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料及配方
農作物多種秸稈(如麥秸、玉米秸、豆秸等)和下腳料(如玉米芯、花生殼等)都可用于栽培平菇。常用的栽培料配方有:
1)麥秸80kg、麩皮或米糠5kg、玉米粉10kg、磷肥2kg、石膏1kg、尿素1kg、蔗糖1kg。
2)玉米稈35kg、玉米芯60kg、石膏2.5kg、尿素0.2kg、磷肥2.3kg。
3)花生殼78kg、麩皮或米糠20kg、石膏1kg、蔗糖1kg。
4)豆秸35kg、棉籽殼55kg、麩皮5kg、豆餅2kg、磷肥1kg、石膏1kg、石灰1kg、尿素0.2kg。
2培養料處理與發酵
1)培養料的處理。培養料應新鮮無霉變,并在陽光下充分曬干。玉米芯粉碎成黃豆大小的顆粒,花生殼碾碎,其他秸稈截成2~3cm小段并碾碎。拌料前先將場地打掃干凈,用0.2%多菌靈或3%~5%石灰水消毒。拌料時,將配方中的石膏、磷肥、蔗糖、尿素等可溶于水的輔料溶于清水中,制成拌料液,再將不溶于水的輔料從少到多逐漸添加混拌均勻,最后將拌料液和輔料與主料調拌均勻,加清水使料中含水量達到約60%,即用手抓培養料用力握,指縫間有水印但無水滴即可。
2)培養料的發酵。將配好的培養料,建成下底寬1.5m、上底寬1m、高0.8~1.2m、長度不限的梯形堆,用細木棒在側面每隔40cm向料中心斜插一孔洞。當料內溫度上升到60℃時,維持24小時,翻堆1次,即將中心料向外層翻,外層料翻向中心。待料內溫度再次上升至60℃,維持24小時,再翻堆,如此連翻3次即可。培養料經過發酵,可有效殺滅培養料中的霉菌、細菌及蟲卵,有利于食用菌菌絲的生長。
3選種及播種
1)菌種的選擇。食用菌栽培的成敗及產量的高低與品種的選擇關系密切。目前平菇栽培品種繁多,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特點的優良品種,是平菇獲得高產穩產的先決條件。優良的品種形態美觀,柄短肉厚,口味好,柔性好,抗性強,商品價值高。平菇有低溫、低中溫、中溫和高溫四個溫度類型,應根據當地不同的氣候特征,選擇相應溫度型的品種,早春、晚秋和冬季選擇低溫型和低中溫型,春季和秋季選擇中溫型,晚春、早秋和夏季選擇高溫型。
2)播種。發酵料栽培以袋栽效果較好,栽培袋可選用25cmx60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接種時將塑料袋的一端用線繩系好,裝入1層菌種(事先掰成蠶豆大小的顆粒),然后裝人1層料,并用手壓實,再裝入l層菌種,如此共裝3層料4層種,袋兩端均為菌種,最后將袋口系好。
4菌袋發菌
將接種好的菌袋移入菇棚,氣溫較低時,可擺成4層的垛,菌袋間插入溫度計,每天檢查幾次,當料溫超過30℃時,要及時翻垛,減少層數,以利散熱,防止“燒菌”,促進菌絲萌發生長。25天左右菌絲即可發滿,轉入出菇階段。
5出菇管理
發好的菌袋,袋面有一層白色菌膜,堅實,拍打有嘭嘭聲,料面分泌黃色水珠。此時可將線繩解去,袋口拉開,地面撒清水或空間噴霧,使菇棚(房)內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并增加通風換氣和光照,不久便會在菌袋兩端形成大量菇蕾,然后加大噴水量,使空氣相對濕度達到95%~98%,同時增加通風換氣,以利于子實體的形成。
6病蟲害防治
平菇病蟲害近幾年發生較頻繁,常給菇農造成一定損失。主要有以下幾種:
1)枯萎病。培養基過干,空氣濕度太低,菇蕾或子實體停止生長,萎縮變干,甚至枯死、腐爛。應合理補充水分,調整相對濕度,正確掌握通風。
2)銹斑病。噴水過多、空氣濕度超過95%且通風不良時,菌蓋、菌柄均可產生褐色斑點。此時應加強通風,降低濕度。
3)干泡病(褐斑病)。子實體表面有白色絨毛狀菌絲,生褐色斑點,菌蓋萎縮干裂。應噴灑2%甲醛溶液或1:500倍多菌靈,并加強通風換氣。
4)子實體畸形。形似珊瑚,根粗,柄特長,菌蓋小,是由缺氧、通風不良引起的,應加強換氣和通風。
5)菌絲徒長。當空氣的相對濕度過高時,菌絲體表層會生出大量團狀氣生菌絲,影響出菇。解決辦法是降低濕度,加強通風換氣。
6)菌蠅。形狀如黑色小蠅,在菌柄基部產卵。幼蟲如蛆,能咬食菌柄、菌蓋、菌絲體。可噴灑1:800倍高效低毒農藥防治,也可在晚上點起馬燈,在燈后放一張涂滿桐油的白鐵皮。當菌蠅撲燈時,即被粘在桐油上而死亡。
7)紅蜘蛛。一種黃紅色的小螨蟲,它咬食菌蓋、菌褶,危害菌絲體和子實體,使菌蓋表面產生銹黃色凹斑。可噴1:1000倍樂果溶液或石硫合劑(500mL水加原液10mL)殺滅。
8)跳蟲。喜咬子實體,可噴0.1%魚藤精防治。
7適時采收
從菇蕾形成到子實體成熟,一般需5~7天,平菇采收的最佳時期為子實體八九成熟,即菌蓋邊緣尚未展平,菌蓋與菌柄交界處無白色絨毛,這樣的菇體外形美觀,耐貯運,味道好,商品價值高。采收時,應剔除殘留的老菌根,保持料面完好,也可在創面上撒一層石灰粉,防止霉變。
頭潮菇采收后,培養料失水較多,應及時補充水分,以利下潮菇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