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省、市“五水共治”決策部署,全面發動,全民參與,合力攻堅,探索創新,構建新模式、優化新體系、發揮新效益,建立健全體制機制,通過治“水”倒逼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清三河,形成河道水環境治理新機制。一是標本兼治“清三河”。綜合運用截污納管、清淤疏浚、換水活水、河道整治、生態修復等方式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1062公里,各縣(市)區一大批黑臭河實現美麗蛻變。二是常態長效清淤泥。連續三年將河道清淤疏浚作為市政府民生實事工程,累計清淤河道2000多公里,力爭三年基本完成河道存量淤泥清理。三是優化調水促修復。建設姚江至鄞東南等多條生態補水通道并配套泵站,市區河網年引水量1.5億方。利用引曹北線資源,促進余慈區域水環境改善。
二、源頭控污,倒逼工農業產業新轉型。一是大力整治重污染行業,關停并轉企業289家。鄞州投入16億元關停省內規模最大的電鍍園區并改造提升;杭州灣整體關閉漂印染園區,39家企業騰籠換鳥成眾創園;寧海并轉提升長洋溪46家鋁灰企業治理流域污染。二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以“三化”生產路徑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難題,強化畜牧環境整治,關停、搬遷禁養區畜禽養殖場4625家。各地試點推進生態豬養殖,引進農業產業化示范項目,政策引導循環農業發展。
三、截污納管,構建城鄉統籌治污新模式。一是系統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新擴建污水處理廠5座,新增處理能力25.5萬噸/日。因地制宜系統推進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截污納管、老舊小區和工業園區雨污分流改造。二是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128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落實管護機制,逐步構建縣、鎮、村、戶和運維公司五級聯動的運維管理責任體系。
四、防洪排澇,發揮流域綜合治理新效益。一是加快流域防洪。甬江流域防洪工程已完成主體施工100多公里,年底基本形成三江干流堤防封閉;鄞東南沿山干河等上百公里骨干排澇河道貫通,有效發揮排澇作用。二是推進區域排澇。甬新泵站等建成并發揮強排作用,印洪碶等泵站開工并力爭及早運行,城區17座下穿立交改造完成,城市排澇能力得到提升。
五、內調外引,優化供水保障新體系。一是深化供水保障。實現跨區域八庫一江水源聯調,市區城鄉供水大網覆蓋,城鄉居民全部喝上優質水庫原水。構建“水源聯調、水廠聯供、管網聯通”的現代化供水保障體系,協同推進欽寸水庫、水庫群聯網聯調、桃源水廠等蓄水、調水、供水工程建設。二是引導全社會節水。運用居民用水階梯式水價、企業差別水價等政策引導行業節水。
六、探索創新,建立完善治水長效新機制。一是深入實施“河長制”。市、縣兩級領導擔任“三河”河長,全力推進480條“三河”治理。“河長制”管理模式已覆蓋1941條鄉鎮級以上河道,向全市近6000條村級河道延伸,形成河長領銜、各方聯動、全民治水的大網絡。二是廣泛監督齊力推進。市人大專題審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防洪排澇和“清三河”專項報告,組織人大代表深入實地檢查調研和監督。市政協組織開展“千里江河四季訪”等明察暗訪活動,實行民主監督并舉辦論壇。三是社會群眾參與。全市涌現出一大批企業自發治水、社團志愿治水、青年青春治水、小手拉大手協力治水等感人事跡。四是各地亮點工作紛呈。探索開發性金融支持“五水共治”新模式,在供水工程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區內河養護等方面得到應用。市級公共巨災保險救助、慈溪強化截污納管“四個結合”、鄞州農資包裝無害化處理、內河水質養護PPP模式、奉化行政加志愿者助力“五水共治”、余姚推廣噴滴灌、象山小山塘治理、北侖“三巧用水”打造工業節水新模式、鎮海暢通排水設施建管系統等一批特色做法獲多方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