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鏡始于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據現有考古資料可知,我國古代出現銘文的銅鏡最早于戰國末期,但當時只是處于鏡背紋飾的附屬地位,并未成為主要紋飾。而到漢代,銅鏡銘文地位逐漸提高,大部分銅鏡背后都鑄有銘文,甚至出現了專門的銘文鏡,用以表達當時社會的求福、祈祥、風土、人情等內容。西漢銘文鏡對歷史語言的理念及其發展,對文字書體的結構及其變遷,對圖案紋飾的特點及其演化等,都具有深刻的意義。然而在銘文中有很多我們比較費解的名詞,我們根據一些資料,想初步揭示它們的內涵,以供大家討論和批判。
“位至三公”鏡
“三公”,為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圖1)。
“君宜官秩”鏡
官吏的職位或依品級而定的俸祿(圖2)。《荀子·王霸》:“百官則將齊其制度,重其官秩,若是,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史記·秦本紀》:“三將至, 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壁記》:“朝廷百司諸廳皆有壁記,敘官秩創置及遷授始末。”《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水部郎中許元豹復言:‘緣河州縣和市邊谷數少,望許進獻糧粟,授以官秩。’”
“角王巨虛”鏡
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九乳釘間隔芝草紋,其外鎏銀處理的銘文圈帶為:“角王巨虛曰得意,上有龍虎四時置,長保二親樂毋事,子孫息家大富。”兩圈櫛齒紋之間為七乳釘間隔瑞獸奏樂、鸞鳥起舞、龜蛇纏繞、羽人戲蟾蜍等七組瑞獸紋。邊緣紋飾區為三角鋸齒紋和雙線水波紋。此鏡版模精細,線條力度感極強,地張平整,鑄造精良,紋飾內容特殊,瑞獸形體充滿活力(圖3)。
“角王”應與“距虛”同義,有學者認為是指匈奴部落浩大(匈奴四位角王即左賢王、左谷蠡王、右賢王、右谷蠡王),我們認為,“角王”、“巨虛”應是二獸,因為《呂氏春秋·不廣》 言:“北方有獸,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趨則跲,走則顛,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云:“轔邛邛,蹴距虛。”顏師古引注張揖曰:“邛邛(也作蛩蛩),青獸,狀如馬;距虛,似騾而小。”又引《穆天子傳》:“邛邛距虛,日走五百里也。”
“銅華”鏡
“銅華”鏡的銘文有:“湅治銅華清而明,以之為鏡應該宜文章,延年益壽去不羊,與天無極如日之光,長樂”(圖4)。
湅,本意為“練絲”,指將絲煮好使之成為熟絲。《說文》段注曰:“湅之暴之,而后絲帛之質精,而后染人可加染,湅之以去其瑕。”
文章,古時“文”指青色配赤色形成的顏色,“章”指赤色配白色形成的顏色。故“文章”合用,意即錯綜復雜的色彩和花紋。
“新興”鏡
“新興”鏡中有的銘文是“新興辟雍建明堂,然于舉士列侯王,子孫復具治中央”(圖5)。
“新興”鏡又稱“莽式”鏡,王莽是兩漢之間的特殊人物,王莽“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宮,拜為大司馬”,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正月,再“拜為太傅,賜號安漢公”。元始五年十二月丙子,“平帝崩,大赦天下”。元后下詔,令王莽廢漢登基,建立新朝,次年改元始建國,史稱“新莽”。事實上,在廢漢前有九年的時間,王莽已經大權在握。從居攝開始,王莽就完全主宰了西漢王朝。加上新莽立國15年,王莽執掌天下的時間約為24年。再考慮到文化延續有一個過渡期,我們把這段時間估計再加10—15年。這樣,總的“莽式鏡”文化約有34至39年。“新興辟雍建明堂”,反映了王莽托古改制的背景。“辟雍”,辟,通“璧”。本為西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周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東漢以后,歷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為太學之預備學校外,均為行鄉飲、大射或祭祀之禮的地方。“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1956年至196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線漢長安城南郊,發掘了一大批西漢末至新莽的禮制建筑遺址,歷盡近半個世紀的艱辛和曲折,終于在2003年出版了《西漢禮制建筑遺址》。書中提到:“這些遺址屬于文獻記載中所見的圜丘、明堂、辟雍、太學、靈臺、社稷壇和王莽九廟等建筑物中的一部分……”西漢末,王莽在居攝年間大力推行復古改制,在各類文化領域中,這種思想印記無所不在,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龐大的禮制建筑如此,小小的銅鏡亦是如此。作為莽式鏡典型器物之一的“新興辟雍建明堂”鏡,其銘文開門見山表示了“新”朝對“興辟雍”、“建明堂”的重視程度。“子孫復具治中央”內容,反映了一段決非虛言的歷史事實。《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二子前誅死,以四子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封長子子等人為公。又分封王世子弟各為將軍、侯、伯等。
“尚方”鏡
“尚方”鏡(圖6),鏡銘首句常見的是“尚方御竟(鏡)大毋傷”,“尚方作竟真大好”(下簡稱“尚方”銘),“尚方”是秦代開始設置的官署名,漢代分左、中、右三尚方,皆由九卿之一的少府管轄,執掌帝王所用器物的制作,主造并貯藏皇室所用刀劍等兵器以及包括銅鏡在內的各種玩好器物。“御”字在此有兩說,一說為管轄與治理,《國語·周語上》云“百官御事”。二說為對帝王所用器物的敬稱,如御用。盛行期各種規格“尚方”鏡的存世數量并不少,其中一些應是皇室所用,另一些也是皇親國戚與高層官吏所用。從存世數量和完美程度來分析,此類鏡亦不可能全部都在帝王之家。比較“尚方御鏡”和“尚方作鏡”的總體形制,找不到明顯的差距,在“尚方御鏡”的銘文結尾處,多有“如侯王”的語意就說不通。因此,我們也認為,這里的“御”字主要是“管轄”、“治理”之意。
漢代銘文鏡,其鏡銘的內容與文字書體皆呈現出爭奇斗艷、絢麗多姿的繁榮景象,將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與文化活動充分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進一步探討銘文的含義,將更深刻地拓展漢代人的思想、生活、風俗、習慣。由于篇幅和水平的原因,我們只選擇了演示部分銘文的內容,希望大家展開討論,并對我們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