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生產為主要職業,具有較高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且達到一定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途徑。
寧波市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和較發達市,農業產業化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較早,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已具雛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較好的基礎。
從寧波發展實際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逐步發展成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家樂休閑農業業主、農產品經紀人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逐步向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如表1)。至2014年底,全市已有種養大戶3萬多戶、工商登記的家庭農場329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483家、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889家。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為65%,土地流轉率64%,土地經營面積30畝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1.2萬人。
新型職業農民發展中存在的困難
雖然寧波市在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做強做大,進一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還面臨一系列困難和問題。
土地流轉難。在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調研活動中發現,農戶反映最多的、最熱心的是土地流轉問題。目前全市土地流轉存在流轉期限短、操作不規范、連片面積小等問題。流轉年限在5年以下的占51%,未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的占33%,許多經營業主的土地分散于多地,不夠集中,甚至存在同一業主經營區塊內有零星土地由他人經營現象。一方面農戶怕第三輪土地承包權受影響,怕土地權益得不到保障,不敢長期流轉土地;另一方面,土地稀缺效應不斷顯現,可流轉的土地資源漸少,流轉價格上揚,農戶惜租心理漸長。同時,由于農業產業投入成本回收期長,但流轉期限短、關系不穩定、連片面積小,造成新型經營主體要擴大經營規模有困難,“怕變”而不敢投入;還存在對短期流轉的土地“竭澤而漁”現象,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土地流轉難是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興業的最大困難,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金融保險難。雖然不少農戶有創業興業、做大做強的意愿,但資金缺口較大,融資困難,政策性農業保險賠付標準過低成了一塊“絆腳石”,讓他們的愿望很難實現。雖然寧波市創新了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辦法,但農村權證只能在合作社內部處置,農機具、大棚設施等折舊較快,抵質押貸款價值有限;農業信用貸款、自主創業小額擔保貸款限額低、門檻高、手續復雜。當前,金融部門的支持還不能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投資需要。據統計,2013年全市家庭農場貸款戶數僅15%,貸款3.5萬元以上的僅占8%;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均貸款僅3.52萬元。同時,在現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多數新型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依然很弱,特別需要農業保險。但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保險覆蓋面、保障水平還不能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需要。如 “燦鴻”臺風災害,有農戶鋼棚等生產設施損失3萬元,但實際賠付僅3000元。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調研活動中我們經常能聽到農戶反映,希望政府能加大對農田水利及配套設施建設的投入,多提供點農業科技服務,多出臺有針對、更方便的扶農政策,幫助他們做大做強產業,實現他們的增收致富夢。歸納一下主要有四方面的希望:一是希望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特別是土地平整、農田水利、機耕道路等資金需求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希望增添生產輔助設施,雖然省、市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輔助設施的扶持政策,但仍不能滿足他們進一步提升發展的需要,許多農機具只能露天堆放。三是希望給予更多的農業科技服務,不少農戶認為農業科技轉化周期過長,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信息不暢,對生產應用的指導不夠,很多不能及時掌握應用。四是希望有更多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雖然這幾年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較快,但總體上還處于初始階段,服務體系規模較小,較為分散,服務覆蓋面不廣,與高效、系統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農資供應、農技服務、農產品流通等社會化、市場化服務發育緩慢。
農村人才綜合素質瓶頸制約。當前農業農村人才數量不足、層次偏低、年齡老化現象已十分嚴重,特別是從事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流通、農業開發經營管理的中高端人才十分匱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從全市統計入庫的15.4萬農村實用人才情況來看,初中及以下學歷占68%,高中學歷占24.7%,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7.3%;55歲以上占20%。寧海縣越溪鄉水產養殖基地的李林峰坦言:“自身受學歷等綜合素質制約,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招收的大學生工作不安心、不穩定,周邊農民綜合素質普遍較低,不能勝任中高層的經營管理崗位,一線農業企業普遍存在人才難找、人才難留的現象。如果農業農村人才支撐問題不能改善,就很難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業也依然是個弱勢產業。”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的新設想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歸根結底就是要提升他們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能力,促進創業興業,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寧波正處于農業經營主體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政策,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等級資格認定與扶持政策掛鉤機制,為新型職業農民健康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完善以資源集聚為主的要素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土地長期穩定流轉機制。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創新土地流轉形式,推進整村整組整畈連片集中長期流轉,為促進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土地供應保障。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價格指導機制,引導流轉雙方合理確定土地流轉價格。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經營主體準入機制,推動流轉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健全流轉服務體系,鼓勵流轉土地納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交易,推動土地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探索農民土地承包權退出機制,建立農民退出土地承包權的權益補償機制與管理辦法。二是建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村信用聯社、村鎮銀行和各類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要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強化融資貸款及擔保工作,優先滿足新型職業農民信貸需求。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設施建設,延伸金融服務,建立全方位的服務覆蓋。積極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簡化信貸手續,拓寬農民融資渠道,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活力。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行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等級與信用等級掛鉤,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信用等級和貸款額度。鼓勵支持小額貸款公司發展,規范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拓展“三農”保險廣度和深度,完善城鄉小額貸款保證保險運行機制,發展農村小額信貸保險,支持保險機構提供保費低廉的“三農”保險產品。創新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穩步增加保險種類,提高保險覆蓋面和保障水平。三是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項資金,分級分類開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加快建設一支市場意識強、專業技術高、經營管理能力好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強農業農村人才引進,鼓勵引導大學生在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大學畢業生,給予工資補貼,進一步改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素質結構,提升人才支撐力度。
完善以基礎設施提升為主的產業扶持政策。一是加快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五化”建設。整合各類支農惠農資金,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發展等資金要優先扶持新型職業農民。深化示范性家庭農場建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提質工程,繼續實施農業龍頭企業技改貼息,推進產業市場化、經營規模化、主體法人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都市農業園區和四大現代農業先導區建設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加大山區特色農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山區農業生產條件。對各類涉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項目編制、申報源頭上向新型職業農民生產區域傾斜,優先給予立項建設。三是加大生產輔助設施建設扶持。落實設施農用地優惠政策,支持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堆場倉儲、農機具庫房、管理用房等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農業機械裝備建設,強化農機惠農服務,加大新型農機購置和作業服務補貼力度。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輔助設施建設和農機購置作業要優先安排,補貼到位,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發展。
完善以科技支撐為主的項目扶持政策。一是加強科技項目支持。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力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各級各類農業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集成示范項目,要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并加強項目實施、成果轉化的指導工作。優先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名牌農產品、優秀農業科技成果、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獎、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等評選認定。二是創新農業信息服務方式。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平臺和農業服務部門作用,建立完善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和農業實用技術等各類科技信息,以及氣象災害、土地污染監測與防治、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農機農資供應、農產品市場供銷等信息收集發布系統,強化為農服務,支持新型職業農民提高生產效益。
完善以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主的扶持政策。一是扶持經營性服務組織發展。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經營性服務領域創業創新,組建農機作業、農資供應、工廠化育苗育秧、良種引種、統防統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服務組織,建立完善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體系。鼓勵引導各類服務組織健全服務設施,創新服務形式,拓展服務領域,不斷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為農業全產業鏈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化服務。對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相關設施投入給予費用補貼。二是扶持農業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的現代農業市場體系。以農產品流通市場為重點,大力發展連鎖店、直營店、配送中心和電子商務,提高流通效率,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創新。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創業,支持參加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參加國際展會,拓展新興市場。對農產品參展及流通環節的配送網點建設、運輸等給予費用補貼。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系統化的政策扶持。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分類制定更細化、更具體化,針對性、操作性較強的扶持政策。要做好現有支農惠農政策的廢、改、立工作,對扶持實效不佳、不適應寧波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要進行廢止;對支持力度不足、扶持針對性不強的政策要進行改進;要積極研究農業農村新常態,對新生業態和趨勢性產業,要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同時要注重各類政策的相互銜接,形成清晰完整、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體系。各類支農惠農扶持政策要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支持他們創業興業、做大做強,進一步構建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真正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作者單位:寧波市委農辦)
責任編輯:陳 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