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教學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是在教師啟發引導下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再創造的心理過程。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了幾條適合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望能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村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 鍵 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目前中考試卷中,閱讀題占據了語文的半壁江山。成功的閱讀教學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為寫作打下堅實基礎,還能怡情養性,發展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在語文教學中,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是學生閱讀時間少,閱讀資源嚴重匱乏,課外閱讀涉獵面窄,缺乏正確的目標與方法。由此導致農村學生閱讀量小、理解能力差、視野狹窄、基礎薄弱,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較大困難,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根據本人長期的農村語文教學實踐經驗,探索出以下有效的方法:
一、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將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提高語文整體水平
一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說:“對一個孩子來說,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經驗,大量的是間接經驗,而閱讀就是積累、儲蓄、汲取前人認識生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精華,然后化為自己的營養?!苯處熢谡Z文閱讀教學中,樹立新型的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教學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的目的。在西方教育中,把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功乃至決定人生命運的重要因素。葉圣陶先生曾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盡管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素質,但不從事持續的閱讀實踐,相應的能力和習慣是不會得到發展的。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會講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故事,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如教學《出師表》時,介紹并推薦學生看《劉備三顧茅廬》,在教學《范進中舉》時向他們推薦《儒林外史》等,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揣摩字詞,品優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閱讀習慣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其能舉一反三
在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漁”,這遠遠比教給學生某一正確答案更有價值。那么,怎樣才算教會學生閱讀呢?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實踐,在實踐中閱讀。閱讀是由多種心理因素參與的心智活動,必須講究方法。葉老還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睂W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閱讀方法,才能充分地獲取閱讀信息,也才能在課外自由而有效地閱讀。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精讀、略讀、瀏覽三種基本閱讀方法。所謂精讀就是通過粗讀、細讀、反復讀、一字一句地讀,直到熟讀成誦,爛熟于心。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敝麑W者程千帆說:“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看似笨拙,實巧妙?!辈粌H要熟讀,而且要背誦。熟讀、精思、背誦,這就是精讀。所謂略讀,是指以較快的速度粗略閱讀,以獲得對讀物大體印象或有關信息。略讀不是漫不經心,而是快中求知,以攝其要點為目的。
三、合作探究,充分發揮集體智慧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受閱讀知識和生活體驗等限制,會存在許多疑難問題。教師應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對于這些疑難問題,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決。探討遵循的原則是:一要有探討的價值;二要能解決課文的重難點。如在教學《范進中舉》一文時,可結合課文的重難點和學生的疑問,設計這樣三個問題供學生討論:①從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看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影響;②從眾人對范進中舉前后的表現看世態炎涼;③從重點人物(范進、胡屠戶)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一兩個問題分小組加以討論,每小組選取一個中心發言人進行交流(要求每人輪流做中心發言人),以發揮集體的智慧??赐暾n文后,同學們開始踴躍發言,有的小組發言人說:范進中舉前窮得揭不開鍋,母親餓得兩眼昏花,中舉后有了銀子、房宅,難怪人們總是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梢姡信e對讀書人的影響度有多深。有的小組發言人說:范進中舉前,連老丈人都瞧不起他,嬉笑怒罵,百般嘲弄,范進受盡了人格侮辱,飽受人間心酸。討論中,教師除了科學地設置問題外,應著重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感悟課文,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當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后,要逐步培養其自行設置問題的能力。
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教師獨霸課堂的現象退出歷史
傳統教學中那種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責不再只是授業、訓導和教育,而是要更多地去激勵、引導和幫扶學生。教師的責任不再是去灌輸知識,而是要點燃火炬,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學中,要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探索知識的主動者。
總之,只要方法得當,了解農村學生的特點,充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功能,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達到學以致用,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蔡林森. 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 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