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狩獵,即田獵,也稱打獵,源于原始社會人的生產活動。由于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狩獵逐漸由獵取食物為主,開始向軍事訓練和休閑娛樂的方面演變。后來,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地位,把狩獵活動作為一種禮制,固定下來,每年中秋舉行一次“田獵之禮”,稱作“秋狝(秋獵)”;仲冬舉行一次“狩田之禮”,稱作“冬狩”。
冬狩
李世民
烈烈寒風起,慘慘飛云浮。霜濃凝廣隰,冰厚結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騁平疇。旌旗四望合,罝羅一面求。
楚踣爭兕殪,秦亡角鹿愁。獸忙投密樹,鴻驚起礫洲。
騎斂原塵靜,戈回嶺日收。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濱游。
禽荒非所樂,撫轡更招憂。
這首詩寫出了冬獵的自然景物,打獵的經過和李世民的憂慮。
從李世民這首詩可以看出,唐代遵守著古人狩獵的習俗,堅持著“秋狝”和“冬狩”的禮制。因此,在唐代詩歌里,幾乎隨處都可以看到有關狩獵的篇章。像著名詩人李白給我們在《觀獵》詩中寫出的“太守耀清威,乘閑弄晚暉。江沙橫獵騎,山火繞行圍。箭逐云鴻落,鷹隨月兔飛。不知白日暮,歡賞夜方歸”,還有杜甫在他的《冬狩行》詩中也寫出了“肉味不足登鼎俎,何為見羈虞羅中。春蒐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馬一馬驄”等名句。
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
李白
傾暉速短炬,走海無停川。冀餐圓丘草,欲以還頹年。
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煙。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
鷹豪魯草白,狐兔多肥鮮。邀遮相馳逐,遂出城東田。
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
出舞兩美人,飄飖若云仙。留歡不知疲,清曉方來旋。
詩中寫出騎馬射獵的高超技術、打獵的收獲及打獵歸來設宴飲酒,狂歡熬夜的情景。
哀江頭
杜甫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這首詩表達了杜甫的愛國激情,也表達了他對蒙難皇帝的傷悼之情。我們從詩中可以看出宮女才人陪同皇帝射獵,箭射雙飛雁的技藝。
唐朝,狩獵仍然保持著禮制、軍訓和娛樂兼顧的目的,受到帝王貴族和民眾的喜好。
據史料記載,唐朝不少皇帝喜好狩獵。《新唐書》記載唐高宗李淵參加狩獵活動的次數就有數十次,有時一年之內狩獵兩三次。唐太宗李世民,從他當皇帝開始,到他死的前一年為止,幾乎每年都出去狩獵,狩獵的地方遍及全國。章懷太子的父親高宗李治和他的哥哥中宗李顯也非常喜好狩獵。章懷太子李賢,無疑也是喜好狩獵的。因此,重修他的墓地時,才有了現在發掘的大型壁畫《狩獵出行圖》。此外,唐明皇李隆基喜愛狩獵的程度也不遜其先輩。
校獵義成喜逢大雪
率題九韻以示群官
李隆基
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縣。一面施鳥羅,三驅教人戰。
暮云成積雪,曉色開行殿。皓然原隰同,不覺林野變。
北風勇士馬,東日華組練。觸地銀獐出,連山縞鹿見。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既欣盈尺兆,復憶磻溪便。
歲豐將遇賢,俱荷皇天眷。
詩中描寫了唐玄宗冬日打獵的情景,描述皇帝打獵技術的高超。
奉和圣制義成校獵喜雪應制
張說
文教資武功,郊畋閱邦政。不知仁育久,徒看禽獸盛。
夜霰氛埃滅,朝日山川凈。綽仗飛走繁,抨弦筋角勁。
帝射參神道,龍馳合人性。五豝連一發,百中皆先命。
勇爵均萬夫,雄圖羅七圣。星為吉符老,雪作豐年慶。
喜聽行獵詩,威神入軍令。
詩中寫出了唐玄宗以打獵示軍威,固帝業的意圖。
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
劉禹錫
海天殺氣薄,蠻軍步伍囂。林紅葉盡變,原黑草初燒。
圍合繁鉦息,禽興大旆搖。張羅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鷹慮奮迅,驚鹿時跼跳。瘴云四面起,臘雪半空消。
箭頭余鵠血,鞍傍見雉翹。日暮還城邑,金笳發麗譙。
詩中寫出莫徭人冬日狩獵的特點。如樂器、錦旗、網羅、獵犬如何使用都有一定的安排,也寫出了打獵的收獲。
1971年7月2日至1972年中旬,陜西省博物館和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在唐乾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墓)東南方三公里的楊家洼北面,發掘乾陵陪葬墓章懷太子李賢與其妃清河房氏合葬墓,在墓道兩壁上,發現了保存基本完整的各種內容彩色壁畫五十多幅,其中墓道右邊有一幅場面壯觀的體育題材壁畫《狩獵出行圖》。
整個畫面上,有四十多個騎馬者,五只駱駝,以及青山綠樹等。場面壯觀,引人入勝。畫面布局是,先以四匹奔馬為向導,接著,一騎者手持旗幟緊隨,后面是左右各有數十旗,中間簇擁一個圓臉微須的人物。此人雙目前視,神態自若,身著藍色長袍,乘騎高大,通身白色。據推測,他可能是這次狩獵出行的主人。其后,又有十多個騎者緊跟。隊伍的最后是駱駝隊和馬隊。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這是一首描寫將軍打獵的詩。詩題一作“獵騎”,為王維佳作之一,后世廣為流傳稱頌。寫的是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動,卻寫得豪情洋溢。詩中沒有寫具體狩獵的情景,而是著重寫周圍的環境氣氛和人物的感受,寫出了打獵給人們帶來的喜悅。
觀獵騎
司空曙
纏臂繡綸巾,貂裘窄稱身。射禽風助箭,走馬雪翻塵。
金埒爭開道,香車為駐輪。翩翩不知處,傳是霍家親。
詩中主要寫出打獵的服裝、射獵的情景和觀射獵的熱烈氣氛。
這群狩獵隊伍中的乘騎,有棗紅色、杏黃色、白色和黑色,各不相同。馬上騎者,均頭帶幞頭,身穿各色短袍,腰佩彎弓與箭囊等。他們有的左手執韁繩,右手持大旗;有的拉狗,有的架鷹。其中一騎者,鞍后置紅色圓形帶流蘇坐墊,上坐一只獵鷹。所有騎者的馬鞍上,均備豹皮或虎皮。駱駝背上馱有鐵鍋、食品和木材等。
墓主章懷太子李賢,字明允,為武則天第二個兒子,于高宗調露二年,因“忤逆”罪而“徒庶人”,流放在巴州(今四川省巴中縣),后武則天“追令自殺”,葬于巴州縣境內。神龍二年,李賢的哥哥李顯重登皇位,重封李賢為章懷太子,把遺骨從巴州遷回長安,重修墓室,陪葬于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墓的乾陵東南方向處。公元711年,又將其妃清河房氏合葬該墓,墓道壁畫重新進行了修整。
《新唐書·禮記》對皇帝狩田之禮的過程,有較詳細的記述,大體過程如下:唐朝皇帝舉行狩田之禮,時間多在冬季的第二個月。狩獵之前,兵部即招集百姓開始修整獵場。狩獵場的布置,由管理山澤的虞部負責。按規定,狩獵場要樹立一定數量的旗幟。狩獵前一天,陪皇帝狩獵的將帥士卒,都要集中在指定的旗幟下。狩獵時間一到,開始蔽旗,未到指定位置者要受罰。狩獵時,先由兵部宣讀狩田令,此時,處于獵場兩翼的將士開始樹旗。到了夜里,布置圍場,要把缺口留在南邊。皇帝狩獵隊伍進入圍場后,設駕鼓迎接:“鼓吹令以六十陳于皇帝東南,西向;六十陳于西南,東向。”鼓隊乘馬,各備哨角。隨皇帝狩獵的諸將也跟著入圍場。狩獵場內設有專門給皇帝驅趕野獸的騎手。皇帝乘馬南行,有負責收撿獵物者大綏以從,諸公王以下乘馬帶弓矢,分布皇帝前后,所司之屬又斂小綏以從。驅獸共分三次,第一批野獸驅出后,有司整飾弓矢于前;第二批野獸驅出后,有司奉進弓矢;第三批野獸驅出后,皇帝開始射獵。按規定,射獵應從左邊射擊,每批驅出的野獸應在三只以上。皇帝開弓射擊,抗大綏;然后請王公開弓射擊,抗小綏。三批野獸驅趕出來以后,負責驅獸的騎手即停止驅獸。最后由百姓開始射獵。
觀獵
薛逢
馬縮寒毛鷹落膘,角弓初暖箭新調。平原踏盡無禽出,竟日翻身望碧霄。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打獵不利的季節、獵馬與獵鷹。如果忽略這些因素,打獵就會失敗。
獵騎
杜牧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詩中既寫了獵手的高明射技,又巧妙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慮和對射獵技術的贊美。
唐朝狩田之禮中射獸,“自左而射之,達于右腮為上射,達右耳本為次射,左髀達于右顝為下射。”另外,狩田之禮還規定,圍場的野獸不能全殺盡,已被射中者不許重射。射擊時,不得射野獸面目,也不得剪斷其毛,以及“凡出喪者不逐之”。
狩田之禮結束時,負責山澤的虞部要樹旗于圍場之內,皇帝駕鼓和諸將之鼓齊鳴,在場的人們隨著齊聲高呼,以表示狩獵勝利結束。這時候開始把所獵野獸集中于旗下,大獸統一分配,小獸可以私分。最好的野獸供獻給祖宗廟里,次一等的野獸招待賓客,下等的野獸送給廚房。另外,還要抽出一批獵物,分別贈送給城防四郊廟社,以示狩田之禮全部結束。
其實,在進行狩田之禮以前,還要進行許多準備工作。《新唐書》記載:“開元初,閑廄馬至五萬余匹,駱駝、巨象皆養焉。以駱駝、馬隸閑廄,而尚乘局各存而己。閑廄使押五坊,以供時獵:一曰雕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鷹坊、五曰狗坊。”這種狩獵之風的極盛,也帶來了一些荒廢政務,導致禍患的弊端。
放鷹
白居易
十月鷹出籠,草枯雉兔肥。下鞲隨指顧,百擲無一遺。
鷹翅疾如風,鷹爪利如錐。本為鳥所設,今為人所資。
孰能使之然,有術甚易知。取其向背性,制在饑飽時。
不可使長飽,不可使長饑。饑則力不足,飽則背人飛。
乘饑縱搏擊,未飽須縶維。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馭英雄,其術亦如斯。鄙語不可棄,吾聞諸獵師。
從中可以看出放鷹最好的季節、養鷹的方法、獵鷹的作用。最后詩人勸諫皇帝用人如放鷹,應當有術。
漢武出獵
錢起
漢家無事樂時雍,羽獵年年出九重。玉帛不朝金闕路, 旌旗長繞彩霞峰。
且貪原獸輕黃屋,寧畏漁人犯白龍。 薄暮方歸長樂觀,垂楊幾處綠煙濃。
詩中借漢武帝出獵,寫唐朝皇帝迷戀狩獵一味歡樂不問國事的情景,借古諷今。
到了宋代,狩獵活動因受重文輕武的理學影響,加上朝廷的不予提倡,此時狩獵活動走入低潮,但不等于沒有狩獵活動開展。譬如,宋代詩人關于狩獵,也寫了不少詩詞。如宋代詩人蘇軾,對當時狩獵寫下了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遼、金、元時期,因本民族喜好騎射,崇尚武勇,重視狩獵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所以十分重視射獵,規定每年有秋獵和冬獵。每次狩獵時,最高統治者一般都去參加。元代田獵有專門修建的狩獵場,其狩獵規模遠遠大于遼、金時期。據史料記載,元代最大的狩獵活動,參加人數競達兩萬人,并有經過訓練的猛犬、獅、豹和鷹隼等參與。
到了清代,狩獵受到重視,其主導思想是防止八旗軍人和子弟貪圖安逸,荒廢騎射。所以,恢復了古代狩獵騎射閱兵制度。其中,最為重視的皇帝,當數康熙、乾隆執政時期,每年都要舉行一至兩次大型狩獵活動。特別一提的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建成了熱河木蘭圍場,以及乾隆始終保持“皆因田獵以講武事”的制度。可是,隨后的一些皇帝,卻違背了當初的用意,把木蘭圍場變成了避暑娛樂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