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銀元的真假辨別,在業內有一條基本認可的定律,銀元真假的辨別史長于銀元的流通史,也就是說銀元造假從古代一直沿襲到現代。歷朝歷代的銀元造假是用于作貨幣流通,而現代的銀元造假則是用于作古玩販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銀本位制,銀元作貨幣使用到全面停止銀元作為貨幣流通止,鑒于歷史變革等各種原因,致使銀元的存世量不斷減少。由于銀元曾經是一種貨幣,使其承載了一段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史,之所以備受錢幣收藏者的喜愛,主要還是源于它的文化底蘊和工藝技術的內涵元素。在盛世收藏熱的浪潮中,銀元作為一種抗跌性強的古玩收藏,基于它是白花花的銀子,無論是用于禮品饋送,還是作為家庭理財傳后人,確是一種備受世界各國認可又不貶值的硬通貨。再加上銀元固有的經濟價值和潛在的文物屬性優勢,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群體的追捧,致使僧多粥少貨俏,市場呈現供不應求,這可能就是當代古玩界對銀元收藏的寫照。
由于銀元屬于透明度高的歷史遺物,而且是人見人愛的古玩藝術品之一,由此形成銀元造假販假是一些人牟利的手段,那么在魚目混珠的市場交易中,出現的“假銀元易見,真銀元難求”也就不足為怪了。現在古玩市場的跳蚤地攤和網店上,中外各朝各代各個年號非銀質的假銀元應有盡有,售價從2元的普版到萬元一枚的珍品可謂無奇不有。任何一位有理性的人都會想到,價值幾百元的普版銀元和幾萬至百萬的珍罕銀元,僅幾元至萬元就可買到,這種狀況只能出現在《童話世界》故事的叢書中。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通訊器材的普及,人們對物品的查詢非常便捷,不識貨的土包子商家年代已一去不返,現在的商家戶戶有電腦,連擺地攤者都配置了上網的手機,古玩市場有“漏”可撿的幾率也就越來越小了,并且“買家沒有賣家精”已成為了當代收藏界中的一句定語。特別是銀元收藏這個類別,除了是貴金屬的材質外并無多大的科技含量,一般稍懂金屬元素和貨幣鑄造史的人,基本上能容易辨別。特別是近30年來,摻入各種材質銀元造假者居多,為打開銷售渠道,大量批發和薄利傾銷出現在各地古玩收藏品市場上也就不稀奇。隨著貨源的猛增,假銀元在市場上的銷售策略也從編故事,“以假當真”忽悠人,又過渡到偽造證書,用豪華包裝成限量發行的紀念禮品,再謊稱專為“用于影視劇中道具”而定點鑄造的內供品等等。由于這些伎倆被媒體揭露,引起了愛好者的高度重視,被忽悠受騙上當者少了,假銀元銷售再變換花招也無人問津。目前在各地古玩市場上,一堆堆任人選購的劣質假銀元泛濫成災,因為太假而無人問及,賣主為盡快把這些“燙手山芋”出手,導致了經銷者將金屬當做塑料價賣。
筆者曾在某地一處休閑茶室,看到大廳的房屋立柱和茶座的隔板上,全部是用銀元作的裝飾圖紋,雖然銀元是假的,但也不得不佩服始作俑者之創意。后問茶室老板才得知,這始作俑者就是他自己。茶室老板也是位錢幣收藏者,他在裝修時通過調研,發現建材店的裝飾品與非銀質假銀元,兩者的價格懸殊較大:同是一平方米的裝飾面積,機鑄塑料微型圖紋板的造價是非銀質假銀元的兩倍。而且用假銀元拼飾的圖紋,不但價廉物美,在消防驗收時還被贊揚為“不是易燃物”,“白花花銀莊休閑茶室”的店名,也在客來客往中傳開。老板說,開始策劃時,這種獵奇的創意一是源于成本低,二是新鮮獨特,哪知歪打正著竟為他的經營帶來了財富。這些論斤買進的大大小小假銀元,雖然均價不到2元,但涉及的種類包羅了中外各國,不同年代、規格、面額,品種約有上千種,簡直就是一座見證銀元歷史的展覽館。雖然在旁邊標示了“所有銀元均系仿制品”,但仍有茶客稱之為“土豪茶館”。由于涉足茶客的傳播,一批又一批的好奇者,既來店喝茶又欣賞品味錢幣文化,有時在一片熱鬧聲中,茶室竟變成了錢幣文化的研討會。有一位文人來店觀摩后,賜了一墨寶給他,稱贊“安得二者通人脈,文化品味接財氣”。
當然對這種金屬當做塑料賣的畸形,也促使造假者改變了慣用的伎倆。由于國家取消了對貴金屬的控制,對白銀銷售與國際市場接軌,確給銀元造假者在材質上更新換代提供了便利,他們與時倶進運用現代電子技術和先進設備,釆取“真銀鑄假幣,老銀鑄珍幣”的手法,以控量、傳銷等模式,瞄準有一定優勢的收藏平臺,通過實體運作,誘人上當受騙。某國家博物館一位權威的銀元鑒定專家說得好,對當代高仿銀元的辨別知識,其無形資產的價值已遠遠超越了珍品真銀元的經濟價值。目前唯一能與高仿銀元抗衡的法寶,就是與市場接地氣的辨別技巧。筆者供職在文物司法鑒定中心,多年來接觸來自各個渠道、各個單位委托的案例較多,特介紹幾種近代高仿較好的銀質銀元(不包括一眼就可辨別的銅質、鉛質、砂版、夾餡和粉沫等鑄制的品種),供銀元收藏愛好者辨別時參考。
常見的高仿銀元種類
1、普通版的真銀假幣
這類仿制銀元大多數是用各種真銀元作圖樣開模鑄制,獲取純銀與銀元之間的差價,成批生產一枚達到標準重量、成色的假幣,以批發價260元銷出,剔除銀價和各種鑄制費用,純利可達一倍左右。因真銀假幣鑄造規范,圖紋清晰,真銀做舊后的光澤、包漿等幾乎亂真,并且在常規鑒定上能順利過關。由于從質地到表面的蒙蔽性乘虛而入,使不少的商家和藏家也因此“吃藥”。筆者也接待過兩起較典型的案子:第一起是2013年10月,某古玩城一位經營古錢幣的老板,收了自稱是某棚戶改造拆遷民工從舊房墻壁中獲得的“民國三年版袁大頭”150枚,后被某銀元愛好者作為投資要全買,因談妥每枚500元,涉及金額7萬多,買方為慎重起見提出要有一份權威機構的鑒定證書,雙方便一道到了鑒定中心。經鑒定,最終結論是這150枚袁大頭銀元全系同模的真銀假幣,因仿鑄的水平基本到位,怪不得連專營錢幣的內行也看走了眼。當時這位經營錢幣的老板還不服,說他收進賣出經手了上千枚未走過眼,直到我把四處有違常規的差異和同模凹傷一致的部位指出后,一下使他恍然大悟,直呼陰溝里翻船。最終他說了實話:“收貨時一口壓價每枚240元,對方二話不說就成交了,當時我自認是‘開門’的‘一眼貨’(到年代的真東西),并認為是外行‘走寶’(不識貨賤賣了),讓我‘撿漏’了。殊不知當年銀元的行情特別好,連普通的大頭都漲到700多元1枚,原想可以發一筆小財,哪知這位熟客要‘一槍打’(全部買),只好少賺些算了。好在又幫了我一個大忙,提出要份鑒定證書,否則我不知情地零賣出去,不但砸了我20年的招牌和名聲,還不知要惹多少禍(圖1、2為該案例的真假比對正反面照片,歡迎讀者互動,尋找未標示的差異。有關文中打引號語系行話,下同)。”
第二起比較簡單,來鑒定的是一男一女,80后。事情源于女方在男方店內購買了10枚銀元送禮,哪知送出后被受禮方第二天就退回,并吿知銀元不對。買賣雙方由此產生糾紛即來求證。筆者看完有爭議的10枚銀元,作出結論:全是年代不同的銀元,10枚銀元中,其中4枚民國三年版袁大頭,雖然表面文字、圖案清晰,卻有明顯機雕痕跡,而且與另外6枚中的2枚民國三年袁大頭齒邊不對,經鑒定為做舊的真銀假幣。另外6枚的文字、幣圖、成色、包漿、齒邊等都到位,經鑒定是真的老銀元,6枚中有2枚光緒龍版和袁世凱、孫中山頭像版各2枚,在銀元的正面或背面底板空白處,分別鑿(打)“源莊”、“鄒記”、恒發”、“李8”等凸凹蠅頭鋼字印記一處或二處,而這些打有原始的印記對銀元品相影響不太大。未待我把話說完,女士即插言道:“我要退貨的理由就在這里,這6塊銀元分明就是私人仿造的……銀元是當時的國家貨幣,正宗造幣廠出的銀元那會在幣上打些亂七八糟的印記。害得我不僅丟了丑,還把談妥的業務也丟了,你們說我氣不氣。原來我還以為那4枚沒打字的是真的,哪知……”我見她沒完沒了,即打斷她的話告訴她:這6枚銀元是正正規規的造幣廠鑄造的,為何上面會有鋼印字?這些字并不是造幣廠打的,而是在流通中由各地私人錢莊、銀號或當鋪為辨認打上去的。目的是證明這些銀元是從我處兌換出去的,事后有什么問題憑本處印記認賬。用意有二,一是兌出銀元保證是真的,如有問題認印記不認錢幣,可免除辨認糾紛;二是宣傳自己的誠信或聲譽度。當時絕大多數經營單位對真假銀元的辨別,無論是賬房還是經辦,幾乎都有辨別能力或手段,一般在交易中都是按常規,離柜臺概不負責,極少使用這種打印記的方式。而這10枚銀元中,正好未打印記的是假的,反而打了印記的是真的。這6枚分別打有不同印記的銀元,竟然會在茫茫的人海中落腳在一起,這可能真的是巧合吧。
在實際鑒定中,普通版的真銀假幣仿品種類也比較多,而且雜。鑒別這些真銀假幣,特別是小型輔幣類,關鍵是看鑄造工藝和真假幣之間的特征等。比較常見的,可分為清末和民國幣兩大類。
A、清末銀元,常見的有下述四種:
1.光緒元寶:有廣東省造、湖北省造、江南造、北洋機器局造、安徽省造、四川省造、吉林省造、北洋造、奉天省造、東三省造、云南省造、天津造幣總廠造等多種;2.大清銀幣:宣統三年;3.宣統元寶:廣東、湖北、云南等地;4.一兩大清幣: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等。上述種類均有主幣(大)或輔幣(小)和銀餅、銀錠等。
B、民國時期銀元,常見的有下述三種:
1.“袁世凱大頭像”:有民國三年、民國八年、民國九年等數種,計天津、南京、廣東、湖北、湖南、四川、甘肅、安慶等10多家造幣廠鑄造;2.“孫中山小頭像”:有“開國紀念幣”字樣;3.“孫中山船洋”:背面圖案是雙桅帆船圖等。上述種類除主幣外,還有很多不同廠家不同圖案的輔幣(小規格)等。
另外,市場上仿鑄袁世凱大頭像壹圓的真銀假幣也特別多,并且不同窩點又各有不一樣的特征,辨別的難度大些,要掌握好不同差異的技巧一下子也說不清,而最簡單的方法是看齒邊(圖3)。
2、珍稀版的老銀假幣
是用真銀元或博物館展品拍照、拍賣公司和書刊上的銀幣圖錄等,通過仿開模具用老銀鑄制而成。用老銀仿鑄珍稀銀幣,和仿普通銀元有兩條不同的規矩,一是使用的銀子必須是同年代同廠家的普版銀元,這樣在銀質和工藝上不露馬腳;二是鑄造數量限在80枚左右毀模具,這樣在兜銷上才不會因量多而察覺。雖然一次性投入成本較高,銷售費用也會上漲,但最終的獲利比普通版要高出數十倍。雖然這些珍稀老銀假幣,在圖案、質地、重量等方面在制鑄中比較精細,單從包漿、成色、聲音等,一下子確實難以辨別,但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和露餡的特征。就筆者經辦的這類珍稀老銀假幣中,多見于民國三年袁大頭簽字版和民國二十一年孫中山船洋三鳥版及蘇維埃(蘇區)版、丁未光緒雙龍壹兩版銀幣。
A、民國三年袁大頭簽字版
該種銀元幣是原天津造幣廠試鑄樣幣。該幣最顯著特征就是幣的正面袁世凱頭像的右側有英文“L.GIORGI”或簡寫“L.G”字樣,是雕刻師“魯爾治·喬治”的簽名縮寫,俗稱“簽字大頭”。
民國三年簽字版的袁大頭十分珍貴,屬于樣幣一類,僅試鑄了千余枚。對簽字版大頭的辨別,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判斷真偽:首先要確定是不是1枚簽字版,再看簽字部分,真簽字版的英文簽字十分的細小,且緊貼齒廓,簽字一般僅有4毫米左右,對齊齒廓就會發現簽字長度只有4個齒的長度。其次,看簽字版的國號:中華民國“華”字的兩橫,起筆比普通大頭顯得粗壯許多。再仔細觀察其齒廓,可以發現在環形齒廓上隱約有一個內環(每個齒仿佛都被壓了一半,所有齒均勻地形成了一個內環)。最后對簽字部分還要認真觀察有無粘貼痕跡;整個簽字均為大寫,且打頭的“L”為其他字母的一倍大小;該幣重量26.66克,直徑39.1毫米,厚度2.4毫米。
目前在市場上用真銀仿鑄的“簽字大頭”也常有,特別在是網店上,各種材質的應有盡有。筆者曾為一客戶鑒定過真銀仿鑄,他一下子從背袋中掏出20枚,還真嚇了我一跳。問清來源先說是祖傳的,我接過一看,吿訴他是真銀假幣,并且這位造假者仿鑄時用的也是假幣作圖樣,最明顯的破綻是齒邊形狀不對,簽字字形不對。最后他講了真話,是往來業務方抵貨款4000元得的,聽別人講這種光洋很值錢就拿來咨詢。雖然這20枚是假幣,畢竟材質是銀子,按工藝品價格評估,并沒受什么損失。為讓讀者區分真“簽字大頭”與本例假“簽字大頭”,特把二種用圖片展示出來(圖4真—1、2、3、4,圖5假—1、2)。
B、民國二十一年孫中山船洋三鳥版
在孫中山頭像“船洋”銀幣系列中,民國二十一年版的銀幣,屬于民國銀元中有戲劇性故事的銀幣。事發“九一八”事變之前,國民政府發行了民國二十一年銀元,幣面刻有一艘雙桅帆運輸船,頂上有三只飛鳥,東方有一輪初升的太陽,俗稱“三鳥”。設計時的寓意是“國運”、“一帆風順”、“旭日東升”。不料剛一發行,正逢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當時有人把空中太陽圖案意為日本國旗正在升起,三只鳥被說成是東三省要飛掉了,因此國內輿論嘩然,紛紛指責國民黨。當時國民政府也感到“天上的飛鳥是外國人的徽記,凌駕于中國帆船之上”,一致都認為設計不妥,即馬上下令收回這版銀幣,以制止謠言流傳。除此之外,其他各版的船洋都沒有三鳥和太陽。
據有關資料記臷,民國二十一年“船洋三鳥版”總鑄量為226萬枚,實際流通不足5萬枚,除收回大部分外,流入社會上沉淀的不多,之所以列為珍品也是存世少的原因。
“船洋”版銀元均為中央造幣廠鑄制,船洋有三種版式:第一種是正面為孫中山大頭像,上邊有“中華民國十八年”字樣,背面三帆船圖,兩邊是“壹圓”二字。第二種是正面為孫中山像,上邊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字樣,背面為雙帆船圖,帆上有飛鳥三只,船的右邊有太陽,左右兩邊是“壹圓”二字。第三種是正面為孫中山像和“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字樣,背面有雙帆船圖和“壹圓”二字,此版銀幣1934年亦有鑄造。日寇逼近上海時,中央造幣廠隨遷陪都重慶。抗戰勝利后中央造幣廠于1946年遷回上海,籌備恢復銀本位,令該廠先行制作二十三年版船洋以備不時之需,共計造幣662萬5千枚,因戰況危急,所制銀元均已發放。此外,還由中央銀行和中央造幣廠與成都分廠、重慶第20兵工廠、臺北分廠、美國財政部造幣廠四家,以訂約、委托、預訂、訂購形式生產過二十三年版船洋銀元。到1949年初國內局勢動蕩,物價飛漲,民眾對紙幣(金銀券)失去信心,國民政府于七月初正式公告恢復銀本位制,即將所鑄之二十三年版船洋兌付到市場。
除以上發行流通的三種“船洋”外,還有數種“船洋”試鑄幣流傳于世。一是美國、英國、意大利、日本、奧地利版試鑄樣幣,圖案正面為孫中山側面像,上緣刊寫“中華民國十八年”,背面為三桅帆船圖。這五個國家試鑄樣幣圖案基本相同,均是按照政府所擬定的標準圖設計雕刻試鑄,為數極少。二是民國二十五年版試樣幣。這版試鑄樣幣,沒有正式發行,它歸結為盧溝橋事變后,由于抗戰爆發,國民黨政府內遷,所以發行受阻。但已發現有幾種民國二十五年版銀元存世,一種是雙桅帆船圖,面值有1元、中元(半元)兩種。
筆者這次受理的“民國二十一年孫中山船洋三鳥版”,是一起涉及海外購入的官司糾紛,雖然只有2枚卻要走司法程序,文物司法鑒定中心即按法律規定,由3位專家組成了鑒定組,經過各種方式方法,還真看不出2枚銀元有什么問題,為了慎重起見和維護中心的權威性,在不增加客戶費用的基礎上,經請示法人代表批準,由文物司法鑒定中心承擔費用,以公務形式派鑒定組1名成員持實物到北京,委托國家級機構的權威專家進行鑒定。鑒定結果:2枚銀元中,一枚是真銀幣,一枚是高仿銀幣。相關的鑒定意見,根據“司法鑒定機構的有關法律規定”,是不允許對外披露的。作為鑒定“民國二十一年孫中山船洋三鳥版”,我也經辦過數例真、老銀假幣,而這次的2枚銀元中,那一枚高仿也是第一次見到,特把真假圖片展示,供讀者欣賞(圖6真—1、2,圖7假—1、2)。
C、蘇維埃(蘇區)版
蘇維埃銀元,俗稱“蘇區銀幣”,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在蘇區建立的造幣廠,共鑄有7個不同版別的銀元,這幾種銀元因當時條件差,鑄造量不大,又在多次貨幣改革中兌換率高,其存世量稀少,屬于紅色文物類別,市場價格昂貴,現在的收藏品市場上多為仿品,為方便掌握版別特征,特將七個版別圖文[不包括在各種非蘇區產的銀元上鑿(打)“蘇維埃”等印記]作簡單介紹:
1.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版。正面鐫有鐮刀斧頭,周圍有“全世界無產階級及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字樣;背面為“壹圓”二字,以麥穗圖圍之,周圍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五年制”字樣。2.中國蘇維埃共和國版。正面鐫有李大釗像,長髯光頭半身便服,周圍為“中國蘇維埃共和國國幣”和“一九三一年”字樣;背面中間為鐮刀斧頭及“壹圓”二字,周圍為花紋,上有一空心五角。3.平江縣蘇維埃版:平江縣蘇維埃政府在1931年所鑄。正面中間為空心的五角星、嵌鑄鐵錘和鐮刀,周圍有“平江縣蘇維埃政府”和“一九三一年制”字樣;背面中間為“壹圓”二字,以嘉禾托之。4.1932年造蘇維埃版:正面中間為一地球,嵌鐫實心的是鐵錘和鐮刀,周圍為“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啊”字樣;背面中間為“壹圓”二字,周圍上面為“一九三二年造”,下面為俄文字。5.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版。正面鐫有地球、鐮刀、斧頭,周圍有“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啊”字樣,背面中間為“壹圓”二字,周圍為“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工農銀行一九三二年造”字樣。6.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版。正面中間鐫有地球及鐮刀斧頭,周圍為“粉碎敵人五次圍攻決戰臨時軍用幣”;背面中間為“壹圓”二字,周圍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一九三四年”字樣。7.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陜) 版。正面中間為一地球,嵌鐫空心的鐵錘和鐮刀,周圍有“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和“一九三四年”字樣;背面中間為“壹圓”二字,周圍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和“川陜省造幣廠造”字樣。
上述7種均有老、真銀假幣,除“川陜省造幣廠造”常見外,其他6種的雜材質假幣多一點,用老銀或真銀仿鑄的不多見。筆者經辦一例真銀假“川陜省造幣廠造”銀元,包漿仿五彩光(是未流通銀幣自然呈現的一種彩色氧化層,圖8真銀元、圖9高仿假銀元)。
D、丁未光緒雙龍壹兩版
丁未光緒雙龍一兩銀幣,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鑄造。因為是試鑄樣幣,數量非常少,傳世屬于稀罕,大多數民間收藏家沒有見過實物。該銀幣正面中央圓圈內鐫“光緒銀幣”四個字,圈外左右兩側分鐫“丁未”二字和一對雙龍戲珠(壽字)圖案。銀幣背面中央鐫“一兩”二字,兩側鐫雙龍戲珠圖案,兩條龍的背部和龍腹部分別鐫有三團云朵,下端鐫海浪圖案。圖10—1、2、3、4為真幣資料圖片是取自某博物館的館藏,可以看出歷史上確有此幣,只是在社會上真幣難尋,贗品隨處可見。在全國各地大中城市的古玩或旅游市場上,基本都可看到“丁未光緒雙龍一兩銀幣”各種質地的仿制品。對于這樣的珍稀銀元,稍有錢幣知識者都可以看出那些仿制品與真幣有無法比擬的差距,就是造假者按圖樣仿制,也無法鑄制出一模一樣并有細微特征的丁未光緒雙龍一兩銀幣。
筆者在受理該種銀元鑒定時,基本上看一眼就可以槍斃。有時也會有持用老、真銀高仿的“丁未光緒雙龍一兩銀幣”來鑒定,除開司法鑒定須作口頭細節描述外,一般的普通鑒定只作表面介紹,并出鑒定意見結論書,證書上明確是枚高仿品,可供欣賞收藏。這類型的高仿丁未光緒雙龍一兩銀幣,就是仿鑄得再精,在高倍放大鏡下都會顯出假貨的原形(圖11)。
高仿銀元之辨別
由于各方面對仿真程度識別能力的提高,早期一些傳統的低成本制假方法已被淘汰。令當前銀元收藏者頭痛的是取而代之的高仿品,所謂高仿品是用新銀料或老銀料作坯,以真銀元作圖樣雕模,經機器鑄制后,再壓邊齒做舊。這種在業內稱之為“現代真銀鑄假幣”、“老銀鑄假珍品幣”更新換代品,再通過土洋結合的物化原理做舊后,別說是新手,連老手都會被蒙騙。筆者有一位經營錢幣的朋友,3年前收過一批民國三年的袁大頭,共有300枚。據其介紹,是一農民自稱拆舊屋從地下挖出祖先埋的一陶罐銀元,當然商人是不相信故事只相信實物,憑自己多年的經驗,銀子的成色絕對沒問題,包漿確實像是密封出土的“生坑”,掂在手上的重量也符合標淮,而把握不大是銀元的內徑稍窄邊框線稍厚,便認定是非正規造幣廠的私鑄版,最終壓價以毎枚260元全部收了(當時市場價600元左右)。后來筆者去他店里時,他說了此事,并把銀元全部拿出來要我幫他看看。經仔細察看和用卡尺測量后,便提出了三點:一是民國三年版袁大頭屬多家造幣廠鑄制過,并且私鑄版也不少,在模具雕刻上存有不同之處是正常的。如1949年廣東省第一造幣廠遷往海南島海口市后,將廠址設在當時的海甸造船廠內,鑄制的海南造“孫小頭”銀元,幣面上方“中華民國”和下方“開國紀念幣”文字,新雕版比常見版稍高,左邊中的花飾,常見版為“三棵草”(\|/),海南版則變為一棵草二個點(●|●),常見版右邊中的花飾為“三棵草”(\|/),海南版則為三個“點”(∴)。而這300枚銀元是出自一個模具,且寬框、擦痕、劃跡,圖文局部缺陷等均無差異,露餡之處在“凸凹平”的圖文承受壓力上,疑是非重型壓機形成。二是銀元內徑圓周小于正常版,應該是用真銀元作截圖拓樣仿制模具,為達到重量標準故用邊框稍寬彌補,而袁大頭像的腮部比正常版鼓(凸)些,應是試鑄后的銀元重量仍有偏差,在不損傷模具整體的基礎上,運用凹面留銀方法對模具腮部凹處進行了刮深修飾,因此300枚全部一樣。三是銀的成色,在高倍放大鏡下銀子的熔點密度高于當時的冶煉系數,質地疑與電解銀相似(后來朋友送樣去省冶金檢測中心化驗,結論為現代電解銀)。由此可見,當代高仿造假無論是標準化還是技術力量,幾乎是登峰造極(見圖12民國三年袁大頭真銀假幣)。
對現代高仿銀元的辨別,假銀元用的材質基本上是兩種。一種是用現代純銀鑄制老普通版。銀子成本不高,一枚標準重量銀元的銀價才100元以內,除去各項費用成本,按老銀元市價的一半兜銷,利潤還有一倍。另一種是用同年代同版別的普通版老銀元鑄制同年代的珍品幣。如民國三年的袁大頭簽字版,制假者用4枚普通版老銀元可熔成3個銀餅(除去回爐損耗),4枚民國三年的袁大頭普版最高市場價也就3000元左右(購品相差的價更低),3個銀餅可鑄造3枚簽字版,除去制模等精工細作的各種費用分攤(按限制鑄量100枚作批次,各種費用分攤按每枚1000元,3枚為3000元,再加耗用普版老銀元3000元,合計6000元)。平均每枚成本也只有2000元,以民國三年袁大頭簽字版的市場價二成銷出,所獲利潤都非常可觀。之所以高仿的真銀假幣有市場,主要原因材質是真銀,鑄制水平和做舊工藝達逼真度,再加上有“據”的忽悠故事,確實能蒙蔽、誘惑人上當。雖然辨別高仿銀元讓人頭疼,其實也并不那么“恐怖”和“無可救藥”。筆者根據銀元的鑄造原理,向各位讀者介紹幾手粗淺絕招。
1、首先是機制銀幣的雕模,機制銀幣的雕模是半手工半機械雕刻,即模坯用機械成形并把雕刻面車平或磨平,再按圖文拓樣在模坯上手工雕刻,無論是字體、圖紋均會有平滑的刀鋒。由于早期也有設備條件差的單位是純手工開的模具,模坯通過人工鍛鑄成形,再用銼刀整平,后用砂紙擦平,雕刻手法與機械模坯相同。高仿銀元模具都不會采用復雜的原始方式,均是機械制模坯后,用電腦技術的電火花(又稱激光或機雕)加工,英文簡稱EDM。雖然激光電火花能加工復雜形狀的工件,但加工后無切削力,無刀痕溝紋等鋒跡(請牢記其特征)。因為電腦雕模,是用一枚狀態超好的銀幣作為樣本,由于電火花加工模版速度快,雖然在沖壓后的物體上有浮雕立體狀,但字口邊緣和細節地方卻沒有手工那樣剛勁有力,所以看不到人工具有的刀鋒留痕,而在物體上會均勻地呈現點線狀(請牢記這是激光機雕的特征),同時也缺少手雕技藝者固有的個性傲氣和神韻。也有造假者懂得手雕與機雕之間的差別,為讓機雕效果產生手工效果,對機雕后的模版再進行手工修飾,這種修飾性的手術雖然能改變一些不復雜部位的效果,但對某些復雜又密集的部位卻無能為力,因為一刮擦上面的點線狀就會影響這些部位的清晰度。對這類高仿版銀元,用高倍放大鏡觀看復雜又密集的部位,基本上能夠辨別。
幾十年前不存在有電子機雕,基本上采用機械制模坯、手工雕刻版技術,由于是純手工用刀具雕刻模版,速度慢是客觀規律,還會因人而異的力度和刀法不同,產生大多數的模具字口平整、邊緣陡峭,字跡和圖案也各顯雕刻者應有的功底神韻。舉個簡單例子,某書畫家的一件成熟作品,別人要模仿其手法,神韻到惟妙惟肖是很難的,何況是一枚復雜的銀幣雕刻技藝。就是一個人同時雕刻兩套一樣的模版,因時間、環境、心態等原因,都會有微小差異,更何況是外人模仿。幾十年前,那些錢莊銀號和商鋪會所的收銀者,我們從影視劇中可以看到,他們并沒有用放大鏡、電子稱等工具辨別銀元真假,而是憑眼力或技巧,這都歸功于勤學、苦練和對造幣廠雕版技師的技藝風格熟悉,可分辨出龍版銀元龍鱗的生動,龍眼的靈動和肖像版人像的靈感等。幾十年后,科技再發達,能人再輩出,對已作古或老朽了的某種銀元原版模仿到位是不可能的事。這也是筆者對高仿銀元,認為不是那么“恐怖”和“無可救藥”的觀點。
2、高仿銀元通常是用真銀元來“克隆”模具,如果選用的不是原光幣而是流通過舊幣做樣板,一般總是會有磨損,不如新幣那樣精,這點就在仿造幣的字體、圖紋上出現“非自然磨損的磨損”(不是幣本身的磨損,而是模具磨損)的共性特征,在放大鏡下必露馬腳。
3、近代機制幣都是采用壓力達上千噸的柱式機器壓制而成,而造假者即使用機器來鑄造高仿,也往往沒有財力投資這種設備。由于機器壓力不足,致使高仿銀元容易呈現地章不平整,圖紋不深峻,銀元總體發虛的現象。
4、真銀元的邊齒是專制的滾邊工藝制成的,規范精致,而高仿銀元多數的邊齒是壓制或用銑床、微型铇等設備銑、铇出來的,通常會有不規則或產生高于幣面的流銀,再經打磨則會在邊緣留下規則的非自然磨損痕跡。也曾發現有用先進的邊齒加工機制作的,但精細的邊齒工藝模具與原始齒形也會暴露出仿幣的面目。由于近代不同品種的銀元,一般都會采用各自獨特的邊齒起防偽作用,所以從過去到現在,看邊齒是辨真假的一種傳統方式。如云南銀元上常見的是橄欖齒,貴州汽車銀元的竹枝齒,老江南銀元鷹澤齒,甲辰三點大弧橄欖齒及齒中齒等等。而造假者通常忽視這點或沒有掌握成熟的技術,導致所仿的銀元邊齒,多數是牛頭不對馬嘴。
5、高仿銀元包漿都是人為故意做舊的,絕大多數呈膚淺、火氣重,這和經歷七八十年甚至一個世紀滄桑所形成的天然老包漿不同,多看就會熟能生巧,在形形色色的做舊包漿中辨別出真假。
6、常見在真銀元上有某處留銀,多發現在文字筆畫的某一處局部,圖紋線條的某一處和銀元底部平面(地章)某處有無關的幾何形銀子凸出,屬于同模凹傷(稱為留銀)。產生的原因:銀元是使用幾百或上千噸的柱型沖壓機,通過上下鋼模冷沖壓銀坯而鑄造的,在鑄造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鋼模出現局部小裂痕,大多數在不影響銀元使用的前提下,一般會繼續鑄造,這時裂痕在銀元上就表現為凸狀(留銀)。高仿銀元中也有同模凹傷的案例,這是由于克隆模版的真銀元上,帶有凹狀傷痕,在電子機雕鋼模時,也就出現了相同的凹傷。所以現在不少的資深人士總結出了一個辨別高仿珍稀銀元的有效新方法:就是通過放大鏡看細部缺陷特征。此法的根據在于,制作某一特定品種的高仿珍稀幣,一般都是有量的,多數都會控制在100枚內,如果面世的數量多了會引起警覺,兜銷一受阻,造假者在投入成本上會得不償失。對鑒定珍稀品銀元,行家們都會視同模凹傷為切入點,從圖錄和網絡上查同版的權威資料,如果發現與原版同模凹傷(或原版本身沒有)不對,基本上可否定該枚銀元的真實性。當然此法也適用真銀假幣中的普版,只是査找難度大,因為普版鑄造量超大,又因版別雜亂、變異(體)品居多和流通中形成的人為因素等,操作起來有點不靠譜,一般都不會自尋煩腦。
筆者曾受理過某市檢察院反貪局的一起6枚“三鳥船洋”的司法鑒定,6枚銀元留銀和缺銀的部位特征一致。當結論為:6枚“三鳥船洋”的銀元,均系用老銀鑄造的高仿。按鑒定結論:這6枚珍品銀元屬于新仿做舊的銀質工藝品。以市場實物工藝品價格評估:毎枚可值人民幣200元,6枚合計人民幣1200元。來送鑒定的人中,有一位是副檢察長兼反貪局長,系公安痕跡刑警科班,他說涉本案的銀元是7枚,其中有1枚我們已通過相關單位做了材質檢測,結論的銀質冶煉成分均為上世紀30年代(1930年)左右的技術。我個人認為:銀元上的留銀和缺(失)銀,是否是在生產中鋼模遭意外碰傷,這樣產生的同模傷應是正常現像,專家們為何不予認定而推翻?可見這位領導對銀元真偽鑒定并不完全外行,我即告訴他三點:一是如果屬意外碰傷,鋼模上是凹傷,銀坯沖壓后表現在銀元面上,就是凸傷(凸出的銀子是留銀),而這6枚銀元有一處凹傷(凹的部位失銀),也就是說在鋼模上有凸傷,無論是初開模具還是事后意外,都不可能在模具上出現無關的凸形狀,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人為鑿上去的。二是這6枚銀元的鋼模,是用現代激光機靠火花把鋼模的圖形一點一點蝕出來的,它形成的表面是成線的小凹坑,雖然這些小凹坑是極其細微的,但是缺乏手工雕刻的力度和刀鋒跡,也就是藏友們常說的,這枚銀元圖文雖清晰又有立體感,但久看總覺得圖文有發虛、發飄的現象。三是船洋三鳥的邊齒很有代表性,而且很容易辨認。首先,它必須是大弧橄欖齒,齒和齒之間距離排列較遠;它還有另一個較特別的特征,就是齒溝一頭寬一頭窄,整體看上去很圓潤,線條也非常流暢。而這6枚銀元的邊齒,形狀大不相似,疑是用銑床加工的。
這位領導聽完后,又反復用放大鏡將6枚銀元仔細看了一遍,說了一句:“我們真是瞎忙了一頓,雖然單項辦案經費大大超過了贓物的價值,但收獲很大,一來體現了檢察機關辦案嚴格執行‘實事求是’的法律程序,二來又學了書本上找不到的經驗,真是一樁大好事。”最終,該檢察院對嫌疑人受賄的銀元取證,未按原擬意向評估價格,依照鑒定結論以老銀新仿工藝品價格定案(圖13、圖14)。
以上介紹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個人見解,只是在高仿銀元的相關鑒定上,遇到的一些小伎倆,僅供讀者朋友參考。相傳社會上有一種精仿品面世了,只是暫時尚未碰到,就無發言權。筆者認為:無論是高仿還是精仿,只要收藏愛好者更新觀念不守舊,多與市場接地氣,把握住第一手信息并積累經驗與感覺,養成經常多和收藏、經營者朋友們交流的習慣,無論是真幣、假幣,一絲不茍地細看牢記多琢磨,才會不斷地增強自己的鑒別能力,真正成為一切銀元仿品的克星。
注:
在本文編寫的過程中,對提供相關資料的江西省銀元收藏家盧林怡教授,湖南省收藏協會文物司法鑒定中心辦公室和參考《中華百年貨幣》、《中國歷代貨幣大系·銀元銅元卷》、《中國錢幣收藏與鑒賞全書》文獻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