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了,范教授,帶我們去UCLA Store吧,求你了!”在漫長的一天實地考察結束之后,一名學生這樣對我說。她指的并非維斯特伍德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商店(UCLA Store),她想去的是開在北京的UCLA Store。她的請求很快就得到大巴上其他同學的響應,從打盹中被吵醒的同學也加入進來。我怎么能拒絕呢?于是我讓巴士司機把我們帶到一家高檔商場,在那里我們找到了一家UCLA Store。這家店鋪不僅出售UCLA的商品,而且墻上還貼了一張精心制作的時間表,起點是UCLA創立的1919年。冒著引起周圍人注意的風險,我們30多人還是忍不住進行了UCLA有名的歡慶儀式“8 Clap”——不錯,是在北京的一家商場里!
除了作為一名“仙熊”( Bruin ,UCLA學生的昵稱)的自豪,我的學生們也在親身體驗中國的全球化——麥當勞和星巴克無處不在,而且還有UCLA的商品在售。全球化的確是我此次帶隊暑期游學課程的主題,但最讓我感到欣慰的,卻是見證學生們在陌生的土地上探索、思考所產生的蛻變。
在距離北京市中心約90分鐘車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蒲公英中學,我的學生們獲得了一個給孩子們上英語課的機會(因為這些孩子們的農村背景,無法就讀北京當地學校)。那天炎熱而潮濕,還沒有空調。在那里,我看到學生迅速變成耐熱且干勁十足的老師。他們唱著《變戲法》(Te Hokey Pokey),和學生們在院子里的土地上做游戲。我心想:“他們與坐在UCLA的教室聽課時簡直判若兩人!”
世界公民的特點

世界公民的概念并不新鮮,對于大學培養世界公民的期望同樣不新鮮。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問題”和“解決問題”正從本地擴展到全球,世界公民的定義必須強調跨文化能力、承諾和貢獻?;谙@??比德爾(Sheila Biddle)對美國5所研究型大學在上世紀90年代末國際化工作的研究,我認為,一個標準的世界公民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擁有對國內和國際問題如何相互影響的認知、意識和批判性理解;
意識到自己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所承擔的角色,自己如何才能塑造和改善這個世界,并為之做出貢獻;
擁有以研究和經驗為依托的能力和責任感,作為全球性社會的成員去解決問題;對個人偏好保持謙卑的態度。
無論時間是數周、數月還是一年之久,海外學習都是培養上述四項素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游學課程的第一次講座中,我開頭就重點談論了期望學生擁有的五項技巧:靈活、好奇、有趣、向別人學習和守紀(Field)。任何一個“外國”都是學生們可以練習上述技巧的“實地” (Field)。靈活對待后勤、天氣、食物和居住條件是成熟的標志,也是有能力在自己的舒適區之外直面挑戰的表現。在香港時,一場在加州永遠不會發生的最大(10級)臺風,把一名學生困在地鐵站數個小時,但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她終于設法回到了酒店。身處實地(Field)也意味著有很多產生好奇心的機會,可以在博物館、展覽館、大學、科技園甚至是飯店里觀察和提問。
海外學習會經歷很多有趣的時刻,但有趣也可以細致并接地氣。比如與當地中國學生一起包餃子。向他人學習——無論是外國教授、學生甚至是巴士司機——是一種提升自我能力但同時需要放低身段的體驗,不身臨其境很難獲得。最后,出國留學需要遵守很多紀律,比如守時、健康生活、良好的規劃和利用時間,以及社團和協作意識等。我的學生很快就清楚了群體中誰常常會睡過頭,并協調彼此間幫忙叫醒。
在課堂內外,海外學習都提供了讓假設被質疑、固定印象被挑戰的機會,在與當地人的互動中尤其如此。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的“中美大學生對話”節目中,四名來自我們游學課程團隊的學生與四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進行了一場小組討論。在現場觀眾面前、在全球聽眾的關注下,他們就美中關系、職業前景和生活愿望等話題交流了看法。盡管生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但共同點之多讓彼此都大為驚訝,其中甚至包括最喜愛的電視節目。這種面對面的互動和交流是社交媒體無法替代的,能夠加強文化間的理解,消除迷思,幫助確定共同目標,并推動跨境團隊合作。
海外學習對教育和職業的影響
研究表明,有過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表現要好于那些沒有過此類經歷的學生。這樣的經歷甚至可能塑造未來的教育計劃,拓寬職業選擇范圍。在UCLA一場學生組織的中國新年慶祝活動中,拉丁裔學生安德魯·卡哈斯(Andrew Cajas)在一個擁擠的禮堂里登臺表演,在東洛杉磯長大、主修東亞研究的他用流利的普通話唱了一首歌。那年晚些時候,他出現在一個熱門中國電視節目《漢語橋》里。這是一個會說中文的非母語外國人關于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競賽。最終安德魯在120位選手中名列第五,獲得了一筆在中國留學三年的獎學金。
UCLA國際發展研究系學生溫迪·陳(Wendy Chan)參加了在中國的游學項目,并先后去過北京和上海。她寫道:“在這樣的體驗之前,我的職業目標主要對準國內職場。然而,通過辦公時間內(有時甚至是晚餐時)與范教授的多次交談,我注意到,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但法律的發展卻未能跟上。我進一步認識到,對于那些被全球化邊緣化的中國人來說,國際法在保護他們的權利和自由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這種改變的結果是,我目前正在攻讀法律方面的學位,以便將來能積極投身于塑造中美關系?!?/p>
加州大學海外教育計劃(UCEAP)英國留學生在接受調查時的評論進一步表明,在海外學習的影響是長期持久、跨越國界的:
“在國外學習和旅游讓我獲得了此前從未體驗過的獨立感……UCEAP在海外一年的游學經歷,至今仍珍藏在我的腦海里?!保?966-1967年參與者)
“這段經歷幫助培養和保持了我對學習的熱愛,讓我終身受用。”(1975-1976年參與者)
“在海外生活的確培養了國際化思維方式。在海外留學一年后,我立即開始了在中國的暑期實習,以獲得職場人士那種國際化視野。”(2009-2010年參與者)
國際交流應成為大學生活的一部分
國際教育協會(IIE)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全球國際學生總人數將達到800萬,相當于1975年的十倍。過去二十年中,美國以獲取學分為目的的海外學習人數增長了兩倍多,在2013-2014學年達到304,467人,但他們的目的地選擇仍相當集中,以西歐國家最為流行。在2013至2014學年,在中國學習的美國學生僅有13,763人,比上一年還減少4.5%。相反,在2014 – 2015學年,超過30萬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比上年增加了10.8%。
UCLA已通過UCEAP將數以萬計的學生送往海外學習。UCEAP為學生提供了分布35個國家的250多個選擇。此外,UCLA還提供在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中東等越來越多地區的30多種不同的游學課程。不過,目前就讀于UCLA的國際學生仍然遠遠多于到海外學習的UCLA學生??梢钥隙ǖ卣f,UCLA以及大多數美國大學都有足夠的空間,來擴大其學生赴海外學習的機會和興趣。
在各大學致力于培養21世紀領導人才之際,旨在推動熟諳全球情況的教育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成為一種必需。雖然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到海外學習,但大學有責任確保國際教育——例如通過具有全球性視角和重點的課堂學習——成為每一位學生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