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期是中學生身心發(fā)展變化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比起其他階段的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這個時期,正確而及時地對他們進行教育,教他們學習如何做人,懂得如何做人,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非常關鍵。從我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來看,中學生的心理教育顯得非常重要。作為老師,如果能走進學生心里,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就一定能夠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首先,在我看來,教學的本質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構建的辯證統(tǒng)一。教師角色的轉變主要在于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心理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動獲得新知識,并在認識發(fā)展中得到輕松、愉悅的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成長。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傳統(tǒng)教育側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忽視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內心體驗、個性差異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因此,當代教師要樹立現(xiàn)代教育觀念,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范疇,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tǒng)的支配者、控制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重智育培養(yǎng)轉變?yōu)榈?、智、體、美、勞并重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
其次,我們要走出學生吸收知識完全等同于開發(fā)智力這一誤區(qū)。智力包括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思考力等等。而吸收知識可以鍛煉記憶力、豐富想象力、提高觀察力、增強思考力。
再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當知識的傳授者、團體的領導者、家長的代理人、親密的朋友、心理輔導者等諸多角色,而扮演好每種角色都對教師心理產(chǎn)生著巨大的壓力。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不僅對教師本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影響,而且也會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師在工作中情緒消極、焦慮、緊張、沮喪壓抑,極易引起學生的情緒波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與技能,按照青少年成長的心理特征,既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案例】
肖同學是個自尊心極強又多愁善感的男孩,雖不是聰明絕頂,但憑著自己的刻苦努力,在班級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經(jīng)過小學的拼殺,他帶著良好的感覺進入中學校園之后,突然發(fā)覺自己站在“山頂”的感覺沒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體中,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yōu)越感蕩然無存,“眾星捧月”的地位變了,升入初一后不久的一次新生摸底考試竟然還不及格,自信心突然坍塌。一個學期過去了,他學習越來越吃力,對自己越來越?jīng)]信心,成績也越來越差。
我經(jīng)過分析:其實,肖同學患的是一種稱為適應障礙的心理疾病,其特點是存在長期的不良刺激或對環(huán)境的難以適應。我主動關心他,告訴他初中學習方法必須調整:從舊的學習方法向新的學習方法過渡,這是每個中學新生都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后來在老師的重視和他自己方法的改變下,又重新獲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臉上露出了微笑。
當然,農(nóng)村一部分家長文化層次低、觀念陳舊,只單純注重子女的學習成績,不關心成績之外的東西,更不明確自己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實際狀況,無法準確地為子女的成才設計出切合實際的奮斗目標。對此,學校應設法為家長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不定期的理論輔導和專題講座,在條件允許時邀請教育專業(yè)教師和心理學教師為家長們進行指導和培訓,還可以舉行家長會、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討論會,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努力改善家庭育人環(huán)境,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而家長要學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子女,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綜上所述,要實現(xiàn)教育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家庭、學校的同心協(xié)作、互相支持和共同進步。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及學校育人環(huán)境,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準確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及時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才能幫助他們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成長和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