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現狀
據網上調查,你覺得哪類數學題最難?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解決問題類型是最難的數學問題。可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比較薄弱。所以我們研究解決問題能力這個話題就很有意義的。從事這么多年的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我發現要成功地完成學習活動,不僅需要有較好的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還要有對學習活動的興趣、熱情,以及頑強的毅力和謙遜、自尊、自信的性格等,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將對學習產生內在的巨大推動力,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決定和關鍵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對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影響及解決策略
(一)學習動機和解題能力
1. 引起數學學習的需要。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在課堂教學中融人大量社會現實的素材,把課本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校門,步入廣闊的現實生活,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從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的重要性,產生學好數學的內在動力。
2. 目標激發動機。教師可以讓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如階段性目標——單元測驗想得多少分,近期目標——每天的作業要得 “優”,達到目標就給予精神上的獎勵,要達到這些目標,解決問題很重要,因為在每次測驗中,解決問題類試題所占分值比例相當大。
3. 獎勵與激發動機。有實驗表明,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表揚優于批評的;批評優于沒有評價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評價學生的表現,多用一些正面積極的語言表揚學生。
4. 設置懸念。如解決問題:歡歡和樂樂下課一起跳繩比賽,她們一共跳了多少下?學生會覺得這個問題無法解決,因為不知道歡歡跳了多少下,也不知道樂樂跳了多少下,讓學生感知條件是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然后順勢讓學生幫忙添加條件,并解決。
(二)學習興趣和解題能力
1. 故事引入,激發興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都比較喜歡講故事,在教學《小括號》問題時,我以學生喜歡的熊二熊大故事引入,和聰明的熊大腦力大比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引入生活,增添興趣。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因而讓“生活”走向課堂,讓數學貼近生活,就能體會出數學是“人人必需”的,從而產生要進一步學好數學的強烈需求。
3. 動手操作,激發興趣。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學生以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4. 一題多解,引發興趣。如在教學《分類和整理》時,我會問學生:“你還可以怎樣分類?”學生很積極地觀察思考想出不同的分類標準,有的說按顏色分,有的說按形狀分,有的說按有沒有角來分,有的說按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來分,每找到一種方法,他們就會獲得一份成功的喜悅。
(三)學習情感和解題能力。
積極的情感態度能幫助學生的解決問題,消極排斥的情感態度會阻礙學生解決問題。所以,要培養學生喜歡數學的情感,至少不要排斥數學。首先,要讓學生喜歡數學老師,這樣他們就會愛屋及烏,喜歡數學這門學科。其次,數學故事熏陶、了解和數學有關的文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也是有血有肉,數學也是美麗的。
(四)性格品質和解題能力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有這樣的現象:應用題理解題意時往往一晃而過,僅看一次,不肯多看多讀,砍頭去尾,張冠李戴,“拿起半截就開跑”的現象非常突出。
以上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了非智力因素對解決問題能力影響和解決策略,希望由此能夠引起大家對培養非智力因素的重視,當然,這決不意味著智力因素不重要,相反智力因素對解決問題能力有決定性的作用,這一對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命題還有著廣闊的研究空間,還需要廣大教學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