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拱棚種植馬鈴薯,春季、秋季各一茬,夏季6、7月份歇茬悶棚,這種種植模式用工少,機械收獲,并且收獲集中,市場風險小,收益比較穩定,值得借鑒。
1種植模式
8月底播種秋馬鈴薯,可以延遲到11月底收獲;來年2月上旬播種春馬鈴薯,5月上旬收獲;6、7月份,利用閑置期進行高溫悶棚,殺滅土壤內有害生物。
2品種選擇
春季馬鈴薯選用結薯早、塊莖膨大快、休眠期短、高產、優質、抗病的早熟荷蘭15、魯引1號,或者脫毒G2、G3代種薯;秋季選用春馬鈴薯銷售后剩余的同品種小薯作為種薯,不要切塊,以單個薯50g左右為宜。
3栽培要點
3.1早春馬鈴薯栽培要點
3.1.1整地施肥12月前深耕25cm左右,使土壤凍垡、風化,凍死越冬害蟲,并畝施土雜肥5000kg或商品有機肥150kg。播種前及時耙耱,達到耕層細碎無坷垃、田面平整無根茬,上平下實。畝施三元復合肥(15-10-20或15-12-18)150kg、硅鈣肥畝施15~25kg、硫酸鋅1.2kg、硼砂1kg。同時,為了防治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還要畝施5%的辛硫磷顆粒劑2kg。
3.1.2播種實行一壟雙行種植,壟距80~90cm,種雙行,小行距20cm左右,株距25~28cm左右。畝定植5500~6000株。噴施施田補等芽前除草劑,噴灑要均勻周到,然后覆蓋地膜。建議采用黑白雙色地膜覆蓋,地膜黑色部分有防草作用,降低田間雜草的發生,利用白色部分增加土壤溫度。
3.1.3田間管理
1)及時破苗。播種后20~25天出苗,選擇晴天及時破孔引苗,并用細土將破孔蓋住。
2)加強溫度管理。拱棚內溫度保持在20~26℃,夜間12~14℃。隨外界溫度的升高,逐步加大通風量。
3)澆水。掌握小水勤澆的原則,澆水時不要漫過壟頂,保持壟內的通透性。根據天氣,在齊苗期、現營期、開花期、薯塊迅速膨大期各澆水1次,收獲前7天停止澆水。
4)收獲。5月初,選晴好天氣采用機械一次性收獲。
3.2秋馬鈴薯栽培要點
3.2.1整地施肥參照春季馬鈴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施人生物菌肥,確保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群體數量。
3.2.2適期播種
出苗質量是保證秋馬鈴薯種植成敗的關鍵。播種時期外界溫度還很高,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種薯腐爛而造成缺苗斷壟情況,從而影響產量。一般選擇在早晨氣溫和地溫都比較低的時候播種較好。切忌為了趕時間而選擇在中午播種,這樣的話,氣溫和地溫都比較高,播種后容易造成種薯腐爛,進而影響出苗質量。播種后可以在壟上覆蓋麥糠或玉米秸,以降低壟面的溫度。株行距參照春季馬鈴薯。
3.2.3田間管理
出苗前可在棚架上覆蓋遮陽網,以降低表面溫度,確保一播全苗。從播種到出苗,要保持土壤濕潤,干旱時及時澆水。但是,切忌澆水后造成田間積水,導致土壤不透氣,種薯腐爛,影響出苗。雨后也應及時檢查田間有無積水,確保出苗質量。
秋季馬鈴薯田間管理的原則是“一促到底”,總的要求是“前期早發,中期穩長,后期晚衰”,在前期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出苗后抓緊追施1次氮肥,每畝追施尿素10kg。10月中下旬,為防止早衰和增強抗逆性,可噴施磷酸二氫鉀或天達2116。
3.2.4收獲根據環境溫度適時收獲。一般可延遲到11月底收獲。
4夏季高溫悶棚
早春馬鈴薯收獲后,就進入了大棚閑置期??梢栽?、7月份,使用威百畝、棉隆、氰銨化鈣等熏蒸劑,對土壤進行高溫處理。此技術對土壤的處理比較徹底,基本能解決重茬種植中根結線蟲的問題。但是,千萬要注意一點,處理完的土壤是徹底干凈的土壤,沒有任何生命跡象存在,也就是說土壤熏蒸(高溫悶棚)殺滅病菌的同時也滅掉了有益菌。所以,在秋馬鈴薯定植前,要施入充足的有機肥,同時一定要補充生物菌,這些生物菌的存在,不僅能有效防治線蟲,而且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增強植株根系的活動性,使蔬菜生長得更加健壯,抗逆性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