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亞洲展進入第二個年頭,VR(虛擬現實)井噴,汽車公司科技化,無人機大放異彩,智能機器人搶戲;以及專門針對初創公司給予了展示支持,展會亮點更加本土化,國外巨頭愈加重視中國市場,CES Asia已不僅僅滿足于美國CES的翻版。
VR(虛擬現實)井噴
業界稱“2016年是虛擬現實商用元年”,而隨著索尼、微軟、HTC、三星、谷歌等VR產品的相繼亮相,使得擁有\"沉浸式\"體驗的VR設備成為當下最引人關注的焦點。VR企業玩家自然也不會錯過此次CES亞洲展。
Pico、小派科技和小鳥看看不約而同的展示了虛擬現實眼鏡,并且都以飛行體驗作為應用場景,在重量、清晰度、以及暈眩感等關于用戶體驗的指標方面都有提升。蟻視科技則展示了第一代頭盔體驗,切入的場景為游戲。易瞳科技主打MR(Mediated Reality介導現實)頭盔,結合VR與AR,在觀看虛擬畫面的同時利用前置攝像頭用戶可觀看到現實場景。奧圖科技主推AR眼鏡,外觀看起來已經做到同普通的眼鏡區別不大。G-Wearables推出STEPVR大盒子,亮點為相當于推出了一個VR的解決方案,實現1:1精準還原動作,涉及游戲、影視、教育、旅游、房產等多個領域。聯絡互動展示了一款名為Avegant Glyph的VR眼鏡。以及國內網紅企業樂視,國際技術實力派Intel展區也都推出了VR展品。
盡管我們應該盡情的為VR的井噴式爆發鼓與呼,但稍微理性一點,也會看到繁華背后的隱憂。
畢竟展品很多,但消費者真正能拿到手里的良好體驗的產品少之又少,而且價格還不便宜。目前大多VR企業的技術和產品企業跟時間賽跑,短期內仍然以搶奪用戶眼球為主,誰都希望成為用戶的先占品牌。但長遠一點來看,留給VR產業的時間也不多了,過熱之后可能換回的是泡沫。得爭取以最短的時間內給到更多的消費者有一個真正意義的有科技含量、有應用場景、有好的內容VR的體驗,推動C端市場,不僅僅是銷售,更重要的需要培育用戶使用習慣,再加上B端市場共同的融合發展,最終將VR熱變得可持續。
汽車公司科技化
過往聯想到汽車產業,較多的關聯到的是傳統與制造,而如今汽車企業已經越來越科技化,透過CES亞洲展上的汽車企業玩家們便可見一斑。
寶馬“黑科技”
寶馬的一大亮點為新款寶馬i Future Interact 100概念車,基于寶馬i8 Sypder Concept敞篷概念車打造。在此,筆者更多的相談一下其與科技的結合:新款寶馬概念車搭載了HUD、Mirrorless、儀表盤、全景顯示器、Airtouch手勢控制、觸敏表面及語音互動等大量的全新交互式選項,提供Pure Drive(自主駕駛)、Assist(輔助模式)以及Auto Mode(自動模式)三種駕駛模式可選,其中自動駕駛可實現車輛自行控制變道和前行方向、獨立加速、制動和轉向,完全無需駕駛者干預。
奔馳“街跑”
奔馳IAA (Intelligent Aerodynamic Automobile智能空氣動力學汽車) 概念車因為早前精心策劃的亮相上海街頭,實際上已經未展先紅。
變形車照進現實。在低于 80km/h 的時速下,IAA會以正常模式行駛;而當速度超過這個臨界值(或者手動開啟),車尾由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 CFRP 組成的環形結構可以向后延伸,增長車身來降低風阻。
此外,雪佛蘭 FNR (Find New Road)也融合了許多黑科技,注入自動駕駛、手勢控制、檢測駕駛員的身體情況(當監測到不良狀態時,會自動切換到智能駕駛功能)等。
甚至連供應商也不甘示弱,汽車界的供應商大陸集團展示了電子地平線技術,能夠整合限速信息、交通指示燈、建筑工地、障礙物等各類動態數據和實際道路數據,供車載電子系統直接使用,或提示駕駛者。
先鋒展示了次世代模擬駕駛倉「In Vehicle Context Awareness」,通過對駕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進行預判,及時為駕駛員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及各種 ADAS技術。
不得不說,汽車和科技的邊界已經模糊化,汽車公司正在變得更加的科技化,同時科技公司也在走進汽車。比如百度公司盡管此次沒有展出無人駕駛汽車,但正式對外發布百度地圖汽車版、CoDriver智能語音副駕兩款產品。不過有意思的是百度發布的產品卻沒有出現在展臺。
加之并沒有來參展CES亞洲展的無人駕駛的谷歌等企業,以及國內阿里和上汽聯合打造的互聯網汽車。汽車與科技,科技與汽車正在融合與競賽。曾經一板一眼,傳統與保守的汽車產業在“野蠻人”不斷敲門的危機下煥發出了新活力,在汽車的科技化道路上跑了起來。
然而,不管是汽車巨頭還是科技公司,概念與量產商用,與普及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僅僅就以無人駕駛里面的地圖為例,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概念的東西離普及還很遠。在半自動駕駛階段,地圖精度達到5米就可滿足需求;而完全自動駕駛階段,則需要達到10至20厘米的精度,同時還要能做到地圖數據的實時更新。
不過可喜的是也有不少黑科技都已經實現量產或在實現量產的路上,能不能擁有就只看大家的“買買買”的能力了。
無人機大放異彩
英特爾專門在自己的展區開辟了無人機展區,展會主辦方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TA)總裁Gary Shapiro對此也頗為贊賞,認為英特爾公司打造了有史以來各大展會上最大的無人機陣營,并表示今年的CES Asia展會的一大亮點之一就是英特爾的無人機展區。
不過除開如此高的評價之外,筆者在Intel展區倒是有一個挺有趣的發現,那就是本次Intel還專門請了網紅來對此次展覽進行了直播和解讀,沒想到作為國際企業,竟然對國內的流行趨勢把握得如此到位。
硅谷無人機廠商MOTA展出了全球最小最輕的無人機,不足巴掌大小的無人機名為JETJAT Nano,它的重量約為100克左右,通過2.4GHz無線信號控制,最大升空高度在22米左右,其零售價為50美元,適合各個年齡段的用戶使用。
京東則推出了快遞配送無人機,未來將主要面向中國偏遠地區推出,徹底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盡管大疆等國內無人機領域重量級企業集體缺席,但也不妨礙無人機大放異彩。其中京東的解決偏遠山區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就值得期待,盡管京東先前提出要推無人機配送時就飽受詬病,大家認為目前中國法律以及大城市的居住條件都不具備,但京東反其道而行之,選擇配送更難普及的偏遠山區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智能機器人搶戲
萌寵逗趣的機器人布丁Pudding,定位于陪伴兒童成長的智能機器人。通過布丁R-KIDS語音交互系統,可直接鏈接升級后的第三方應用軟件,為用戶提供更為具體使用的生活服務信息。
360公司也展示了兒童機器人,定位于親子互動的家庭只能陪伴機器人,配備了智能語音助手、可以通過語音指令進行人機互動,也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遠程操作的機器人。
COWA robot則為一款智能行李箱機器人,不需要人力再推動,內置芯片可以讓它隨時行動,售價在1000元以上,盡管價格仍舊不夠親民,但比起諸多奢侈品箱包,價格還是挺能接受的。
阿凡達機器人同樣定位兒童陪伴功能,關節可以靈活運動。以及中國移動機器人,可人臉識別、自動導航、避開障礙物、遞送餐盤、智能搜索、語音視頻、移動掛號服務等功能,計劃兩月后在深圳移動服務廳上線,續航時間一天,可對外定制。甚至連京東也推出了機器人,主要是用于送奶茶和其他餐飲,暫時還沒其他功能。
關于機器人未來是不是會替代人類工作,甚至統治人類的爭論一直不休,但實際上從CES亞洲展看來,目前的機器人主要從垂直市場或細分領域切入,主要目的在于輔助人類,輔助人工,垂直領域要想完全替代人類工作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CES亞洲展的中國化
在N4展廳,CES 亞洲展首次設立了初創企業展區,用于集中展示初創企業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全球嶄露頭角的創業者們提供一個展示最新創意和創新成果的平臺。來自中國、法國、香港、新加坡和美國的64家初創企業將在這一展區展示新產品,但大多來自中國。
盡管看起來,讓大量的初創公司出臺,不夠逼格化,但目前中國正處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初創公司的加入是非常接地氣的。而且未來很可能從CES 亞洲展走出很多新的大企業。
隨著中國科技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未來不僅僅CES亞洲展會中國話,甚至整個CES展都會越來越多的呈現中國元素。但筆者倒是更喜歡中國品牌不僅僅熱衷于參加CES展,熱衷于在CES上秀,更希望借著CES的舞臺,更多的中國品牌未來能夠國家化,走進國際用戶的手中和心中。
CES亞洲展的現狀與趨勢
簡單來說,傳統的3C產品已經不足以支撐起CES亞洲展的亮點,本次展會盡管也有華為手機展臺,但大量的手機廠商、計算機品牌,甚至是消費類電子的集體缺席,昭示著未來的CES亞洲展將是互聯網科技企業和汽車企業的舞臺,并通過同無人機、虛擬現實、輔助駕駛和無人駕駛等熱門領域的結合,逐漸占據舞臺的中央。
汽車企業不在是傳統和保守的代名詞,會逐漸把CES亞洲展當成渲染品牌和未來科技的最佳舞臺,尤其是針對中國市場。同時也說明,國外的汽車大品牌對中國市場也越來越重視。汽車品牌作為帶動,科技品牌和互聯網品牌也會越發重視CES亞洲展。此次Twitter來了,Facebook和Google們還會遠么?
以及展示的概念品到量產商用之間還有挺長的路要走,甚至有可能很多展品最終都無法商用,但也阻止不了企業和用戶對科學技術和美學藝術的追求。CES亞洲展未來就是科學與藝術,虛擬與現實的交織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