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留守兒童一般都是與家里的隔輩親人同住,在價值觀、人生觀都不同的情況下,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很難到位的,特別是道德教育,很難進行正確的指引。進城務工人員在為城市建設上不斷奉獻,而他們的孩子在教育上缺乏指引和教導,學校的重視不足加上社會不良風氣,讓他們在成長道路上出現一系列問題,特別是道德問題。因此,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對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 鍵 詞】 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現狀;對策
父母親常年在外打工,導致留守兒童和隔輩親人留在農村生活,甚至是與父母親的親人、朋友一起生活,而隔輩親人往往都是老人家,留守兒童沒有得到父母親正常的撫養和教育,導致他們在生活、身體、心理健康等方面面臨嚴重問題,特別是道德教育方面。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道德普遍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個概念之中——道德。”所以,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對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發展和家庭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現狀分析
1.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然而,近年來對留守兒童問題心理的剖析越來越深入,使得留守兒童的成長壓力越來越大。當今的留守兒童監護人或許不都是老年人,但是農村思想是很重的,對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觀念都跟不上現今社會發展,甚至有的隔輩親人對于中學生過分縱容、偏愛,平時不敢多言幾句,甚至覺得“讀書無用”等觀念。往往會忽略道德方面的教育,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好中小學的道德,只用自己的道德觀去教育,這就致使部分中小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產生偏差,甚至導致不可挽回的事情發生。
2. 留守兒童的基本權利得不到完全保障。從我校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大概占30%左右,留守兒童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父母一方外出務工;另一類是隔代監護和委托監護型,就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孩子托付給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其他親屬、鄰里代管。三類是自我監護型,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孩子自己生活。這就使他們在學習、生活、心理的一些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
3. 留守兒童在“留守”期間都是在中小學,而中小學期間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是需要家長,特別是父母親的正確引導和教育的時候,而在家負責監護孩子的老人家往往因為教育觀念落后,文化水平低等問題,讓孩子得不到很好的道德教育,其實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在犯錯時得到的一般都是“打一頓”或者溺愛不管的教育,就在他們忽視從小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讓孩子失去了這個良好道德形成的最佳時期,很多家長忽略了,在實際生活中,祖輩們灌輸給學生的價值標準以及他們所提供給孩子的各種榜樣,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在學校和社會中的行為表現,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良好的品德形成,這就要求家長在實施德育教育時注意講究一些,寓德育于言行中。
4. 當今社會,咨詢發達,網絡、電話都普及到了學生當中,網絡咨詢,非常容易接觸到色情、暴力、頹廢等一系列不良內容,中小學生自制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在臨時監護人無暇監督和管束的情況下極易深陷其中而受其害。電視、網絡等對學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沖擊。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無法適應新的教育對象思想成長的需要。
5. 學校方面
①嚴重的“重智輕德”傾向。學校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很多學校將德育工作放置一邊,使德育陷入“寫起來首要,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尤其是學校上層管理者很少像關注學生成績那樣關注品德教育,甚至學校的考評上也單一地以學生的成績為準,出現了“學生的分,老師的命根”的怪圈。只要教出成績好的學生,那就是優秀的教師。這也在教師、學生意識中加深了“重智輕德”的觀念。
②品德課設置問題。其實在現實學校教育中,品德課的設置往往是可有可無的,首先擔任品德教學的老師少,缺乏專業的老師,所以得不到很專業的學校教育。課時少,每班最多每周一節,有的甚至讓其他主課老師拿去測驗或上課去了。這大大削弱了政治課教學在學生品德教育的作用,即便有的,也只是讓班主任代替,照本宣科,并沒有發揮思想品德課應有的功效。作為主渠道的品德課得不到落實,可想而知在其他環節上存在的問題。在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下,學校的德育活動開展得也很不夠。
③德育內容滯后,都存在“高、大、空”的情況,德育教育難以落實。當問到學生什么是德育,回答的都是紙面上的東西,說不清楚德育的實質。留守兒童只有概念上的道德,對實際內容不了解,缺乏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性。有學生反映:“學校老師講得都正確、很崇高、很偉大,但在實際生活中我用不上。”而“死記硬背”的情況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尤為突出。小學生懵懂的時候就大肆灌輸理論,死記硬背《守則》和《規范》。
二、對策
1. 讓父母親知道中小學期間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讓他們不要丟下孩子,不要讓孩子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和不正當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當下教育中有著不可缺少的重要性,讓留守兒童的家長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教育,沒能力帶在身邊的就多打電話,多監視孩子的成長或者心理方面的動向。或者安排較好的監護人進行監護。家長在平時生活中也應灌輸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做好孩子的榜樣,多給孩子講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2. 大范圍的社會風氣我們無能為力,但是我覺得應該從家長做起,有孩子的家長應當給村里的村長或者年老的長輩多建議,那些不好的習慣和風氣少在孩子面前“展示”。讓孩子在“無污染”的環境下生長生活,讓孩子得到童年應該有的快樂和清新。
3. 學校應當把德育教育放在素質教育的前面,應該從德育開始,抓好德育,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當學習有了思想品德的保證,學生之間就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時,學校、家庭抓好了德育,就等于抓好了成績。我們不能在得到成績的同時忘記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4. 建議建立健全幫扶計劃。在學校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扶計劃,讓學校老師幫扶留守兒童,讓老師成為學生在生活上的幫手,讓學生在父母親不在家時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讓老師多家訪,多到留守兒童家里做客,多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制定健全的幫扶計劃和德育教育計劃。
5. 學校重視。學校應增強對德育課、思想品德課的重視,應該開足課,聘請足夠的德育課專業老師,在課時足夠的情況下應全校開展德育教育活動,讓學生真正進入到德育教育的圈子來,讓學生感受到德育的魅力,清楚知道德育的本質和重要性。
學校德育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看到效果,需要教育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好的工作,我只希望借此文能讓廣大德育工作者看到德育工作的困難,但這并不是放棄德育工作的借口,我們新時代的德育工作者,應順勢而生,勇往直前。希望大家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堅持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也需要高度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 賴相燕. 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研究[D]. 中南大學,2007(9).
[2] 葉靜忠,詹姆斯·莫瑞. 關注留守兒童[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 周林,青永紅.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 廖鴻冰. 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思考[J]. 當代教育論壇,2004(14).
[5] 黃應圣,劉桂平. 農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與思考[M]. 教書育人,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