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有一名叫李杰(化名)的男生,3歲時父母離婚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不喜歡和同學們來往,沒事時就鉆進游戲室,常常因玩游戲遲到,耽誤學習,學習成績下降。每次他遲到我都把他叫到辦公室批評,并給他講解了學生玩游戲的危害和不上課的弊處,他總是面無表情地聽后便默默離開。可是第二天早晨依舊如此,我非常生氣,狠狠地批評他。只見他一聲不吭地低著頭,待我批評完后,我看見他的眼角竟有一絲不屑的神情,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好。我默問自己:當著這么多同學和老師的面,這樣對一位自尊心極強的孩子好嗎?也許這樣的批評方式會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事后,李杰仍然會因玩游戲而上學遲到,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我心中困惑重重。
回憶起他那不屑的神情,我思量著:我作為班主任,對于這樣一位缺少父母愛的孩子,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關愛和幫助,讓他改掉不良習慣,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考慮到李杰特殊的家庭情況,我決定由批評轉為從愛入手。于是,我把性格開朗、待人熱情的班長調與李杰同桌,讓班長的熱情去影響李杰。有時我會找他談話,鼓勵他,給他講講小學生玩游戲的害處。我還與他父母取得聯系,讓他的父母經常給他打電話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果然,本身就很聰明的他學習成績進步很快,可因為打游戲而遲到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每次我都會耐心地與他交談,他也不再是敵對的目光,可事隔幾天他依舊會再犯。這樣重復的談話批評的方式令我感到疲憊不堪,我有些心灰意冷,我是不是該就此放棄呢?
一天早晨,李杰又沒到校,想起這段時間來我對他的付出,心里難免有種“恨鐵不成鋼”的生氣,我沖到李杰經常去的那間游戲室。此時李杰正全神貫注地盯著游戲,并沒有察覺我的到來。我一言不發地站在他的身后看著他,當他發現我嚴厲的目光時,羞愧地低下頭,一聲不響地跟著我回了學校。一路上,我沒有說一個字,只是用一種嚴厲的目光注視著他。我發現他不時用眼睛偷看我,當一接觸到我嚴厲的目光時,他便很慌亂地把頭低了下去。到校后,我也沒說什么,就讓他進教室上課,此時,我發現他雙眼噙著淚水,抬起頭,嘴唇動了動,欲言又止。我揮揮手,讓他走進教室,我似乎感覺到他的腳步有些沉重。
回到辦公室,我考慮著這次該用怎樣的方式批評教育他。突然,我想起了剛才一路上我一言不發時李杰不時偷看我的眼神,于是我一改往日與他耐心交談的方式,只是一言不發地用嚴厲的目光注視著他,也許這種無聲的批評讓他心理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又想起他進教室前對我欲言又止的神情,難道他是想對我說點什么?是啊,以前每次都是我找他談話、叮囑后,他才認錯,保證改正,而這次我一言不發,他卻有想對我說話的沖動。此時,我心頭一亮:何不對他進行一次無聲的批評呢?我決定給他寫一封信。信中我談了對他成績進步的肯定,談了同學們對他的喜愛,談了父母對他的期望,談了他的理想,談了做人的誠信,也談了游戲對學生的危害,最后,我還針對他喜歡繪畫的特點寫了老師對他的期望。第二天一早,他主動來到我的辦公室,遞給我一幅卷好的畫,我疑惑地展開畫,眼前一亮:畫的右下方畫了一間游戲室,游戲室的門緊閉著,一個張開翅膀的小男孩飛出游戲室,展翅飛向藍天,那小男孩嘴里喊著:“王老師,您就看我的行動吧!我會飛向藍天的!”我驚嘆,這是一幅想象力多么豐富的圖畫,這是一個多么靈性的孩子,我暗自慶幸找回了他。后來,果然很少再見他上學遲到了。每次我走進教室看到他端坐在座位上時,我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投去一個贊許的微笑,他也會靦腆地對我一笑。我猜想,也許他還是會忍不住去游戲室,但是不遲到就已經是他最大的進步。
于是,我趁熱打鐵,利用班會課召開了“告別游戲室”的主題班會,在班會課上,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因玩游戲而產生嚴重后果的故事,展示了很多搜集的圖片,討論了玩游戲的危害,在整節課中,我都在暗暗觀察李杰,我發現他的表情在不斷變化,疑惑?驚訝?悔恨?在班長帶領全班宣讀倡議書時,我看到的更是他堅定的表情,我如釋重負地笑了,我堅信,李杰會改的,一定會的。
果然,李杰再也沒有遲到過。第二年,李杰以優異的成績小學畢業了。畢業聯歡會上,他送了我一個筆記本,本子的第一頁寫著:王老師,謝謝您!
【我的反思】
批評教育是一門藝術,如果批評的方式得當,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就會使學生造成逆反心理,產生對抗情緒,毫無收獲。
回顧批評教育李杰的過程,我經歷了三次批評教育方式的變化,對李杰的初次沖動的批評,是一種說教式的批評,是一種教師認為對學生理所當然的批評,殊不知這種批評讓這位性格內向、自尊心極強的孩子毫不動情,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學生雖然口頭上承認錯誤,答應改正,但心里卻并不想真正改正,所以才會繼續再犯錯。隨后,我由一味的批評轉為從愛入手,找他談心,和同學們一起給予他關愛,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差距,讓李杰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好意,當他犯錯時與他分析游戲的危害,適時提出改正的要求,學生會容易接受。但游戲就像毒品,不是輕易能戒掉的。這時的重復談話方式讓學生感到一種嘮叨和負擔。我及時發現了這一問題,再次改變對他的批評教育方式,不再對他進行重復的說教,而是嚴厲地將他帶出游戲室,送進教室,用行動無聲地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你需要思考自己的行為。接著再通過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去感化他、喚醒他、啟發他,因為人都是感性的,特別是像李杰這樣一位性格內向、自尊心極強的孩子,表面看似平靜,其實內心的情感卻極其豐富,極其脆弱,此時無聲勝有聲,信中動情的話語容易使他感動,這充滿人情味的疏導,使他以情換情,決心改正。在不斷的進步中,我及時給予他信任的目光和鼓勵的手勢,使他感受到老師的真誠。適時開展的主題班會更是起到了快馬加鞭的作用,這是一種暗示教育,于無聲處見實效,使李杰真正走出游戲室,改掉不良習慣。
李杰的轉變過程使我深知,在批評教育學生時,教師要努力去尋找一條可行之路,在學生犯錯時,要善于捕捉住批評的契機,掌握更多的批評教育方式,因人、因事而異,關愛學生,循循善誘,讓每一次的批評教育都像一股甘甜的泉水,緩緩流進每一位學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