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姓“讀”,這是語文本位的回歸。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商友敬先生說:“文章的精華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你不讀,這一切精華就不會自己顯露出來,而只是紙上的鉛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讀,讓它在你嘴里活起來,然后在你心里活起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樹立以讀為本的思想,在讀中感悟語言,培養語感,升華情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以讀為本;返璞歸真
閱讀教學姓“讀”,這是語文本位的回歸。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商友敬先生說:“文章的精華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你不讀,這一切精華就不會自己顯露出來,而只是紙上的鉛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讀,讓它在你嘴里活起來,然后在你心里活起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樹立以讀為本的思想,在讀中感悟語言,培養語感,升華情感。
一、自讀——感知內容 觸發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文章不厭百遍讀,記得于永正老師說過:“智慧在寧靜中!”語文課最需要留時間讓學生潛心靜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自主讀書的興趣,創設情感體驗的情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心靈,溶入文本情節,在讀中整體感知,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上冊主題單元“水”中的一篇主體課文,本課圍繞一個蘋果展開,記敘了抗美援朝時期,防炮洞里的八位志愿軍戰士,盡管干渴得厲害,卻舍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事情。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距離學生比較遙遠,在和學生交流完故事發生的背景資料,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后,我以“戰士們誰最需要這個蘋果?”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靜心閱讀,圈點批畫。“自從24日我連出擊開始,只有前天晚上營長給了我一塊兩寸長的蘿卜,我已經幾天沒喝過一口水,喉嚨早就干得煙熏火燎似的。”佳琪抓住重點詞句“幾天沒喝過一口水”、“煙熏火燎”等重點詞句體會到連長焦渴難忍;佳佳和嘉恒則抓住步話機員小李和通訊員小藍的神態、動作——“嘴唇干得裂了好幾道口子。”“嘴唇干得發紫。”“拿起蘋果張開嘴剛要吃……”讀出了戰士們渴得厲害,干渴正威脅著他們年輕的生命;“不用說一個,就是十個、二十個,我也能一口氣吃完。”這是佳怡的匯報……“明明都想吃,都需要吃,可誰都不吃,這究竟是為什么?”教師又在引語中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體會志愿軍戰士堅強的革命意志,以及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階級友情。沒有過多的條分縷析,學生在自讀中感知內容,感悟人物,真正實現了教育是學生的教育,課堂是學生的課堂。
二、范讀——感受語言 體會情感
一節好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教師繪聲繪色、形神兼備的范讀是引導孩子進入文本、感受語言、體會情感的一條捷徑。所以,在文章的啟迪處,審美熏陶處,文句優美處,情感強烈處,教師的范讀是啟迪智慧,點燃情感的課堂點睛之筆。
2008年3月份,筆者有幸參加了在廈門舉行的“相約名師 聚焦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聽取了王崧舟老師的一節課——《慈母情深》。“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是文中最能表現慈母情懷的一個片段。王老師緊緊抓住文章情感的靈魂,運用細膩、流暢的行腔,采用由慢到快,再由快漸慢的語速,通過朗讀向同學們展現了母親動作的一組慢鏡頭——“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透過老師的范讀,同學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母親那疲憊的、彎曲的、佝僂的、瘦小的背;看到了母親那干瘦的、枯黃的、沒有光澤的臉,那疲倦的、灰暗的、布滿血絲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的范讀、引讀、接讀……仿佛一次又一次的慢鏡頭回放。在王老師聲情并茂,娓娓道來的朗讀中,同學們體會、感悟、觸摸到了慈母深情,與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與作者產生情感的交流。
三、品讀——品析語言 領悟情感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文章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課文中有些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抓住這些具有感染意義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咬文嚼字”,進行推敲、揣摩,細細體會,會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感。
還是以《慈母情深》這篇文章為例,課堂上王崧舟老師抓住了“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這組快鏡頭。首先通過引讀,引導學生讀出快鏡頭的感覺,然后讓學生分別給每個“立刻”換一個近義詞,學生一下子說出了20幾個近義詞,接著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讀發現,連用4個“立刻”是有深意的。請看部分學生的發言:學生1:連用4個“立刻”看出母親多么忙碌!多么勞累!學生2:連用4個“立刻”好象這4個動作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學生3:分別用上不同的詞,感覺這一連串的動作被用刀一刀一刀砍斷了。
四、美讀——深化情感 積累語言
朗讀的最佳境界是美讀。同是喜悅之情,有甜蜜、高興之分,自豪、驕傲之分;同是悲傷,是哽咽難言還是聲淚俱下……葉圣陶先生認為:“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了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他指出了美讀的要旨:“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個委婉……”《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寓情于景的送別詩,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引導學生抓住“朝雨、客舍、柳”等景物讀出了細雨飄飛,臨別贈柳的畫面后,伴著哀怨憂傷的《陽關三疊》,老師通過語言創設情境,一次又一次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以聲傳情,在朗讀中升華情感,積累語言。
【參考文獻】
[1]杜慶秀.小學語文教學的“以讀為本”[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A),2014(2):41-41
[2]蔡建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J].讀與寫(上,下旬),2014(3):35-35
[3]劉家琴.以讀為本感悟語文魅力[J].速讀(上旬),2014(6):23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