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就能扎實地學好數學知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良好品質,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我們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敢問;勤問;善
數學問題興奮點的觸及,能引起對已有數學知識、生活經驗的注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有了豐富的現實基礎;能夠自主地選擇問題的解決辦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或發現不能解決問題的原因;能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體現“讓學生自主探索、成為學習主人”這一新課標理念。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可促使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發現探究知識的奧秘。
一、營造氛圍,讓學生敢問
提出新的問題,不僅需要有卓越的見識,還要有足夠的勇氣,敢于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更需要培養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及興趣。緣何學生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增加而降低呢,因學生平時回答不了或回答錯了時,常受批評、冷眼或少有機會。只有老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寬松、和諧、民主、愉快的課堂環境,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長者優位”的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探究活動。教師要始終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輕易動怒,面帶微笑,在遇到難題時以商量的口吻引導啟發學生,在學生經歷失敗時應及時給予鼓勵,在學生獲得成功時也要適當的給予表揚。特別是膽小、動手能力差、自卑感強的學生要施予更多的愛心,使他們克服心理壓力、品償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探究興趣。從而讓學生有話要說、有話敢說,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敢于說出自己的疑問,講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培養問題意識。
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釋放學生的智慧,應把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應改變問題處理方式,讓學生跳出教師事先預設的理想答案圈。因為老師的問題常常都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生揣摩不出勤問老師的標準答案是什么,所以就不敢貿然回答。教師應更多關心學生怎么看問題,怎么想問題,而不是學生怎么看老師的問題和答案是什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問題,克服已經習慣接受老師的答案心理,敢于向老師的答案提出挑戰,建立自信。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要搭建有效載體,讓學生問有機會。如分組討論、代表小組發言、師生探討、互相提問等。
二、創設機會,促學生勤問
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幻想、思維能力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此時正是培養們問題能力時機。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教學中要克服課堂上只有老師的問題,沒有學生的問題;教師勤問,而學生不問等現象。老師往往滿足于學生沒有問題,課上、課后常常問學生:“都聽懂了嗎?還有問題嗎?”感到學生確實沒有問題了,學生真的學會了。提問題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是學生的權利。要改變“一言堂”現象,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問,鼓勵學生爭論和發問,讓學生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要問個水落石出。教師要經常問“有問題?請你提問”而不問,誰和他的案一樣,同意嗎?鼓勵學生互問,要求問題先在小組學習時提出、解決,增加學生問題提出和嘗試成功喜悅的機會。要求學生自問,在學習中經常問為什么、是什么、會怎么樣等等。要創設情境誘引學生積極質疑問難,如創設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直觀性等問題情境。從而促進學生養成勤問的習慣。
三、方法引導,使學生善問
“我能問”的自信心得到激發和強化,給學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討、自我創新、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就要發展學生能力,讓學生懂得在哪兒的疑點,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
問在新舊結合點。數學新舊知識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置難,在“生長點”上巧妙設問,將主要問題的主要方面提示給學生,為學生探索新知鋪路,讓他們在緊張的思維活動中,細細品味知識。例如,教學不數的性質時,首先出示2分米=20厘米=200毫米,然后設計以下問題:上面三個相等嗎?但它們的單位不同,你能把它們寫成用米作單位來表示嗎?通過畫龍點睛的設問,引起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使學生盡快觸及新舊知識的關鍵部分,在學習新知識時產生頓悟,促使新知的形成,讓學生了解利用舊知的方法。
問在規律提示中。傳統教學,讓問題為解決學科知識服務,學之前,用某個問題作為知識導入的引子,一旦完成引入作用,問題就扔在一旁;教學過程之間的關系松散、零碎,繁雜面無前后聯系;所提問題,缺乏生活基礎。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一個習慣于,要我學我就學,不想為什么要學。學習活動圍繞問題面展開,問題設置要為了課程目標的完成。
問在動手操作中。動手操作能使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活躍思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成功的教師往往會創設出新的問題供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將學習延伸拓展,使學生在主動的學習中學會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和解決問題。如學生學習了物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之后,能完成套用體積計算公式解答題目,不能算是掌握了物體的體積計算,這樣的問題仍然是純而又純的數學題目,而不是現實的問題。為此,我出示了一個土豆,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它的體積。面對這不符合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形體特征的物體,如何計算它的體積呢?因勢利導,讓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有的把它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塊,再求體積;有的把它放入裝有水的杯子中,看到水位上升的高度,求出體積,等等。這既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增長,又播下了探究的種子。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2]芮阿琴.例談小學生良好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J].小學數學參考,20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