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讓學生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是重點教學目標,而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就要重視借助教材的力量,讓學生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依托教材進行讀寫訓練,實現讀寫能力的雙贏。
【關鍵詞】小學語文;關注教材;讀寫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教師重點訓練的內容之一。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注重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教會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方法,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讀寫能力。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教材的力量,讓學生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同時以讀促寫,讀寫結合,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讀寫的方法,實現讀寫能力的共同提高。
一、依托教材,仿寫
仿寫,是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寫作離不開范文,而教材中的課文就是最好的模仿對象。選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些經典的名家之作,其語言運用以及謀篇布局都是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是作者匠心獨運的結果,而教師就可以利用這樣的經典美文,引導學生走近文本,體驗文本之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模仿美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愛上寫作,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變色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篇優秀的作品,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使用了幽默風趣的語言,以故事介紹的方式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變色龍這種動物的特點。在這篇文本中,作者描述了在一次摘四季豆時候的所見所聞,讓我們真正走近變色龍,從中體會到變色龍的特點,并且向我們展示了變色龍變色的秘密所在,讓學生對大自然的奧秘充滿了探索的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變色龍外形的句子進行分析,通過大家的閱讀,認識到作者在描寫變色龍的外形時是按照從頭到腳的順序,抓住了變色龍的特點進行的。于是教師鼓勵學生也來按照這樣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來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教材的引導下,同學們創作出了自己的小作品:“我家的小狗,它圓圓的腦袋,滴溜溜的眼睛特別明亮。身子是黑顏色的,油亮得就像是穿著閃光的緞子,那打著小卷的尾巴,特別靈活,每次看見我回家,它就會馬上晃著小尾巴跑過來,真是可愛極了。”將在文本中所學的寫作手法運用到自己寫作中,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解讀,教會學生品味文本中的寫法,然后指導學生利用課文中的例子進行仿寫,效果很好。仿寫,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效果非常明顯的一種方式,教材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不僅實現了寫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補白文本,續寫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教材中的內容往往留有一些空白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本留白,抓住文本中的留白進行有效補白,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解讀文本,獲得深刻的感悟,同時,教師在文本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在解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也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在《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這篇課文中,作者向我們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聶將軍對受傷的日本孤女細心照顧并且想盡方法將這兩個孤女送到日軍駐地的故事。在文本的第六自然段,寫到四十年后,其中一個日本孤女帶著自己的家人來到中國專程看望聶將軍,感謝將軍的救命之恩。這對于文本的內容來說,是一處文本的留白,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一空白點進行續寫:“美穗子及其家人在和聶將軍見面之后,會說些什么呢?發揮你的想象,續寫這個故事。”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這樣續寫:“四十年了,當美穗子再次見到聶將軍時,她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緊緊握著救命恩人的手,熱淚盈眶,四十年的感激與思念就在這無聲的氛圍中彌漫,周圍的人們也被深深感動著。”通過這樣的續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學生對文本的內容理解已比較透徹,對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也很到位,達到了教學預設的讀寫訓練的目標。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空白之美,精心續寫,在續寫的過程中深度閱讀文本,同時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續寫文本,強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解讀和認識,同時在補白續寫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品味內容,擴寫
小學生比較擅長形象思維,同時想象力豐富,這也是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仔細品味文本內容,實現對文本內容的深度解讀。然后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文本中的精彩語句進行擴寫,這樣實現讀寫的雙贏。
在《所見》這首古詩中,作者用精練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一個小牧童騎在牛背上,一邊放牛一邊唱歌,非常高興。突然,他看見了一只蟬,他小心翼翼地靠近,想要抓住這只蟬。這首小詩生動有趣,雖然用詞簡單,但是其中的意趣豐富,小學生非常喜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詩中營造出來的意境,想象牧童的神態、動作以及語言,周圍的環境等,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小牧童騎在牛背上歡快地唱著歌,突然,他一下子安靜下來,側耳傾聽,原來他聽見了蟬的叫聲。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從牛背上下來,躡手躡腳地朝著蟬叫的方向走去,屏住呼吸,心里想著我一定要捉住它。”在這樣的說話寫話練習中,學生對文本中的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獲得了自己的獨特體驗。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抓住學生想象力豐富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張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深入體會文本中的意境之美,同時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對古詩進行擴寫,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深化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四、深度閱讀,補寫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明確的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解讀,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文本感悟和體驗。而這樣的閱讀要求又讓課堂的寫作訓練有了深度的提高,引導學生補寫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深入體會文本的主旨,掌握文本的中心,有助于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課文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談遷的精神以及堅強的意志力。在這篇課文中,談遷雖然遭遇了厄運,但是仍然不屈不撓,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堅持自己的信念,最終實現了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復述故事,談一談自己對于“厄運”這一詞語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們思考:“談遷對待厄運是怎樣的態度?他的心理活動怎樣?”在解讀的過程中,學生們意識到談遷的精神,體會到他身上的精神力量。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補寫下面的句子:“黃沙漫天的白天,談遷正在____,雷雨交加的晚上,談遷正在____。”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到:“黃沙漫天的白天,談遷正在四處尋訪,親自考察歷史遺跡;雷雨交加的晚上,談遷正在奮筆疾書,撰寫精彩的明史巨著。”
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讓學生在充分品讀文本的基礎上,獲得自己深刻而獨特的閱讀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立足文本進行補寫,讓學生的課堂練筆得到了扎實訓練,很好地實現了讀寫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而教師在訓練學生讀寫能力的時候,不能忽略教材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深度解讀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讀寫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實現教學中讀寫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陳宏斌.巧抓讀寫結合 提升習作素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6(08)
[2]劉政權.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5(22)
[3]沈全勝,李華,付榮華.小學中高年級群文讀寫結合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04)
[4]呂波.試論新課改下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J].語文天地,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