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話能力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因此,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師生間的心靈溝通,讓學生敢說、會說、能說,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語言實踐中去,把所掌握的書面語言得以外化,就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語言表達;低年級語文教學;策略
名師上語文課,要提高孩子的說話能力,能有勇氣在大庭廣眾之下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必須從小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把握心理,讓學生敢說
“親其師而信其道。”平時在課堂上表現得很嫻靜,又膽小怕羞而不敢主動發言的學生,在課外跟好朋友好伙伴在一起玩時,表現出來的卻是另一種樣子,他們敢說敢笑,很活潑。所以如果學生覺得老師高高在上,搞一言堂,課堂太沉悶,太嚴肅,缺少幽默感,那就會望而生畏,從而小心謹慎地抑制自己的能力。那么教師的該如何調動孩子表達的積極性呢?
如,《美麗的小路》一課時,先給孩子們欣賞鋪著五顏六色的鵝卵石,路旁開滿鮮花的美麗小路,在學生充分感受到優美環境帶給我們好心情的時候,再出示一條堆積著垃圾,飛滿蒼蠅的小路,這時候,老師緊縮眉頭,疑惑地問學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能做些什么讓美麗的小路回來呢?”教師的偶爾裝傻,激發起學生強烈表現欲,會以解決了連老師都難倒的問題為榮。此時,孩子們也許說得不如我們意,但作為老師對學生的每一次發言都要多一些表揚,多一些鼓勵。因為學生特別是低段學生敏感而脆弱,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贊,也會給他帶來莫大的影響,對學生的是一種尊重和呵護。
二、發展想象,讓學生會說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作者總是在有意無意中留下了空白,如能抓住某個詞或某個片段加以補充,不僅為學生創設了練習說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拓寬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如,教《荷葉圓圓》一課時,在學生學完課文后,老師讓孩子們想象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還有哪些朋友也來到了池塘邊?根據學生的說,相機出示圖片,孩子們的情緒就會一下被調動起來,接著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都是怎么說的,又是怎么做的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揮想象,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說得有聲有色。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經驗,暢談:“荷葉是我們小朋友的涼帽,可以遮陽、擋雨;荷葉是一艘艘綠色的小船,帶著小螞蟻去旅行……”在學生充分感悟的基礎上,再配上音樂,觀察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欣賞美的意境。畫面美好的意境,喚起學生的美感,引發了學生的聯想。這情真意切的想象說話,讓學生走進文章情境,轉換角色,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化了學生對荷花的喜愛之情,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指導仿編,讓學生說的流暢
孩子都有著天然的模仿能力,仿說是從閱讀到創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形式。仿說是一種顯性的結合,學了就練,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促進知識內化;又有利于他們學以致用,促進知識的內化,從而充分發揮課文的“范例”作用,讓學生在遷移性仿寫中完成對課文語言和構段方式的內化,并加以運用。
如,《比尾巴》一課中句式“(誰)的尾巴(怎么樣)”出現了六次,但課文中的知識畢竟有限。為了豐富課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學完詩歌后可以利用課件出示另外的六種小動物的圖片(大象、馬、兔子、猴子、小狗、公雞),生動活潑的畫面能夠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老師引導學生抓住動物耳朵的特點,模仿課文中詩歌的樣式進行編兒歌。很快,孩子們的作品出現了,例如:“誰的耳朵像扇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從說一句話到編寫一段小詩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的熱情高漲。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抒發,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中感受到動物尾巴的可愛,從而對動物充滿喜愛之情。
四、思維有“路”,讓學生說的有條理
許多文章里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與課文內容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有許多話要說。只要我們注意觀察,抓住關鍵內容,就可以讓學生說得正確,說得有理。課堂上,我們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好課本中的插圖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引導學生通過合理的聯想、想象,把話說得生動、具體。在交流觀察結果時,可以用“誰?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結果怎樣?”的基本思路引導學生說話,使學生能比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甚至所感。
如,在《小白兔運南瓜》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讀題,讓學生說說通過課題了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通過題目挖掘信息、加工信息的思維空間。從題目中,學生不難看出:①小白兔是小小的;②南瓜是大大的;③小白兔搬南瓜一定會很累、很困難。在此基礎上,教師追問:“根據題目,聰明的小朋友,你能提出幫助我們說話的問題來嗎?”從而學生就可以利用閱讀課中審題的方法列出文章的思路,即:①小白兔為什么搬南瓜?②小白兔怎樣搬南瓜?③結果怎么樣?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透過文章給予的信息,理出思路,從而推測說話的主要內容,為下面說話訓練的展開埋下伏筆。接著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看看自己提出的這幾個問題圖畫上都畫到了嗎?通過對應的畫面,學生馬上就可以明白每幅圖的主要意思。學生對圖畫的主要意思了解后,從而再讓學生對比三個內容,想想該怎樣一步一步地說,從而做到心中有“重點”。
【參考文獻】
[1]周益民.樸素的智慧.語言的課堂教學月刊,2012.1—2
[2]田凌艷.課堂信步:小學語文教學探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