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下,海門新教育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研發卓越課程”活動,可以說,我們江蘇省海門實驗附小研發的一系列校本課程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我們從早先編寫數學閱讀手冊到研發數學文化閱讀課程一路走來。課程內容百花齊放。下面我就以我校研發的數學文化閱讀課程為例,談談我們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數學;文化;課程
【源起】我校多年來一直將“兒童閱讀”作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生態的核心力量,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閱讀課”也應運而生,逐步成為我們的校本特色。我們之所以開設“文化閱讀課”,原因有二:一是閱讀功能的寬泛性決定了其在校園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其二,閱讀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童年的生命姿態。我們編寫的這個數學文化閱讀課程旨在學科課程和兒童閱讀中尋求一個平衡點,以謀求在數學文化閱讀中增強學生的數學興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現狀】長期以來,數學教學受應試教育與片面知識觀的影響,閱讀素材只限于教材教輔讀物和少量抽象的知識材料,閱讀視野窄小,兒童缺乏真正的學科閱讀尤其是學科文化閱讀,而缺失了文化閱讀的學科知識學習會變得了無情趣,枯燥乏味。
【愿景】其實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無限精彩,數學無比有趣。我們廣泛搜集了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數學材料,精心規劃了這樣幾大版塊:有“奇妙的數一籮筐”、“數學游戲真好玩”、“名題猜想真有趣”、“美麗數學有魅力”、“數學名人故事多”這五個主題。期待著孩子們通過一個個數學文化閱讀活動,通過一項項數學專題學習,通過一次次數學趣味漫步,使他們親近數學,愛上數學,閱讀數學讀物更有興趣,學習數學更有熱情,對數學的認識更加深刻。
【課程內容】
1.“奇妙的數一籮筐”
適合低年級 《十個數字是一家》
適合中年級 《神奇的數字是9》、《有趣的回文數》、《數字的力量》
適合高年級 《走進美妙的世界》、《美妙的黃多分割》
2.“數學游戲真好玩”
適合低年級 《中國七巧板》
適合中年級 《巧算24點》、《神奇的莫比烏斯圈》、《數學游戲玩玩玩》
適合高年級 《數學魔術變變變》、《奇妙的幻方》
3.“名題猜想真有趣”
適合中年級 《從生兔子問題說起》、《雞兔同籠問題》
適合高年級 《角谷猜想》、《一個迷人的猜想》、《棋盤上的數學》
4.“美麗數學有魅力”
適合低年級 《“+、-、×、÷、=”的秘密》、《數學詩謠》
適合中年級 《有趣的長度單位》、《算盤》
適合高年級 《概率問題多多多》、《數學與文藝》
5.“數學名人故事多”
適合低年級 《把名字寫在數學書上的中國人——楊樂》
適合中年級 《自學成才的典范——華羅庚》、《走近數學王子——高斯》
適合高年級 《數學界的伯樂——蘇步青》、《最多產的數學家——歐拉》
【內容簡介】
在“奇妙的數一籮筐”里,孩子們會發現十個阿拉伯數字是親密的一家人,會發現“黃金分割”讓生活中的美顯得協調、適中,恰到好處,會發現數字“9”是美好、尊貴的化身,會發現回文數的節律、變化之神奇,會發現“ ”這個“最馬拉松式的數字”誕生過程中的充滿艱難、曲折。
在“數學游戲真好玩”里,兒童能領略到變化多端的數字魔方,神奇而又有趣的莫比烏斯圈和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華容道這些中國民間智力玩具獨特魔力。
在“名師猜想真有趣”里,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迷人的數學難題“角谷猜想、歌德巴赫猜想、蜂窩猜想、孿生素數猜想、四色猜想”,還有那完美的邏輯語言“二進制”都會讓孩子們遐想無限,欲罷不能。
在“美麗數學有魅力”里,各種各樣的數學符號、度量單位、計數方式,錯綜復雜地構成了一幅宏大而絢麗的王國。而數學與音樂、美術、文學的不解之緣,又讓數學別具韻味。
在“數學名人故事多”里,高斯、歐拉、華羅庚、蘇步青、陳省身、楊樂這些在數學星空熠熠生輝的偉大名字,以他們超凡的智慧、高尚的品格、頑強的意志譜寫了數學史上一曲曲美妙和諧的樂章。
【編排版塊】
課程的每個子內容,我們都秉承著尊重兒童閱讀認知特征、圖文并茂,注重趣味性、情境性與知識性為一體的理念,精心設計了以下板塊:導入語、讀玩天地、說一說、玩一玩、讀一讀、聊一聊、“你知道嗎?”閱讀廣場、動感樂園、數學名人介紹、數學名言、好書推薦、美文賞讀。
【實施時間】每月活動一次。
【后記】雖然在研發課程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資料大缺、人手不夠、思維局限,但我們最終還是排除萬難,在一稿一稿的反復斟酌修改中,《數學文化閱讀》課程終于成功出爐,看著一篇篇泛著墨香的課程設計,我們全體老師充滿了欣喜和期待。果然在接下來的課堂實踐中,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每月一次的數學文化閱讀課成了孩子們朝思暮想的夢想之課。每當數學文化閱讀課上,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一只只激動人心高高舉起的小手,我們欣慰地笑了。雖然課程研發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我們痛并快樂著。
研發數學文化閱讀課程,我們還只是在路上,讓我們且行且思,一路前行!
【參考文獻】
[1]潘建輝,李玲.《數學文化與欣賞》,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齊民友.《數學與文化》,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