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人口下降及老齡化
據權威專家觀察,中國目前是全球低生育率國家俱樂部中的一員,平均每名婦女生育的子女總數少于1.5個。如此低的生育水平與其過去的情況截然不同,將給本國及東亞地區帶來持久的重大影響。

低生育率導致人口下降。這種情況已在日本出現,在其他東亞低生育率國家中也已初現端倪。東亞總體人口增長已陷入停滯,預計2015年至2035年,總人口將增加不到2%,而到2035年后,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人口將普遍下降。下降速度尚不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未來的生育率,但毫無疑問東亞將迎來人口下滑。
人口學家確信,人口下降可部分歸因于兒童及壯年人口的數量已在迅速減少。聯合國預測,從現在到2035年,兒童數量將減少8000萬,大約是現在兒童人口的17%。而25至59歲壯年人口的數量預計將減少逾1.2億,約為當前壯年人口的14%。這將對經濟生產和服務及人口繁衍產生深刻影響。
低生育率對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有根本性影響。2015年至2030年,亞洲低生育率國家60歲及以上人口的總數預計將增加2.3億,即老年人口將增加逾80%。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過去出生的大量人口正在變老。上世紀60和70年代出生的大量人口將從2020年開始達到60歲。由于人口平均壽命延長了,60歲以上人口將繼續增加。
可以這樣考慮這個問題:即中國廣為討論的4-2-1問題。如果中國家庭都只有一個子女,那么中國家庭的構成會是1個孩子,2個父母,4個祖父母,有可能還有8個曾祖父母。中國的家庭會非常老化,多數人口為祖父母和曾祖父母。如果婦女生育率為1,那么中國人口會以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為主導。
人們常常認為移民能夠部分緩解老齡化問題。事實上,新加坡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其開放的移民政策,人口年齡結構也更加年輕化。然而,像中國這樣的人口體量,不可能通過鼓勵移民對人口年齡結構產生很大影響。簡言之,亞洲低生育率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即將來臨,甚至可能比世界其他地區更為劇烈。
人口老齡化亦可帶來第二次人口紅利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最直接、最迅速的影響可通過經濟生命周期來考察。人在生命起始和結束的兩個階段時間較長。在這兩個階段期間,人的消費量遠高于勞動產出。幼年和老年階段的赤字,必須由壯年階段的盈余來平衡——人們在壯年階段的勞動產出高于消費。人在勞動年齡階段產出的盈余可用于:供養家庭成員;納稅,從而為公共教育及養老體系提供資金;以及儲蓄以供未來之需。
人的經濟生命周期可用各年齡階段的勞動收入和消費的平均價值來概括。圖1顯示了部分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的情況。 不論是中等收入抑或高收入國家,年齡20歲出頭或以下人口的消費都高于勞動產出。同樣,60歲及以上人口的消費也高于勞動產出。平均而言,人們一生中產生盈余的年數略低于35年,即從二十五六歲到五十七八歲之間。
高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的生命周期模式十分相似,但也有些重要區別。高收入國家的兒童教育和健康支出遠高于中等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的老年人消費也更高。在高收入國家中,勞動收入提升得稍晚,達到峰值也更晚,且在晚年下降的幅度更劇烈。
各年齡段的產出在各國也不盡相同。這取決于諸多因素,諸如兒童上學時間長短?最好的工作崗位是由較年輕的人還是較年長的人獲得?預期退休年齡是多少?各國的消費模式也十分重要。父母是否在孩子身上投資巨大?老年人是否在醫療及長期護理上有高額開銷?
在中國,在幾乎所有年齡段上,平均消費都低于勞動收入;年輕人的勞動收入高于年長的。不過,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以及為應對老年人口擴大所帶來的需求和挑戰而制定各項政策, 這些模式可能會發生變化。
生命周期盈余階段的人口比例增加,在過去幾十年間對東亞人均收入產生了有利影響,被稱為第一次人口紅利。然而,第一次人口紅利時代即將結束。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未來將會下降,給經濟增長帶來不利阻礙(圖2)。1990年至2010年,中國的第一次人口紅利使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提高了約0.7個百分點。而從2010年至2050年,第一次人口紅利將轉為負數,在2030年至2050年對經濟增長率造成逾0.5個百分點的抑制性影響。
不過,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第二次人口紅利,甚至有著更強大的發展效應。如果生命周期盈余向著更促進增長的方向發展,如增加儲蓄、投資及人力資本支出,就能實現這一點。近期一項對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紅利綜合效應的評估得出結論:適度的低生育率具有有利的發展效應。若中國能將生育率提高至1.7左右,人口老齡化趨勢將放緩。即人口增長仍會下降,但趨勢更趨平緩。重要的是,1.7的生育率將帶來中國能夠實現的最高可持續人口紅利。
中國應為年輕夫婦提供支持性環境

中國是唯一持續不鼓勵生育的低生育率國家。在新政策下,中國一些夫婦會選擇不生育或只生育一個孩子。為了平衡他們的選擇,其他夫婦必須生育三個甚至四個孩子。作為第一步,中國應取消政府設置的所有生育障礙,將注意力轉向為養育中國下一代的年輕夫婦提供支持性環境。這一努力可大力借鑒中國學者的出色研究和亞洲地區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國的許多鄰國都在努力解決超低生育率的問題。就在不久前,一群杰出學者齊聚檀香山的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探討這一問題。他們指出影響生育率的七個重要社會特點,即: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婚姻與生育的聯系、幫助或阻礙父母平衡工作與家庭義務的因素、性別平等、教育體系、住房市場以及政府對育兒成本的補貼。中國必須緊迫關注這一問題,制定出前瞻性的、應對本國人口新現實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