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據我所知,在農村施行新課改以后,關于小學作文教學,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沒有任何的變化,農村小學出來的學生基本上都不會寫作,除非自身有先天特長,因為小學語文老師壓根就沒有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與技巧,在小學階段已經基本上抹殺了他們寫作的興趣,缺少寫作素材,缺乏寫作思路,缺乏寫作技巧的指導等等,這就使得學生失去寫作的欲望和信心。
【關鍵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寫作欲望;方法與技巧
一、學生沒有時間寫作
農村小學的作文課在星期三前兩節課,但語文老師根本不上作文課,而是把這些課用來上了新課,或者在黑板上大量的抄語文題讓學生做,作文留在晚上回家做,通常是照作文書抄寫一遍。
二、教者的作文教學觀念和思想存在嚴重的急功近利性,不重視作文教學
現在的社會,存在著一種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做什么事都想著立馬成功,讓其立竿風影。農村的作文教學也同樣存在著這種浮躁和急功近利現象。因為要成績,所以學生,甚至老師、家長對試題訓練搞得扎扎實實,而對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項工作——課外作文,卻被束之高閣。生怕學生因為作文占用大量的時間而失去過多分數。殊不知,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是學習各門功課的基礎,如果語文課外作文能提高上去,作文理解能力就會大提高一步,那么對學生各門功課的提高都是一個促進。因為學生作文量大了,其思維角度就會發生大的轉變,思考問題就會更全面,對試題的理解就會更深入,這樣,解題就會輕松許多。
那么,語文成績靠什么來提高呢?靠的是讀和寫,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應用。只有讀的多了,見得多了,其寫作能力就會有所提高。當然,這還需要經常練習寫作才行。如果幾天、幾周、幾月、幾年,甚至幾十年不寫一篇文章,即使你讀的再多,恐怕也寫不出一篇相樣的文章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三、小學農村小學生缺乏寫作素材
學生面對習作題,愁眉緊鎖,搜索枯腸,半天憋不出一句話,或是憑空捏造,講套話,編文章。這是我們偏山區農村小學習作教學中常見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偏遠山區農村的小學生視野窄、見識少;閱讀面狹窄、積累不足。在習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這里的“無話”、“無事”、“無情”即是缺乏習作素材。所謂習作素材,是指在生活實踐或調查研究中搜集,積累起來的原始生活材料,它是未經加工改造的食物,是形成習作的基礎。葉圣陶先生說過:“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各方面的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對提高寫作水平大有幫助。然而,要讓農村偏遠山區的學生“博覽群書”是不現實的,因而,教師要利用現有的教材,讓學生從中吸取更多的營養。平時許多老師有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閱讀課就是分析解讀課文,弄懂課文,所以閱讀教學中一直身陷在比較繁瑣的內容分析和細嚼慢咽上,因而導致學生學了很多優美的文章,讀懂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知道了很多問題的答案,但依然不會作文。其實,教材就是學生精神營養的來源,是語言學習的范本,因而用好教材非常重要。
四、農村小學老師多半壓根不會教學作文
農村老師由于學生多,人員少,因此老師要帶幾門課,受到專業等所限制,造成的結果就是農村小學老師多半壓根不會教學作文。大部分農村教師不怎么會寫文章,很多是半路出家由民辦轉正的教師,對寫作理論掌握更差。教師不知如何下手指導,碰上作文課,教師隨手擬個題目,任學生信筆涂鴉。學生作文既無目標,也無路標,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寫來寫去,還是一頭霧水。還有一種走捷徑者,作文指導有意無意地指導學生套作,讓學生仿作一些作文書中的優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學生干脆把這類作文改名換姓,一套了之。對習作教學總體目標認識不清楚,或是盲人摸象,根本就無目標,隨心所欲地進行教學;或者是在與學生認識水平不相符的目標下對作文教學,不是要求過高,就是面面俱到,導致作文教學陷入了極大盲目性和隨意性,走進了惡性循環的怪圈,高段老師責怪低段老師,低段老師說學生不成材。其實,許多教師也不知道習作課怎么上,無教案上課,隨意安排習作內容,不注重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點滴事情,不引導學生積累素材,作文課全憑學生的“天賦”去發揮,就造成我們的學生習作瞎編亂造,謊話連篇的現象。未嚴格按照年級段要求,教學要求過高過急,訓練沒有階段性。作文教學無序列、無計劃,教學程序單一,讀寫脫節,課內與課外不能密切結合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作文題目或范圍要求沒有在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活范圍內,不能開闊學生思路,未教給學生一些觀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夠認真,沒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特別是批語,篇篇皆是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書寫工整等,或反之。
總之,現今的農村,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管,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養所限制,他們在這方面根本是有心無力的。甚至有時還會起一些反面作用,這樣就會對學生作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滯后了孩子們作文水平的發展。由于農村地處相對偏遠,相對落后閉塞,學校硬件設施相對欠缺,圖書館、閱覽室尚不健全,圖書陳舊過時,信息傳媒相對滯后,限制了學生課外學習、寫作素材收集的空間,造成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狹窄,接觸社會少,生活單調,視野小,在作文中無東西可寫,因此,農村學生在心理上對作文也有一種恐懼感,或者說是厭惡感。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聯系農村小學生的作文實際情況,大膽創新,總結經驗,探求新教法,讓農村小學生的作文寫出創意,寫出自己的特色。同時廣大農村小學生也應該自覺地擴大知識面,豐富閱讀內容,勤于練筆,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習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