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語:
紅旗飛揚,彩球飄飄,禮儀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場,幾個項目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7月17日《人民日報》)堅持市場誠信和政府公信力方能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地方政府只有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加強市場監管,栽好投資環境這個“梧桐樹”,才不用揠苗助長,才不必弄虛作假、濫竽充數、打腫臉充胖子,才能引來很多“金鳳凰”。那么,這種弄虛作假的招商將會導致何種后果,又該怎樣杜絕此類現象?且聽各位茶客見解。
葉祝頤(湖北省武漢市):重復簽約假招商,權力節操碎了一地。應該承認,地方政府需要通過招商引資,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刺激消費需求,提供利稅支持,創造就業機會,重視招商引資無可厚非。但是,在招商過程中,政府應該保持權力理性,堅持實事求是,而不能脫離當地發展實際,罔顧民生福祉。一些地方層層下達招商任務,為完成任務玩重復簽約的把戲,把幾千萬的項目包裝成幾個億,把意向性協議包裝成正式合同,只是病態招商的一個縮影。其實,在招商中突破權力倫理底線的例子不在少數:安徽阜南縣安監局局長因為沒有完成規定招商任務被免職;為吸引投資,安徽懷寧掛牌保護招商引資重點企業,賦予企業不受檢查、收費的“超國民待遇”;山東濱州中海風景區五星級豪華酒店淪為羊圈;黑龍江肇東市政府出動警車低價為招商引資企業搶奶源,并以不辦生鮮乳許可證等證件要挾奶農……可見,一些地方患上了政績饑渴癥,他們招商引資只見政績不見民生,傷害百姓利益,應該受到嚴肅查處。
張玉勝(河南省漯河市):“重復簽約”自毀形象。重復簽約的動機無非來自“兩湊”:一是“湊熱鬧”。招商簽約既為公開活動,最忌諱冷冷清清,便只好讓老項目“凃漆裝嫩”、逢場作戲,營造出紅紅火火的熱鬧景象。二是“湊數字”。鑒于層層分解指標的招商壓力,“重復簽約”可以創造出炫目的數字,有利于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同時也為官員本身的政績加分添彩,以期得到上級領導的關注與歡心。但是,這樣堆砌出的招商業績,不過是稍縱即逝的注水泡沫,歸于沉寂后自食惡果和自毀形象將不可避免。首先,傷害了企業的自尊與熱情。企業家來當地投資興業,最大愿望是踏踏實實地搞經營、謀發展,最反感的就是“花架子”,對“重復簽約”之類弄虛作假更是鄙夷不屑。其次,這樣做也是對當地百姓的宣傳忽悠和情感傷害。招商引資旨在發展經濟、造福一方,“重復簽約”純屬自欺欺人的炒作伎倆,不僅絲毫無助于當地的經濟成長與民生改善,還意味著拿政府信用作賭注,最終失信于民,有百害而無一利。
李英鋒(河北省灤南縣):擠一擠招商引資的水分。數據華麗、外表光鮮的“重復簽約”,本質是弄虛作假、自欺欺人、形式主義,勞民傷財,浪費公帑,還會給投資者造成不必要的負擔。為使招商引資實事求是,有必要擠一擠其中的水分和泡沫,讓招到的每一分錢都貨真價實。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地方不注重招商的質量和綜合效益,一味求大、求多、求快,急于求成,揠苗助長,劃拉到籃子里的就是菜,甚至招了一些不符合本地發展、不適應本地規劃、傷害生態的投資。這樣做看著熱鬧,卻是“虛胖”,不能發展一方、造福百姓,不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應該徹底摒棄。招商引資應該遵循市場規律,契合地方發展實際,滿足地方發展的需要。因此,地方要端正招商引資心態,由注重數量規模到注重質量效益,多一些理性、踏實與求真,少一些浮躁、功利與短視。政府還要強化招商引資的考核,由注重簽約項目個數、投資總量等轉變為注重落地項目個數、落地質量以及就業、稅收、生態等綜合效益,使科學嚴謹的考核機制成為招商引資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不給謊報虛報、弄虛作假留下機會。
責任編輯: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