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首先在本科教育中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Entrepreneurship Concentration”,成為全球創業教育的鼻祖。到1970年,又有12所大學開設了創業方面的課程。在此后的20年中,創業教育在全美高校迅速遍地開花。1979年,有127所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1986年增加到590所,到1989年數量達到1060所。

今天,無論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還是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美國高校在世界范圍內都首屈一指。創業教育目前是美國本科教育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正式的創業教育(主修、輔修或證書)專業從1975年的104個,增加到2007年的500多個;課程數量從1985年的250門,增加到2008年的超過5000門(包括兩年及四年學制)。到2012年,每年有逾40萬學生選修、將近9000名老師教授創業方面的課程;全美1250個左右的“企業孵化器”中,大約三分之一存在于大學中。同時,美國高校創辦了豐富的創業活動,提供豐厚的資金支持,讓學生就讀期間就能夠直接進行創業實踐。這樣的成果,與社會各界對創業教育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密不可分。比如考夫曼基金會為促進高校創業教育發展而設立“考夫曼校園”項目。2003年12月,共有8所學校分別得到最多500萬美元的資助。加上各校投入的配套資金,總投入在1億美元以上。2006年12月,第二批6所學校入選,資助總額達到1950萬美元,加上配套資金后總投入超過2億美元。
媒體對創業教育同樣給予了大量的關注。一些著名的雜志,如《美國新聞》、《世界報道》、《成功》及《創業者》等都在關注商學院的創業教育項目。其中《成功》及《創業者》每年都要進行全美創業教育項目的排名,排名已開始影響到各校的招生情況與經濟收入,因此日漸受到各大學商學院的高度重視,而這種排名本身已成為衡量各校創業教育工作進展的一個標準。
大學生自主創業越來越“潮”
反觀中國,創業教育始自20世紀90年代末,其背景在于知識經濟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同時也是出于中國就業壓力居高不下的實際需要。國內在創業教育領域沒有積累,只能依賴于引進國外的教育經驗。這導致創業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機械地照搬國外課程,不夠靈活,未能充分地實現本土化。學校往往將課程內容交給教師掌握,沒有統一的基礎性課程設置和培養教學目標,授課內容在不同的學校和教師之間差異相當大。
師資情況也是制約創業教育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創業教育師資的培訓始于2003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受教育部委托舉辦了第一期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截至2014年3月底,已連續舉辦12年,共為全國高校培養創業教育骨干教師2000余名。相比全國逾2000萬在校大學生,如此有限的師資實在力不從心。
就教學效果而言,根據《2010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9屆大學畢業自主創業的比例為1.2%,其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父母親友和個人儲蓄(約占81%),而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和政府資助的極少。到了2010屆畢業生,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略有上升,比例達到了1.5%。在自主創業的學生中,創業理想是2010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最重要的動力(本科41%、高職高專42%),只有7%的本科畢業生因為找不到工作才創業,高職高專這一比例為6%。根據《2015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最新數據,2014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2.9%,比2013屆(2.3%)高0.6個百分點,比2012屆(2.0%)高0.9個百分點。其中,應屆本科畢業生創業比例為2.0%,比上屆(1.2%)高了0.8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創業比例為3.8%,比上屆(3.3%)高了0.5個百分點。綜合近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呈現持續和較大的上升趨勢。大學畢業生創業的主要動因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占主導地位的是“理想就是成為創業者”和“有好的創業項目”,其中屬于機會型創業的畢業生占創業總體的85%,培養創業意識是提升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有效途徑之一。如今的大學生創業,是在政策引導和就業壓力下的理性選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選擇自主創業,并非就業壓力之下的無奈選擇。但大學生創業,往往是“追者眾成者寡”,創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學生作為全民創業中的先行者,加強其創業教育緊迫而又關鍵。
創業成功率有賴于創業友好的生態圈
新華都商學院建立之初,就鎖定了創業教育這個細分市場,當時國內還沒有創業教育的專門學科。經過5年多來的實踐,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中國當代創業者所關注的問題,以及他們迫切需要提高的方面。
中國創業環境與國外不同,分析和開發商業機遇的方法也存在差異。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比歐美國家復雜得多,相應的,在商業中也有更多隱蔽的合作方和利益相關方,只有行業內部人士才能夠比較充分地了解。中國創業者,尤其是沒有創業經驗的創業者,在創業前對機遇的有效時間和企業創立過程中的很多風險會覺得心里沒底。中國社會對于失敗的寬容度相比歐美社會低,成年人創業失敗后,會承受來自各種社會關系的壓力,尤其是相當多創業者缺乏融資渠道,需要動用家庭存款或者親友積蓄來啟動項目。經受這些壓力成功之后,又有不少創業者意識不到創業企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性特征,不能夠及時推動企業走向制度化和正規化,過于迷信個人的判斷和協調能力。也有的創業者缺少人生智慧,不能正確面對榮譽和財富,帶來家庭和原有人際關系的不穩定,導致成功無法長久,或企業始終徘徊在小作坊階段。
考慮到要兼顧創業者眼前的現實困難和未來長遠發展的需要,結合新華都的探索實踐,我們建立了基于中國五行理論的創業課程體系。從創業知識、創業素質、創業智慧、創業實踐和創業經驗5個方面對創業者進行綜合提升,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水、金、土、火,相應課程體系的設計也從這5個角度來入手。
除提升創業者自身能力外,創業成功率的提高離不開建設有利于創業的社會環境。基于對國際領先國家的走訪與研究,我們認為應當打造適宜中國創業者的創業生態圈。一個完整的創業生態圈,需要將創業者、投資者、政府、教育機構、資本市場、收購者、傳媒等7個方面的要素進行有機的整合。
以色列的創業生態圈的作用就非常顯著。在這個被稱為創業國度的小國,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人創業。他們的創業失敗比例并不低,但是社會中上述7種角色彼此密切配合,整體形成了有利于創業的生態圈。以色列人均風險資本達到美國的2.5倍,歐洲國家的30倍,中國的80倍。我們根據中國的具體創業環境組建了創業共同體,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