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揮手作別2015年,哪些事件在頭腦中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記?
作為一本立足于經濟評論的國際刊物,亞投行創立、中國股市大跌、TPP簽署、人民幣納入SDR、美聯儲加息……這些都是必然的選項。然而,在我們的答案中,還有一個事件必須列入,那就是2015年11月13日的巴黎。
不錯,或多或少,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存在一種無視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的傾向性。但這決不是說,我們有資格漠視這樣一場挑戰人類底線的襲擊。
本期的核心話題,我們選取了兩位歐洲作者的文章,一位是北約前秘書長哈維爾?索拉納(Javier Solana),另一位則是德國耶拿大學教授安德烈亞斯·弗萊塔格(Andreas Freytag),從歐洲面臨的困境談起,闡述如何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挑戰。弗萊塔格教授的一句話引人深思——“在打擊恐怖主義和勸告人們謹慎外出的同時,刺激經濟增長和貿易發展也變得越發重要”。
而當談到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國家的關系,索拉納指出,盡管我們毫無疑問正在經歷“各自”歷史的不同階段,其實也在分享同一個時代和同一個國際舞臺。這會產生一系列共同利益,因此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出它們,并就處理它們的最佳方式達成一致。
是的,生活在全球化時代的人類,更需要化繁為簡,從找尋共同利益入手,用進一步的繁榮與發展,直面并戰勝一路隨行的挑戰。
其他欄目方面,有幾篇文章也不應錯過。
通用電氣公司(GE)首席經濟學家馬克·安農齊亞塔(Marco Annunziata)撰文指出,工業互聯網的意義不僅在于提高生產力、加快經濟增長,其在效率和可持續性方面帶來的收益,還有助于中國在轉型中應對其他一些關鍵領域的問題。
利豐研究中心的兩位作者則分享了對于TPP潛在影響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們預計,價值鏈的遷移和重組將成為TPP落地實施后最顯著的變化之一,紡織和服裝價值鏈或將受到最大的沖擊。在TPP實施后,跨國公司和大企業有可能比中小企業受益更多,至少在初期如此。
本刊專欄作者、洛克菲勒公司首席策略師張致銘(Jimmy Chang)的文章不同于以往,從投資趨勢分析轉向了行業思考。他指出,O2 O領域的一些破壞性創新本質上是反通脹的,甚至可能是通縮性的。科技進步似乎也在加劇財富集中,擴大收入不平等。他進而提到了熊彼特曾作出過的結論:創造性破壞循環最終會導致資本主義的瓦解。在“獨角獸”公司倍受追捧的當下,提出質疑不僅僅需要勇氣,更需要縝密的邏輯。
同樣在本期,《博鰲觀察》迎來了新的板塊——“博鰲觀察新金融”專刊。這個板塊,以互聯網金融領域為關注重點,結合內部跟蹤調研與外部約稿,力圖為讀者提供詳實的數據、獨特的視角與權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