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確運用贊賞的教育方式就需要教師去感受學生、把握需求。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接受贊美。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最需要得到的是認可;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最需要給予的是贊賞。
【關鍵詞】贊賞教育;激勵;轉化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研究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接受贊美。在當今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浪潮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適時適量地給予學生一定的贊賞,是非常必要的。
作為成長中的個體,學生身上有不良習慣和弱點是在所難免的。面對這各情況,教師總是以成人標準、角度去衡量他們的行為,采取一味地批評、指責,結果造成學生強烈地逆反心理,在歧路上越走越遠。假如我們能換一種方式來處理,即挖掘、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消極因素,使他們運用自信去反省自己的行為,認識行為本身的正誤,從而激活他們隱藏的潛能。
要正確運用贊賞的教育方式就需要教師去感受學生、把握需求。教師要勇于從高高的權威象征的講臺上走下來,走近學生,彎下身子,用心傾聽學生的心聲。讓他們感到你是可親、可信、可靠的朋友。這樣學生才能對你敞開心扉,你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和內在需求。教師要經常捕捉學生的可賞識、可激勵之處,用多種方式進行常識贊美;教師更要及時發揮學生自身正因素的調節作用,使其健康成長。
因此,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最需要得到的是認可;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最需要給予的是贊賞;當學生受到委屈時,最需要給予的是安慰;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最需要給予的是寬容;當學生遇到挫折時,最希望得到的是鼓勵;當學生有某一興趣時,最需要得到的是支持……面對這種情形,教師不要吝嗇你的贊賞激勵,讓它成為轉變學生的金鑰匙。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有個出名的學生,他不是以優異的成績而聞名,而是因多年留級而全校皆知。在低年級的弟弟、妹妹眼中,高高大大的他就是想當然的“校長”了。有的教師教育學生時,也以他為反面教材,這就更加劇了他的“知名度”。剛接手這個班時,我也曾為自己叫苦,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我發現了開啟他的鑰匙,使他走到了同學們的行列中。
在短短的接觸中,我發覺他雖然基礎較差,但有較強的上進心。班內有勞動他總帶頭完成;班內有公物損壞時他總會主動修好,因此在班內威望較高。我也曾多次表揚他。惟有一點就是課上表現不夠積極主動,如何轉變這種局面,我一直在尋找機會。
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對課文中的字詞進行了講解,然后給學生五分鐘時間記憶,并鼓勵他們說要評出本次的記憶優秀者。這下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起來,爭先恐后地舉著手,用期盼的目光望著我,仿佛在說“老師,讓我來。”我環視全班,忽然,一只手舉了起來。
我非常驚喜,這是一個多好的機會呀!抓住他,就有可能成為他人生中的轉折點。于是我放棄了眾多渴求的目光,迎著他,高聲叫他的名字。也許這太意外了,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當看到我的微笑、同學們支持的目光時,他堅定而從容地走上講臺,在黑板上熟練地寫下了他記憶的結果。
就在這一瞬間,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同學們向他豎起大拇指。我高興地說“你真棒!你是我們這節課的優秀者,老師為你感到驕傲,你能舉起手走上講臺,就能證明你的進步,老師相信你!”他也興奮地漲紅了臉,一個勁地點頭。
從此以后,他變了。每次課上他都踴躍回答問題,雖然有時并不準確,但我仍然以不同形式來激勵他。“這次較上回有進步”、“你進步很快”、“老師很為你驕傲”、“加油呀”等等。一個月后他悄悄找到我,說:“老師,您知道嗎?是您的那次提問讓我嘗到學習的快樂,讓我感到自己不是一塊不可雕刻的朽木。老師,謝謝您,給了我一次自我發現的機會!”
現在,他不僅在學習上有了進步,而且還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開導那些落后生,從而在班內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氣氛。他還光榮地被同學們推選為班干部。
我件事讓我的感觸很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語很平常,但對親身體驗過的學生卻終身難忘。因此老師們請不要吝嗇你的贊賞和激勵,多讓它們沐浴、滋潤那些角落中的“差生”吧,它們是陽光和雨露,是他們健康茁壯成長中永遠需要的特殊養料!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主人地位和主動精神,使他們由原來的“家長要……”“老師要……”變成現在的“我自己要……”“我必須要……”“我喜歡要……”把知識、道德的學習轉化為受教育者自身的渴望和需求,而且達到孜孜以求,并成為自身的一種享受。
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真心賞識孩子,就如一劑甜的良藥激勵孩子。贊賞是人不斷奮進的動力,它能幫助孩子找回自信心,樹立信心。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多一些贊賞,你的學生就多一個機會成為牛頓,成為愛因斯坦。贊賞就如一縷陽光,照亮了孩子的心田,孩子因它而燦爛。讓我們每位老師都在平凡的崗位上撒滿贊賞的陽光,讓孩子在贊許的雨露中綻放笑臉。
【參考文獻】
[1]王伍寧.中國計量出版社的教育教學文論選,2005(12)
[2]黃軍.小議小學教育中的創新理念.河北行知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主辦,2015(1)
[3]張偉發.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關注新課程改革,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