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發現、歸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計算錯誤的成因,分別為知識結構、心理因素及不良習慣三個方面。并從這三個方面出發,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錯誤;成因;措施
計算,是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正確、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但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做計算題差錯多、準確率低。學生的計算錯誤僅僅是因為粗心大意嗎?他們計算出錯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的教學對策應加強針對性,根據不同的“病因”,開出不同的“處方”,進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1.小學數學計算錯誤成因分析
1.1知識結構
小學低年級主要學習整數的四則運算。從中年級之后,學生開始接觸小數、分數、基礎方程及平均數運算。由于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差,難以將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化解為形象的、直觀的知識來理解、掌握。這些客觀原因都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新知識與舊知識沒能很好的整合銜接。反映在具體的計算上,出錯的可能性就很高。例如:180+20×6,由于前面所學的加法運算定律,學生很容易出現先把180和20相加的錯誤。還如:36×4÷36×4,學生經常出現算得結果為“1”的現象。這些問題反映出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系統化,新、舊知識不能靈活的運用。
1.2心理因素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逐漸產生成人意識、自我意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聽從家長、老師的建議,但他們內心深處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一些學生在某些方面受到家長、老師“刺激”后,往往會變得比較叛逆。筆者曾經問訪過部分學生為何叛逆,不少學生表示,每天都有上不完的課、做不完的作業,自己沒有一點玩耍的時間。而一些學生情況更為嚴重,出現了厭學的情況。對待家庭作業也更加不認真,敷衍了事做完甚至是抄襲作業。此外,一些學生在做作業時,只重視解答問題的理論方法,而不重視計算的具體過程。其結果導致了作業的計算出現很多的錯誤。
1.3不良習慣
在具體計算中,學生的不良習慣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是計算不打草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依靠“并不高明”的心算能力,又怎么能計算正確呢?不打草稿一反面反映了學生不重視計算過程,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夠踏實,“偷工減料”。其次,缺乏驗證。學生在第一次計算之后,十分有必要進行驗證。但筆者調查,當前學生在計算后再驗證一遍的不足五成。由于缺乏驗證,出現錯誤的概率很高。最后,不記錄錯題。不記錄錯題是學生計算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記錄錯題是希望學生今后不在同一個地方倒下兩次,但許多學生不理會老師的教誨,依然前仆后繼的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2.小學數學計算錯誤應對措施
2.1強化知識教學
客觀來說,小學生計算能力之所以不強,一方面是因為教學知識量大,知識難度跨度大;另一方面是因為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差。而強化知識教學,是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不足的重要方法。首先,腳踏實地。對于概念性的錯誤,不能忽略而過。一些簡單的計算題目,看似“一目了然”,實際上計算時卻漏洞百出。因此,我們不能好高騖遠,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理解。其次,針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差的特點。應加強教學中的“形象教學法”,形象教學也即是化抽象為具體。數學學習不是一蹴而就,抽象思維能力也不是天馬行空。只有在教學中加強形象教學,讓學生能逐步的鍛煉抽象思維能力,才能正確的處理計算上的邏輯問題。例如,四則運算要有能力遷移到小數、分數、百分數等新知識的學習上。思路清晰之后,才能將這些知識運算到圖形、體形的計算上。
2.2建設健康心理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受到成人意識、自我意識的“刺激”,情緒波動較為明顯。一旦學生的情緒“失控”,對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甚至造成學生叛逆、厭學情況的出現。如何建設學生的健康心理?首先,教師應多與學生的父母溝通。教師與學生父母溝通,了解學生的情況,對于學生出現的不良情緒能及時給予疏導,避免學生厭學情況的出現。其次,多鼓勵、少批評。從心理角度分析,小學生比成人更渴望獲得教師的認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不吝鼓勵。鼓勵、贊揚、肯定,具有積極的推動力量,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才會認真的計算數學問題。最后,換位思考。筆者在教學中喜歡與學生做朋友。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體會學生的感受,從而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p>
2.3培養計算習慣
好習慣是一生的財富,壞習慣是一生的“傷痛”。如何培養學生計算的良好習慣?針對高年級學生不愛打草稿的壞習慣,筆者在教學中,一方面著重講解計算過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布置家庭作業時,選擇性的在計算題后面留下相應的空間,要求學生將計算過程一一書寫明白。針對學生缺乏驗證計算的習慣。筆者一方面加強學生的口算能力。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同學,口算的實際運用性很強。在做完作業或者試卷時,運用口算能快速、有效的驗證計算過程是否正確。另一方面,在時間較為寬裕的情況下,再重新運算一遍計算過程就更加保險了,特別是在考試過程中,時間寬裕,理應在運算一遍,降低出錯的概率。針對學生不記錄錯題的習慣。筆者將學生經常出錯的題目作為“例題”講解,力求學生掌握出錯的地方,避免再次出錯。筆者還將學生作業上出錯的題目勾畫出來,讓學生再重新計算一遍。只有如此“小心謹慎”,才能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3.結論
總之,在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上,應從知識結構、學生心理、計算習慣三方面入手。只有學生的計算能力、計算效率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進一步點燃,整個教學工作才會更加優質。
【參考文獻】
[1]魏晉河.提高小學中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J]. 教育革新,2013
[2]劉磊.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
[3]田立.提高小學中段學生計算能力的教學實踐[J].新課程(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