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針對目前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們在作文教學中沒有“巧借”教材資源,而只是空洞的說教,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總是模糊不清、無處下手,久而久之,害怕寫作等問題,闡述了自己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教材資源成為學生的寫作樂園。
【關 鍵 詞】 重視;教材資源;寫作樂園
《新課程標準》在低段明確要求學生進行“寫話”練習,隨著年級升高,要求也隨之提升。我原本是任教中學語文,由于工作的變動,到小學教學,發現六年級的學生一提到作文還是無處下手、抓耳撓腮,心中一片迷茫。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深知教材具有豐富的寫作資源,可我們很多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沒有“巧借”教材資源,而只是空洞的說教,學生對寫作的理解總是模糊不清,從而無處下手,久而久之,害怕寫作。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六年級的學生對于寫作應該是輕車熟路,不應是這種狀態。通過與學生交流,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及時調整教學,摸索出一套“巧借教材 三引寫作”的作文教學操作模式,讓教材成為學生寫作的樂園,現結合自已的教學淺淡其操作,供與同行共閱。
所謂“巧借”教材,就是運用教材中的寫作點,讓學生親身體驗,切實感受,避免空洞說教。何為“引”就是讓學生在體驗快樂時,找準興趣點、薄弱點、切入點,去挖掘,去引導,就是“把零亂的思想條理化”,讓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因而教師的引至關重要,一旦讓學生有了興趣,他們便能很快地登上寫作圣殿的階梯。
根據我班學生調查情況而知,很多學生的寫作思路較單一。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寫作教學時,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寫作思維引導的訓練,使學生寫起作文來能思路寬廣,得心應手。那么,如何讓學生在寫作思維上有跨越式的飛躍,真正實現《新課程標準》對六年級學生寫作的要求?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引導,簡稱“三引法”。
引法一:定格寫作順序的引導
我在批改同學們(西師版六年級上)第一單元作文時,發現學生的寫作思維特別狹窄,“清一色”地采用空間方位順序來寫,東扯一句,西扯一句,對景物的特點介紹也只是泛泛而談。針對這種情況,我進行了寫作思路的點撥,回顧本單元四篇寫景文章的寫法。如《七月上天山》一文,作者采用“進入天山——往里走——再往里走”地點轉換順序(移步換景)的方法;《北京的色彩》則采用了“進入市區——登香山——攀長城、漫游故宮”的空間方位順序;《鳥的天堂》采用“傍晚——第二天”的時間順序。對于寫人、寫事的文章常采用的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時間順序也作了詳細的引導,對于同一事物可采用不同的順序進行區別、鑒賞。引導后再一次讓學生們進行寫作,同學們的風格發生了變化,真是“百花齊放”?!耙殹苯Y合讓學生明白寫作順序不是單一,而是多樣的,寫作時要選擇適合描寫事物的寫作順序,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引法二:觀察和描寫景物特點技法的引導
根據同學們在作文中普遍存在對事物無處下手寫,怎么寫、怎樣才能寫生動等困惑,我采用了《我的百草園》第二段作為范本,對作者在描寫事物時采用的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寫景順序和充分調動了多種感官、動靜結合、多種修辭、詳略結合、點面結合、有主有次等描寫進行了細致的引導,使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有著不同的特色,正如“人有千面好,花有百樣紅”。后又出示《校園一角》讓“學生獨立完成——4人小組自評——集4人智慧合成——全班展示——教師點評”幾環節操作,學生在組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集眾人的智慧來完成一篇作文,其結果不言而喻。通過多次的練習,讓每一位學生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眼,可以善我”,在寫作中真正做到“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實踐操作中學生都能掌握如何觀察,如何描寫,都能抓住事物特點進行多種手段進行描寫,學生空洞的記敘幾乎不見,都能靈活運用多種方式讓自己的文章增色。
引法三:寫作布局構建的引導
很多學生在寫作時沒有章法,行文如流水,讀完后就有一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根本不清楚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不知詳略、不分主次、毫無章法,就如同“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感覺。因此,我就借助教材進行了寫作布局的專題講座。如《北京的色彩》一文,作者先用“壯麗而輝煌”寫出總的感受,然后從北京的秋林和建筑兩方面具體進行描寫,最后用“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作結的“總——分——總”的布局方式。我還出示了“總——分”和“分——總”的寫作事例進行引導。
寫作就像一位建筑師對一座樓房進行整體設計,教師要引導學生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初步掌握多角度、全方位描寫事物的方法,選擇恰當的寫作順序和合理的文章布局,使文章的層次清楚、結構完整。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快速定位寫作對象,引導學生從多種思路中擇取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最容易寫的事物來進行創新處理和恰如其分的表達,做到環環相扣、詳略得當、有主有次、銜接自然。
然而,我們很多教師一味要求學生多讀作文書籍,卻不對身邊的資源進行有效引導;一味地進行空洞的說教,卻不對學生進行實實在在的操練引導;一味地要求學生多仿作文范本,卻不對學生進行如何構建、如何布局、如何選材等進行引導。我正是發現了這一不足,“巧借”教材資源,通過實實在在的引導,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讓學生在操練中感受到了寫作的快樂,順利進入了自己的寫作圣殿,讓教材成為他們寫作的樂園。
【參考文獻】
[1] 管建剛. 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黃瑞夷. 作文教學的趣味與境界[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 趙軍華. 淺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 學周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