況。這一觀點的提出重點突出了受教育者的地位,重視人的價值,尊重受教育者的權利,使教育過程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實現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這一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為當代“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實現“以人為本”理念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探索實踐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指導思想上,要真正以學生為本,確立和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工作方法上,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為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設計、而組織;在工作措施中,要鼓勵學生自信、自強,著力培養他們全面而和諧的素質和鮮明的個性;在管理實踐中,要突出每一個學生的價值與地位,讓他們的發展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緊密結合起來。
(一)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管理模式
為了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實現“以管理人員管理為中心”向“學生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模式改變。在學生管理中,采取以學生助導為主,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制”管理,讓學生廣泛參與到相關的事務管理中去,充分鍛煉學生,培養學生的“三自”能力。通過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制度,使學生們懂得參與管理不僅是一種精神需求,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當然,主張學生自我管理并非完全的放任自由,管理人員要注重填補學生自我管理中的“空白點”,適時給予恰當的引導和幫助,保證管理的質量和管理目標的實現。
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學生由原來被動的受管到主動的管人,由接受者轉為積極的參與者中,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我約束力的發展。大學生自我管理從本質上講也是將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通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科學的引導和制約。同時,使管理人員能從繁雜的事務性管理工作中脫離出來,將工作的重心轉到服務學生,引導學生上去,將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動態、生活動態等。
(二)構建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對象是富有自主意識的大學生群體。所以通過“以制度為中心”的剛性管理與“以人為中心”的柔性管理的有益結合,營造一種“剛柔并濟”的管理模式是非常符合“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的。
剛性管理,即通過依法治校和健全的規章制度作為重要保障來實現人本管理。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依據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較強的規章制度,尤其是在教育部新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出臺后,要使高校內部的管理規定與國家的法律、法規統一,并以此規范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界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做到責、權、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間進行充分、有效的協調”。要加強管理制度的建設,實現學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使得管理人員管理學生有法可依、學生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從而維持學校的正常工作秩序,實現對學生的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柔性管理也是必須的,因為如果在工作中只注重制度管理,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會使學生失去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會產生排斥和逆反心理,使得管理工作適得其反。因此,“我們主張在學生管理過程中,除了要按照國家法律調整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用法治的原則處理學校與學生之間發生的各種矛盾,規范管理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執行,還要求高校的學生管理必須通過情感的作用,運用情感的手段著力體現對學生的人性化關懷,促使自我影響機制的發揮,使學生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只有通過在“人”字上做研究,在“情”字上下功夫,把“情感”作為潤滑劑,進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
鑒于高院面臨的新的形勢,我們要積極研究對策,創新方法,探索“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是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需要高校工作者們不懈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穆靜.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研究[D].揚州大學,2008 [2]張松坡.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