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士大夫宴會中的一種游戲。這項活動起源于西周,是由當時的“燕射”(天子與群臣燕息時進行的一種射禮)演變而來的。《禮記·投壺》鄭玄注:“投壺,射之細也。射為燕射。”這種演變的基本原因是,西周時期出現文士階層,但是,當時如果一個男子不會射箭,是會被人瞧不起的。后因文武分離,文人習武機會少了,一些人就想出一種在宴會上進行一種與射箭很類似的活動:以席間酒壺代替箭靶,賓主在距離五至九尺外處,以規定數目的帶皮無鏃的箭輪流投射。按算、和、馬計數,中多者勝,罰輸者飲酒。這整個過程中有繁瑣的禮儀程序。這也就是史書上所說的以壺(酒壺)代侯(箭靶),以投代射,以柘(樹技)代箭的投壺活動。
宮詞百首(選一首)
花蕊夫人
冷澹學投壺,箭倚腰身約畫圖。盡對君王稱妙手,一人來射一人輸。
這首詩是寫宮娥們在學投壺時的情景,宮娥在投壺時那優美的身姿,那準確的動作,得到君王的稱贊,個個都可以稱得上是投壺的高手。
唐代投壺活動,盛行于士大夫階層,男女均為喜愛。此戲是我國古代體育活動獨特的項目之一。最早的投壺方法是用短矢投向盛酒的酒壺,逐漸形成游戲活動以后,投壺用的“壺”和“矢”都隨之做了改進,制成了專門用于這項游戲的壺和矢。
投壺源于春秋時,《左傳》記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以上記載又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射禮”演變出了“投壺”。
關于投壺的方法,《禮記》中有詳細記載,其投壺所用的壺,口廣腹大,瓶頸細長,在瓶子里裝小豆,箭用木制,其箭頭削尖,箭身長為三個規格,一為二尺,二為二尺八,三為三尺八。每次比賽,只準投四根矢。
關于投壺的時間,每投進一矢,司射給投進者一邊放一“算”(指計算數目的工具)。四矢投完算一局,司射為勝者“立一馬”。全場共進行三局,立三馬者為勝,輸者罰酒。
漢代,投壺活動仍然盛行,但參加者多為貴族、士大夫階層。但此時的投壺活動逐漸擺脫了禮儀拘束,向游戲娛樂方向發展,這也就成了以上階層社交和消閑的方式。漢武帝時期,宮中盛行投壺,當時就有一個無與匹敵的投壺怪杰,這使得漢武帝引以為榮,幾乎每宴都要安排投壺。這個投壺怪杰就是與東方朔齊名的郭舍人。郭舍人怪就怪在他比所有的投壺者技高一籌:一般人投矢入壺,為使矢不致反彈出來,壺中就放些小豆;而郭舍人則不同,他不僅能準確地投矢入壺,還能讓竹矢落入壺中再反彈回到手中,而且百投百返,無一落空。漢武帝對郭舍人的這種儒雅和技藝極為贊賞,每次宮廷宴會,武帝便命郭舍人代他投壺,郭舍人每次必勝,武帝就厚賜金帛。
因為漢代投壺仍然盛行,所以,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就有為數不少的投壺活動的場面。諸如,陜北綏德縣四十里鋪漢墓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中,畫面由三部分組成,其中左豎石畫面共分七層:上數第五層,雕刻了一幅投壺圖,投壺器置中間,左右兩邊各一人,正在進行投壺比賽。
再如,河南省南陽漢畫像館收藏的一塊投壺畫像石,縱134、橫40厘米,采用簡潔的手法,形象地展示了漢代投壺活動的情景。畫面中間刻一壺,壺內有兩矢,壺邊刻一酒樽,內放一勺。在周圍鼓樂聲中,賓主各手執一矢,懷抱三矢,正全神貫注地準備向壺內投矢。圖右一人為司射(投壺裁判)手里拿著一木質獸形器具,用來計算投入壺中的矢數;圖左一人垂頭坐地,似為服輸者飲酒過量,在身后一人攙扶下,引導這位投壺失敗者下場。
無題
曹唐
北斗西風吹白榆,木公相笑夜投壺。花前玉女來相問,賭得青龍許贖無。
北斗星高掛在夜空,西風吹著榆樹,朋友們高興地聚在一起在夜里投壺。花前有美麗的女子來問,你們下賭投壺誰輸誰贏。這首詩寫出了人們在夜間歡聚投壺的情景,著墨不多,但親切、自然。
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特制的有耳壺,就是在壺的口徑兩邊,設置了兩個小耳,這就增加了投壺的花樣,同時也加大了投壺的難度。諸如,當時的左光祿大夫虞潭在《投壺變》中記錄很多新的投壺方法。如,投入壺左耳或右耳的箭,箭身斜倚在耳口,形同腰間佩劍,被稱為“帶劍”。其難度更大的還有,投的箭“圓轉于壺口”,停下成為“倚竿”的,稱為“狼壺”等等。其間,還出現了設置屏風“盲投”的玩法,以及背坐反投。據說,有一個叫王胡的人,他可以閉上眼睛投壺,達到百發百中的程度。
宮中詞百首(其十七)
王建
分朋閑坐賭櫻桃,收卻投壺玉腕勞。各把沈香雙陸子,局中斗累阿誰高。
這首詩表現出宮娥們在閑暇時的各種游戲活動,流露出一種寧靜恬適的生活氣息。
到了唐代,投壺仍然是個盛行的娛樂活動項目,其玩法基本按照漢魏方法進行。在此期間,唐朝時期還把投壺這個項目東傳到了日本和朝鮮等國,在《新唐書·高麗傳》中就有記載:“高麗之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壺、蹴鞠”。日本國還把投壺逐漸演變成為日本的民間游戲“投扇興”。
據史料記載,關于唐太宗找投壺譜的事,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說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找辯才和尚騙取《蘭亭集序》真跡,蕭翼就是去和辯才和尚投壺喝酒,有意把和尚喝暈以后,就把《蘭亭集序》真跡給唐太宗騙到手了。由于投壺活動的盛行,不少唐代詩人也就寫下了不少有關投壺的詩歌。 諸如,詩人李商隱對唐代婦女喜好投壺一事寫下了《寄遠》一首云:“姮娥搗藥無時已,玉女投壺未肯休。 何日桑田俱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初唐時期有個上官儀,陜州陜縣(今河南陜縣)人,唐朝宰相,著名詩人。《新唐書·藝文志》記載,上官儀著有《投壺經》一卷,在唐代廣為流行。因為《投壺經》確定了投壺的規則和格局,并從而使投壺游戲進入了宮中。投壺很講禮儀,游戲時要做到三請三讓,諸如別人請你先投,你要推辭三次,以表示謙讓,隨后才可以比賽。以八支箭為一局,每人投一次,看誰中得多,輸了的要被罰飲酒。
小游仙詩九十八首(七十六)
曹唐
彤閣鐘鳴碧鷺飛,皇君催熨紫霞衣。丹房玉女心慵甚,貪看投壺不肯歸。
北斗西風吹白榆,木公相笑夜投壺。花前玉女來相問,賭得青龍許贖無。
朱紅的樓閣上陣陣鐘鳴,驚飛了鳥兒,君王派人來催取熨好的紫霞衣。宮女的心中很懶散,留戀著看投壺,不肯回去干活。這首詩表現出在唐代時投壺活動的普及,以及人們對投壺活動的喜愛。
到了宋代,司馬光居住在洛陽城時,常聚客談詩說賦或以投壺自樂。隨后,司馬光覺得唐代流傳下來的《投壺經》不合禮儀,便重新改寫,更定投壺新格,成為此后投壺的經典之作《投壺新格》。司馬光在他著的《投壺新格》中,詳細地說明了他的想法,主要體現在禮節、用具和規則三個方面,并把過去一些含有技巧的花樣動作刪除了,使投壺活動脫離人民,成為一項復禮的活動,這就為宋代以后投壺活動逐步走向衰落奠定了基礎,使漢唐時的投壺盛況不復存在,僅僅在士大夫中間進行。
到了明朝,投壺活動沒有遵守舊法,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起色,出現了不少投壺著述。如明末的《投壺奏矢》記載,當時的投法有140多種。到了清朝,投壺逐漸走向衰落,僅在宮廷中有所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