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英語情境教學法就是將外部情境和個人體驗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注重學生的入境入情,尤其強調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交流、內化、感悟學習成果。本文作者大膽踐行牛津小學英語詞匯教法,并且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媒體情境;實物情境;對話情境;表演情境;小學英語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學的藝術就在于能夠創設恰當的情境。”小學生主要用聲音、色彩和形象來思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引發他們行動與思索,而且促使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穩步提高。所謂小學英語情境教學法,就是將外部情境和個人體驗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注重學生的入境入情,尤其強調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交流、內化、感悟學習成果。那么,如何踐行小學英語情境教學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媒體情境,激發興趣
英語與漢語有著巨大的差異,許多學生難以真正進入學習英語的門檻,有的甚至感到一籌莫展,學習興趣蕩然無存。教師借助現代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從聲、色、視等角度感知千姿百態的人文景觀,不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覺,而且能點燃創新的火花,積極編制豐富多彩的情景會話。譬如,我在執教《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5A“ Unit 4 Halloween”一課時,由于大部分學生不了解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萬圣節,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會話內容,我就先用現代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關于萬圣節的大概情況,許多天真爛漫的國外小朋友開心地過萬圣節的畫面讓全班學生笑逐顏開、欣喜若狂,有的學生甚至渴望立即參與這個盛大節日;接著,再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根據畫面內容自主選擇相應的情景組編會話,最后全班交流,從而順利解決了課堂課中的學習重點和難點,拓寬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二、實物情境,學以致用
“百聞不如一見”是童叟皆知的道理,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只有合理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才能是使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受到啟迪,語言交流的情趣同步提升。譬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Would you like…”時,現場設計了一個生日聚會:在講臺上擺放蛋糕、水果、飲料等實物,隨意指派一名男生充當生日主人,其余學生為他祝賀,并一起合唱《Happy Birthday》;接著,那位過生日的學生詢問“來賓”想吃什么?許多學生一一報出了自己喜歡的食物。面對如此生活化的實物情境,許多學生興致勃勃,都爭先恐后擔當party主人,通過連續數次的生日聚會活動,課堂三維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再如,我在引導三年級學生學習“pen, ruler, pencil, pencil-box”等文具用品名稱時,就組織了“看誰反應快”的比賽性小游戲。游戲前,先讓每一個學生做好準備,把上述文具擺好在各自的課桌上;接著,我用英語說出文件名稱時,學生迅速把相應的文具舉起來,凡是一次出錯或者反應太慢的學生將被淘汰,最后選出最佳“高手”。類似根據課堂教學實際創設的實物情境,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會話能力和聽力,而且鞏固了新學單詞的記憶力。
三、對話情境,加強交流
“精講多練”是傳統教學中倡導的教學理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不少學生在精講的過程中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在“練習”中只能“跟著感覺走了”。其實,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學生只有在生活化的場景中靈活地運用有關的語言知識,才能逐步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如果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創設對話情境,那就能使學生在看、聽、說、想的過程中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小學英語新教材每單元都有重點句型,教師應該抓住重點句型,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突破教材的束縛,在情真意切的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句型,體驗學習英語的無比樂趣。譬如,我在執教“tall、short”這兩個單詞時,營造了“學生比身高”的對話情境,指派身材一高一矮的學生走上講臺,把學生的情緒逐步引到了一個亢奮狀態:“××× is short;××× is tall. ” 很多學生除了用short、tall描述臺上的同學外,還在同桌之間就各自高矮進行對話,氣氛異常活躍,人人愿說、想說、樂說,積極參與輕松的對話之中,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四、表演情境,錘煉能力
所謂表演情境就是指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創設的氛圍,能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活動進行自主學習,有利于錘煉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正如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指出:“高效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雖然教師教學實踐中不能把現實生活情景搬入課堂,但能模擬化創設接近生活的真實語言環境,以利學生逐步掌握對話內容。譬如,我在執教《牛津小學英語》5A “After School”這一課時,創設了放學后學生活動的party場景,先與學生說:“Classes are over.”然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I am going to …”和“Where are you going?”等句型;最后,再請幾個學生上臺作相應的表演,許多學生很快就把語音、語義與情景聯系起來,進一步理解了句子“I am going to …”和“Where are you going?”兩句的含義,從而讓他們順利構建英語思維意識,說得好,記得牢。
“以生為本”是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必須樹立的教學新理念,尤其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先短后長”的原則,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千方百計地激勵學生善于思考,勇于開口,樂于說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但愿大家銳意進取,大膽創新,努力開創牛津小學英語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