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筆者在整理館藏古籍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部清代《劉熊碑》巴慰祖雙鉤摹本,為白棉連紙印刷,一冊,長26厘米,寬15厘米,共刻18版頁,前11頁面,欄框內(nèi)雙鉤字2行10字,字高3厘米,寬3.5厘米,是為《劉熊碑》殘文,共計217字,后有碑釋文1頁,殘文核對1頁,后跋5頁。此本雙鉤精細,書法遒麗流美,內(nèi)有巴慰祖、翁方綱的跋文數(shù)則,現(xiàn)惜有蟲蛀。
巴慰祖(1744—1793),清代著名篆刻家。字予藉、子安,號雋堂、晉堂、蓮舫,安徽歙縣漁梁人。官候補中書,富收藏,工書善畫。書法勁險飛動,有建寧、延熹遺意。尤擅長篆刻,技法工整挺秀,構(gòu)思精妙絕倫,為后世所推崇。人稱歙中四子(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龍)之一。嘗摹刻《顧氏集古印譜》,將其中部分秦漢印輯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精心細作、幾可亂真,卒于揚州,年五十。《廣印人傳》、《畫友錄》、《中國藝術(shù)家徵略》、《歙縣志》、《述學》等都有記載。
翁方綱(1733—1818),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書法家。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乾隆進士,官至內(nèi)閣大學士。長于考證金石,富藏書。對書畫、金石、譜錄、詩詞等藝,靡不精審,其書法尤名震一時。書學歐、虞,謹守法度。尤善隸書,與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并稱:“翁、劉、梁、王”。亦有以其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稱“翁劉成鐵”。馬宗霍《霋岳樓筆談》稱“覃溪以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然其小真書工整厚實,大似唐人寫經(jīng),其樸靜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著有《兩漢石記》、《粵東金石略》、《漢石經(jīng)殘字考》、《石州詩話》等。
《劉熊碑》為傳世著名漢隸碑刻之一,全稱《漢酸棗令劉熊碑》,又名《劉孟陽碑》。碑主人劉熊,字孟陽,廣陵(今江蘇揚州)海西人。系東漢光武帝劉秀之玄孫,做過酸棗縣令。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云:“酸棗城(故城在今河南延津縣北十五里)有縣令《劉孟陽碑》”,是關(guān)于《劉熊碑))最早記載。此后宋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相繼著錄。南宋洪適在《隸釋》中詳記了碑之全文(只有少數(shù)字殘缺),據(jù)洪氏所記,原碑共23行,行33字。南宋以后原碑斷毀,殘存兩塊,明代以后殘石也已不存。1915年金石家顧燮光訪得碑陰殘石一塊,存字8行,計63字;殘石側(cè)面有宋人題記,此殘石現(xiàn)存河南省延津縣文化館。《劉熊碑》結(jié)字規(guī)矩整飭,書法古逸秀勁,布局疏朗清爽。清翁方綱謂“是碑隸法實在《華山碑》之上”,風格略近《史晨》、《曹全》。傳世舊拓有范氏于一閣本、巴慰祖本、江秋史本、汪容普本、劉鐵云本、范懋政題簽本等, 其中劉鐵云本和范懋政本為全本,余皆殘拓。
歙縣博物館所藏這部《劉熊碑》摹刻本首缺十五字,且文中缺字較多,是為殘本。現(xiàn)將此碑全文比照南宋洪適《隸釋》內(nèi)容抄錄如下,以慰讀者。
君諱熊,字孟□,廣陵海西人也。厥祖天皇大帝,垂精接感,篤生聖明,□仍其則,子孫亨之。分源而流,枝葉扶疏,出王別胤,受爵列土,封侯載德,相繼不顯□□□□□光武皇帝之玄,廣陵王之孫,俞鄉(xiāng)侯之季子也。誕生照明,岐嶷逾絕,長□□□□柴守約履勤,體聖心睿,敦五經(jīng)之瑋,圖兼古業(yè),覈其妙行,修言道□□□□宜京、夏莫不師仰,六藉五典,如源如泉。既練州郡,卷舒委隨,忠貞□郊官□□□出省楊土,流化南城。政猶北辰,眾星所從。三祀有成,來臻我邦。循東里之惠抑□禮官賞進厲頑,約之以禮,博之以文,政敦始初, 慎徽五典,勤恤民殷,□心顧下□□仁恩如冬日,威猛烈炎夏。貪究革情, 清修勸慕, 德惠潛流,鬯芳旁布。尤愍縣□濟濟之儀,孜孜之逾,帥厲後學,致之雍泮。草上之風,莫不嚮應(yīng)。悅誨日新,砥□□素。七業(yè)勃然而興,咸居今而好古,雖未盡道善,必有所由。處民之秉彝,實我劉父其人。魯無君子,斯焉取旃。允我劉父,言善誘人,講禮習聆,匪徒豐學,屢獲有年,□載克成,神民協(xié)欣,雨不相傷,故德友歸焉。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洪勳則甄,盛□刻表,德諸來世,垂之罔極。褒賢表善,揚幽拔微,式序在位,量能授宜,官無曠事,□□為正以卒為更,湣念蒸民,勞苦不均,為作正彈,造設(shè)門更,富者不獨逸樂,貧者□順四時。積和感暢,歲為豐穰,賦稅不煩。實我獨父,吏民愛若慈父,畏若神明,悔□令德,清越孤竹,德牟產(chǎn)奇,誠宜褒顯,昭其憲則,乃相□咨度諏詢,采摭謠言,刊□詩三章。其辭曰:清和穆鑠,實惟乾坤。惟嶽降靈,篤生我君。服骨睿聖,允鐘厥醇。誕生岐嶷,言協(xié)□塚。懿德震耀,孝行通神。動履規(guī)繩,文彰彪繽。成是正服,以道德民。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理財正辭,束帛戔戔。□夢刻像,鶴鳴一震。天臨保漢,實生□勳。明試賦授,互夏已親。嘉錫來撫,潛化如神。其神伊何,靈不傷人。猗歟明哲,秉道之樞。養(yǎng)□之福,惟德之偶。淵乎其長,渙乎成功。□暇民豫,新我□通。用行則達,以誘我邦。賴茲劉父,用說其蒙。澤零年豐,黔首歌頌。
從所錄全文來看,碑刻內(nèi)容是簡述劉熊生平,如“君諱熊,字孟陽,廣陵海西人也。光武皇帝之玄、廣陵王之孫”等,同時對劉熊的政績也大加稱頌。如“□□為正,以卒為更。湣念蒸民,勞苦不均,為作正彈,造設(shè)門更。富者不獨逸樂,貧者不獨順四時。積和感暢,歲為豐穰。賦稅不煩,實我獨父。吏民愛若慈父,畏若神明”等。從書中的題跋,我們可知巴慰祖曾從武林(今杭州)尋得一部《劉熊碑》的原拓本,他將原拓本與《隸釋》做了詳盡的比對,發(fā)現(xiàn)少了410字、計217字,同時又多出3字(循東下“里”字、貧者下“不獨”字),從而斷定此本是另外一種珍稀拓本。欣喜之下,他親自摹刻數(shù)本贈送友人,翁方綱在收到摹鉤本后,寫下數(shù)篇跋文,對《劉熊碑》做了極為詳盡的考究,并對其價值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在書中跋道:“今以雋堂中翰雙鉤本核之南原所録,則筆畫搘拄者凡二十余字,以隸法論之,皆以此本為正”;又說:“得此雙鉤本,使天下學人,復(fù)見前人之所未見;且所存字已倍莚于谷口藏本,何快如之”。指出此摹本字數(shù)比顧南原本多一倍還多,是一部前人所不曾見的善本。之后,巴氏又將摹鉤本與翁方綱和自己的題跋一并收錄其中,由張次公刻字,于乾隆癸卯(1783)年正式對外刊刻發(fā)行,以廣其傳。
雙鉤之法又稱“筆拓”,就是用筆墨于字畫外勾勒,此法源于唐代,盛興于清。在拓本流傳稀少甚至失傳的情況下,鉤摹碑文的價值就顯得極為重要,它為古人碑學研究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如今數(shù)百年過去了,巴慰祖曾尋得《劉熊碑》的舊拓本現(xiàn)已不見,有幸的是他的摹鉤本現(xiàn)還有少數(shù)留存于世,因而十分珍貴。
歙縣博物館所藏的這部雙鉤本,讓我們有幸一睹漢碑那疏密結(jié)構(gòu)、頓挫用筆的“古隸”神采,同時被巴慰祖那精湛的篆隸功力所折服,它的確是一部今人學習隸書的優(yōu)秀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