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是一個供單身男女聚會或同病相憐的日子。近幾年,電商巨頭阿里巴巴(Alibaba)將“雙11”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網絡購物節。別去找真人互相安慰了,為什么不去網上的虛擬商城和店鋪買點最劃算的東西寵愛一下自己呢?
2015年的“雙11”倒計時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了,一場長達四個小時、向全國直播的電視晚會邀請了亞洲和西方一線明星助陣,包括風度翩翩的神秘嘉賓“詹姆斯·邦德”——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與他同臺壓軸的是阿里巴巴的傳奇創始人馬云(Jack Ma),兩人一起啟動了這場購物狂歡。24小時之后,據報道阿里巴巴互聯網平臺當天銷售額達到143億美元,比去年光棍節的銷售紀錄增加了驚人的60%。
在這個創紀錄的網絡購物節期間,我恰巧就在北京,然而我在平凡的物質世界里沒有感受到這樣的購物狂熱。北京的交通和往常一樣繁忙,迫使我在開會轉場時必須預留出額外的時間趕路。供暖季開始之后霧霾再次來襲,因此我戴著口罩。不過,我最大的擔心是如何在會議間趕場時叫到出租車。北京的出租車以在高峰時因害怕堵車而拒載聞名。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我很順利地找到了出租車。不過我同司機聊天后了解到,我的方便卻是他的痛苦。他抱怨道,自己的月收入下降了2000元,因為乘客多被迅速增加卻又不受監管的私家車搶走了,而這些私家車是被滴滴快的(Didi Kuaidi)以及新來的優步(Uber)帶進市場的。這些智能手機打車應用實際上打破了大城市中的出租車壟斷。不過他也承認,在滴滴擴張初期,出租車司機也享受到了額外收入,因為滴滴用慷慨的現金補貼鼓勵他們加入自己的網絡。現在,滴滴快的幾乎已將所有出租車都囊括在自己的網絡內,補貼便隨之取消了。
當我們的談話轉到光棍節,這位司機開玩笑說,中國最富有的兩個人——萬達集團(Wanda Group)的王健林和阿里巴巴的馬云——是冤家對頭。萬達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阿里巴巴和其他電商的迅速崛起,對實體零售商是一種真正的威脅:萬達集團已宣布計劃關閉全國99家萬達百貨中的40家。
創造性破壞與“燒錢戰”
這些發展變化并非中國獨有,它們是創造性破壞理論的一個體現。“創造性破壞”這一經濟概念最早源自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著作,并被奧地利裔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進一步定義。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的增長受到創新的推動,這些創新不斷摧毀并取代舊的行業和經濟范式。新商業模式興起,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從傳統行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只是創造性破壞循環的繼續。真正看上去極不尋常的是,初創公司憑借殘酷的燒錢戰和似乎反競爭的整合而快速增長,創造出贏者通吃的環境。
以中國最大的打車應用滴滴快的為例,它由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2015年2月合并而成。滴滴和快的均成立于2012年年中。它們的成功并非事先注定,因為當時有許多激烈競爭者(還記得嘟嘟、百米、搖搖招車、打車小秘、微打車、易打車嗎)。然而,改變競爭格局的似乎是后來阿里巴巴對快的、騰訊(Tencent)對滴滴的支持。這些資金雄厚的支持者使快的和滴滴有能力為爭奪司機和乘客上演一場慘烈的現金補貼戰。中國人稱之為“燒錢戰”,滴滴快的總裁柳青(Jean Liu)承認,如果沒有大把地燒錢,公司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實際上,在2015年頭5個月,滴滴打車虧損3.05億美元,快的打車則虧損2.66億美元。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道,2015年頭5個月,滴滴快的私車服務凈收入為1.75億美元,而補貼超過3億美元。盡管合并后現金補貼有所降低,但得到百度(Baidu)支持的優步的到來,意味著又一輪市場份額戰在即。還記得幾個月前滴滴快的大肆宣傳的在14個城市提供免費搭車的促銷活動嗎?如今,滴滴快的估計自己擁有80%市場份額,而優步則宣稱已獲得高達35%的市場份額。
燒錢戰目前正被復制到中國“線上到線下”(O2O)市場的其他領域。互聯網巨頭支持的初創公司——騰訊(Tencent)的大眾點評(Dianping)、阿里巴巴的美團(Meituan)、百度的糯米(Nuomi),以及京東(JD.com)和騰訊的餓了么(Ele.me)——正在送餐服務領域展開消耗戰。與打車服務業一樣,大眾點評和美團最近宣布的合并也加速了行業的市場份額集中。
目前,中國消費者是明顯的受益者。他們有了更多選擇,可以以更低的價格享受更多的便利。然而,有一些長期問題值得人們思考。
在監管方面,監管者將如何平衡持照出租車司機的利益和不受監管的私家車及消費者的利益?質量和安全方面的擔憂呢?全球存在的一個共同現象是,法律和監管的發展往往跟不上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經濟快速變化的步伐。
難以言說的“功”與“過”
從歷史情況看,創造性破壞對經濟增長是凈貢獻者,因為創新提高了效率和生產率。然而,科技進步是否可能在某個時候變成經濟的拖累?很明顯,網購正在侵蝕傳統的實體零售模式。對于每一家關停的零售店,有多少倉庫和配送物流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以彌補零售店損失的工作崗位?當購物中心的空置率高到影響業主的償債能力,商業地產市場會發生什么?
我認為,這些O2O創新在本質上是反通脹的,甚至可能是通縮性的。科技進步似乎也在加劇財富集中、擴大收入不平等。想象一下幾年后,今天的快遞大軍和滴滴快的的司機們,可能被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所取代。投資或生產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軟件的人可能會賺取大量新財富。然而,他們的人數將大大少于那些因自動化而失業的人數。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每一輪創新循環中被取代的大眾,最終都找到了其他領域創造的工作崗位。然而,隨著軟件和機器人技術將自動化越來越深地滲透到經濟的幾乎所有方面,從翻煎漢堡包到提供金融建議,人們必須要問,在未來自動化導致的裁員潮中,人們是否還能在別的地方找到新的就業機會。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最近估計,未來10-20年,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進步將導致美國8000萬就業崗位被替代。這里的背景是:目前美國就業崗位總計大約1.4億個,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就業崗位都將被自動化所取代。值得玩味的是,熊彼特的結論是創造性破壞循環最終會導致資本主義的瓦解。
最后,投資者必須考慮,涌向這些O2O投資的熱錢是否能產生豐厚回報。公共市場上的投資者不愿對一些硅谷“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給出私人投資者愿意支付的那么高的定價,這一點已經十分明顯。移動支付先鋒Square Inc.備受期待的IPO發行價僅為每股9美元,比其2014年向私人投資者募資時的每股15.46美元低42%。許多此類獨角獸公司都出現了巨額虧損,尚不清楚長期而言它們能否實現那些天花亂墜的宣傳。有趣的是,大舉支出或投資的傳統公司很難不受影響。10月份,當沃爾瑪(Walmart)宣布將在電子商務領域增加支出后,該公司股價大跌。然而,多年來投資者對于亞馬遜(Amazon)的高額支出卻追捧有加。亞馬遜目前的市值逾3000億美元,是其創立21年來累計利潤的150倍。如同神秘的獨角獸一樣,這簡直就是個傳奇。對于抱負遠大的獨角獸公司來說,秘訣就是弄清楚如何在投資者當中培養亞馬遜式的忠誠,以便讓內部人士通過股價上漲獲利,而不必像他們所試圖摧毀和取代的傳統企業那樣交出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