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提出實施,使得探究式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探究式教學具有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可超越的優勢,本文以中學化學課堂的教學為出發點,通過介紹探究式教學設計的幾個原則,探討了探究式教學在中學化學課堂上的實施具體環節和實際案例。
【關鍵詞】中學;化學課堂;探究式教學
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學習模式以探究性為主,這種模式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對于學生傳統的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能有所改變,從而提高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的發展。在課堂學習中實施探究式教學方法,離不開良好的教學設計,但是一直沿襲的那種教學設計從理論和實踐都難以滿足探究式教學設計的需要,因此,基于新課程理念下開展探究式教學設計對于教學方法的改進和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成績的進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探究式教學設計的原則
1.1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教學和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和創造性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是正確教育理念的表現,是教師在設計教案時的出發點。在進行教學時,要把每一個學生都看成具有獨立個性和發展潛能的人,不僅僅是要傳授知識給學生,更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確信他們身上是擁有巨大的發展潛能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性,以個體自由發展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1.2探究性原則
探究式教學的目的是要改變學生以往那種機械地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并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在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與科學家進行研究的相似方法進行學習的,會經歷科學研究活動中的一系列情感變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獲取印象并正確認識科學知識的來源和作用。探究性學習的主題最好要有挑戰性,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過于困難。最合適的是要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愿意為之進行努力,并且課程結束后對于所探究的主題能夠達到較高的探究水平。
1.3合作性原則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在獲取知識時是按照自己的固有經驗建構起對于事物的理解的。再加上每個人原有的知識構成的不同,以及思考方式的多樣性,因此不同學生對于同一問題的認識出發角度和水平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基于這種差異性狀態下的合作交流能夠擴展學生的視野,使其在合作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優勢互補,從而豐富自己的理解,共享集體思維的成果。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探究式教學,應該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來對課題進行科學探究,在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互教互學的氛圍,通過學生共同的觀察和問題處理等環節,來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技巧,學會換位思考和自我反思,更好地分享小組成員的研究成果。這種合作性的學習對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探究式教學實施的環節
2.1創設問題情景
要創設積極的、能夠對學生產生驅動性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形成對于問題價值的正確認識,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集中其對問題或者情景的注意力。這個由關注到積極參與的過程就是學生產生學習需要并做好準備去學習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在這一環節主要就是創設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在問題和情景創設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固有經驗和知識,做到切實結合學生的個人實際,從而使教學任務清晰明了。問題任務的提出者,問題任務的意義何在,問題任務的誘發性和可研究性等都是用來對這個階段的教學進行評價的關鍵指標。
2.2進行問題的討論和實驗探究
在課題提出之后,先要對提出的課題進行討論,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使學生更加主動和自覺地進行問題討論環節,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和挑戰,從而激發其思維的活躍性。在問題的討論結束之后,學生可以自由結合成小組的形式,就問題開始科學探究和實驗。明確自己所在小組的觀點,設計制定合適的實驗方案,以此為依據進行對問題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探究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并記錄實驗對象所發生的變化,注意對有關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對其進行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發揮輔導者的作用,提供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實驗活動進行鼓勵和支持,幫助并指導每一個小組的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其探究活動更加具有科學性并能取得一定成果。
2.3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并整合
通過對實驗結果的解釋能夠使學生對有關的概念和理論的認識更加清晰,來感受各個小組不同結果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所以教師在聽取各個小組的結果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就此進行進一步地分析,也可以通過介紹科學的理論,來豐富學生原有的認識。當學生獲取了新的知識之后,還要經歷知識整合優化的環節。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對學生之前在實驗活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尤其注意,充分關注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固有經驗導致的認識偏差,從學生在技能的獲取和應用、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及思維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地整合,并針對個體差異性進行個別優化,從而使學生的新舊經驗能夠得到聯系和融合,原有的知識結構得到優化和發展,新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
2.4對探究活動進行反思和評價
反思和評價不僅僅只是學生自我的評價和反思,在小組之內也要展開成員之間的相互評價,從而使每個學生都發現
(下轉第55頁)
(上接第54頁)
自己常常忽視的不足之處。另外,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的探究活動成效是至關重要的,對此要給與學生帶有指導性質的評價,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探究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方式以及效果進行自主評價,還要給出作為教師的綜合性和相對權威性的評價,讓學生能夠更好更全面地對自己的學習探究活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3.探究式教學案例
以“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設計為案例。
3.1教學內容的處理
這一節的教學內容在組織結構和編排上比較注重知識的邏輯性,探究了金屬和非金屬單質代表——氧氣的反應,重點是介紹了金屬和酸的反應以及和鹽溶液的反應,得出置換反應的概念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由于這是第一次對金屬的化學性質研究,若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教學,可能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對于教材內容進行處理為:回顧生活中的常見金屬(銅、鐵、鋁等)——提示銅、鐵在空氣中被氧化的速度,學習鋁在氧氣中的反應——推測銅、鐵、鋁與酸反應的快慢、能否與相關金屬鹽溶液反應——設計實驗驗證——應用。
3.2教學目標設計
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知識目標為: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并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能說出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意義。能力目標為:認識提出假設和驗證的重要性;情感目標為:通過推測、實驗和討論,認識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習興趣。
3.3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組成小組對問題進行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生達成銅、鐵、鋁等金屬和酸反應快慢的共識——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金屬和酸反應的實驗探究并解釋結果——進一步提出問題,鐵能從鹽酸中置換出氫氣,能否從鹽溶液中置換出銅——根據置換反應的學習提出假設——進行金屬和金屬鹽溶液的實驗并解釋結果——應用提高。
4.結語
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帶著興趣和動力進行學習,在合作中發展和成長,在課題的探究中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極大的促進意義。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行,探究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將逐漸在中學課堂的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l]張發新.化學新教材“探究性學習內容”的教學處理[J].化學教學,2007(4)
[2]姜淦萍.化學實驗型探究性學習的設計與探究思路[J].中學化學教與學,2004(3)
[3]田長明.化學探究性教學的基本類型及其教學實踐[J].中學化學教與學,2004(1)
[4]宋新.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課堂教學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