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年,請一位朋友從日本購回幾方硯臺,又從吉林、遼寧等古玩店購得幾方。不難看出,這些硯臺有的是從我國流出去,現在回流;有的是日本制造,與我們國產的有明顯差別;還有的硯上有銘文,標明為日本所產。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日本一些漢學家、學者熱衷研究中國文化,包括文房四寶,頗有成就。如日本著名金石書法家宇野雪村就是著名的文房四寶鑒賞家、收藏家。他所撰《文房古玩鑒賞指南》(劉曉方譯,1999年在北京出版),詳述中國的硯、墨、筆、紙及石印材、文房諸具。我國古文物鑒定大師史樹青高度評價此書“成一家言,書中尤多勝義”。宇野雪村認為,日本產古硯,值得鑒賞玩味的寥寥無幾,不能與中國硯相提并論。正因為這樣,長期以來,日本一些文人、古硯商、硯收藏家,到中國尋購名硯。據說在日本平安時代,即八世紀前后,中國硯已流入日本。明治時代(1868年開始),就進口不少中國硯。甲午戰爭后,大清衰敗,日本強盛,貨幣價值逆轉,日本從中國購進許多古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占中國大片土地,日本古玩商、藏硯家從中國搜刮大批古硯名硯,如沈石友藏有吳昌碩題銘的150多方名硯就是這時流入日本的。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后,我們不重視文物,日本人乘機到中國大量收購古硯等文物,據宇野雪村講,有幾萬方中國硯臺,以極低價格流入日本。這是我國文物寶藏的極大損失!由于漢字傳入日本和學習文字風氣的興起,中國的筆墨紙硯以及它的制作方法也傳到日本。據說在日本飛鳥、白鳳時代(約我國唐朝前期)就開始制作陶硯。出土的硯中,石硯是在十一世紀末期的制品。江戶時代(1603—1867),日本興起制作石硯,江州高鳥石、長州赤間石、仙臺玄昌石、甲州雨煙石、愛知鳳來石、山梨雨田石、京都鳴瀧石較為有名氣。產于四國南部的蒼龍硯質地優良,與中國歙硯相近。在日本占領我國東北時期,偽滿洲國也生產了一批學生用的日本硯,前些年在我國多地古玩店,也有日本硯出售。筆者雖到過日本,但當時并未關注硯事,至今也只收藏十來方日本硯,對日本硯臺的歷史、制作、式樣、材質、產地、銘文知之甚少,現冒昧寫此短文,并列舉以下幾方自認為是日本硯,算是班門弄斧,旨在拋磚引玉,誠望能得到專家學者、同仁的開導指正。
橢圓大化年制瓷硯(圖1),長9.5厘米,寬5.5厘米,厚2.2厘米。硯堂中間略凹,光滑滋潤。開半圓形硯池,頗深。邊側繪青花纏枝花,線條流暢秀雅。背平,有邊框,中間青花行書“大化年制,江兄訖”,下接一個字又似一個符號,字跡不工整。全硯施白釉,釉汁均勻肥潤,釉色光潔瑩亮。堂、池殘留墨痕朱砂跡。全硯素雅精致,可當筆舔,可使朱砂,可用可賞可玩。大化年為日本飛鳥時代孝法天寶年號(645—650),相當于我國唐代貞觀時期。當時日本并未生產如此精美瓷硯。有專家估計,此硯應在后世,相當我國明代制作,或者是日本人委托我國瓷廠生產,而署上前朝年號。
長方龍紋紅漆黑石硯(圖2),長14厘米,寬8厘米,厚2.2厘米。硯面邊框前大后小,在前面大邊框上浮雕變形龍紋。下為硯池,淌池,堂池相連,硯堂平展,露青黑色。背平,有較寬邊框,內陰刻隸書:“紫潭光昌雲終~南嶺山色城增暮~山”,落款“當王望林”,下接方章,內篆文“不名”。硯制規矩,邊線挺拔。硯面邊框和硯背髹紅漆,日本江戶時期硯的表面大都涂有紅漆。龍紋形態、銘文、姓名讀法與我國不同,應是一方日本硯。包漿開門,大約在江戶時代制作。
葵花紋圓黑石硯(圖3),徑12厘米,厚2厘米。硯面飾葵花紋邊框(也似菱花鏡邊),4條陽線,4條陰線。框內為下陷圓形堂池,硯池橄欖形,小。背平,有邊框,內陰刻隸書:“皇紀二千六百年祝典紀念,昭和十五年春,雨端靜軒作”。全硯漆黑發亮,光滑細膩,似上過黑漆。雕工嫻熟,線條柔順,字體工整秀氣。帶方形白木盒,盒面墨書“國礎硯”,盒里行書“甲斐雨端硯近,十一世雨端靜軒作”,邊有兩紅線方章,一陰文“十一世彌英衛”,一陽文“靜軒”。昭和十五年為1940年。紀元是日本皇紀,從神武天皇開始,神武元年對應公元前660年。1940年,二戰正酣,日本舉辦皇紀二千六百年盛大慶典活動,編歌曲、塑巨像、鑄紀念章、出地圖冊等等,甚至近年還在山東四里山下發現“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碑”。這次慶典活動達到狂熱地步,大力宣傳日本軍國主義及其侵略戰爭取得的勝利。“甲斐”即甲州、地名。雨端即甲州雨煙石。這是一方用甲州雨煙石琢制的硯臺,也是皇紀二千六百年慶典活動的紀念品。
祥云蝙蝠紋圓黑石硯(圖4),徑16厘米,厚3.2厘米。面有起邊,前部寬大,上浮雕祥云繚繞,一只蝙蝠駕云向下飛翔,以示“福到”,這是受中國文化影響。下為偃月池,稍深,連著硯堂。硯堂呈大半圓形,平展。背有邊框,內稍凹,陰刻隸書“雨煙十二代,甲斐愛石刻”。全硯漆黑光亮膩滑。和前硯一樣,這是一方用甲州雨煙石所雕制硯臺,近代制作。硯帶緊扣硯面邊緣祥云紋的木蓋,外髹紅漆,內黑色,制作精良,這也是日本硯蓋特色。
長方淌池黑石硯(圖5),長18.2厘米,寬12.2厘米,厚3厘米。面有起邊,前寬后窄。堂池相連,淌池,硯堂平展,硯池大且深。背平,有邊框。全硯中規中矩,漆黑光亮。線條挺拔,石質細膩。帶緊扣硯面的棗紅色木蓋,制作精致,紋路秀美。此硯亦為甲州雨煙石刻制。
長方白龍尾石硯(圖6),長12厘米,寬6厘米,厚2厘米。硯面有邊框,硯堂平展,淌池,池大且深。背平,貼有紅紙,上書“白龍尾石”,大概是標明制硯石材名。全硯灰白色,六面平整光滑,制作簡練,線條挺拔,體輕池大,這是日本硯的一個特色,便于中小學生使用。墨痕和包漿融合。
長方淌池灰白硯(圖7),長13.6厘米,寬7.6厘米,厚2.2厘米。面有起邊,前邊稍寬。硯堂平展。淌池,池大且深。背平。全硯灰白色,體輕粗糙。邊緣磨損明顯,墨漬殘留多處。硯形與上述圖5、圖6兩硯極為相似,是小學生用硯。材質灰白疏松,似陶又似水泥等物合成。
鐘形黑石硯(圖8),長14.5厘米,寬12.2厘米(窄處只有7.5厘米左右),厚2.2厘米。硯呈標準鐘樣,面靠邊緣起陽線。內為硯堂、硯池。硯堂平展滑膩,硯池近偃月形。前部邊側伸出鐘鈕,中有圓孔,可穿繩。孔兩邊紋飾似花又似動物。后邊側直下,其余邊側弧形內斂。背平。全硯線條極為柔順流暢。硯色青黑潤滑,似上黑漆,應為甲州雨煙石。帶紅漆木盒,緊扣硯臺,做工考究。包漿開門。
偽滿洲日本長方萬年硯(圖9),長13.2厘米,寬7.2厘米,厚1.8厘米。面飾門字邊框,硯堂平展,淌池,池稍大。四圓角。背前部印草席紋,著地。后部淺抄手,內模印陽文楷書,上面豎排“新案特許萬年硯”,下面橫排“第155437號”。全硯灰黑色,似陶質,較便、疏松,多沙粒,摔地不破,宜小學生使用。這種硯在東三省多有出售。這是偽滿洲時期生產的日本硯。日本霸占東北后,為支撐前方打仗,對所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實行嚴格控制,限量配給,給老百姓帶來無盡的苦難。當時設立特許廳,對生產各種產品實行新案特許審批。小小硯臺,也在審批之列,所以打上審批號碼。
長方日本航空銘小硯(圖10),長8.2厘米,寬5厘米,厚1.1厘米。面有細邊,硯堂從后向前傾斜。背平,陰刻等線體美術字“日本航空”四個字。硯小色紫紅,陶質,稍粗糙,不宜磨墨寫字,為日本航空公司紀念品,似現代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