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著名的鈞瓷故鄉河南禹州神垕鎮西南方向,有一片蒼茫的大山——大劉山,大山深處零星散落著幾個人煙稀少的貧困小村莊,而在一個叫作槐樹灣的村子里,竟然深藏著可能改寫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的秘密——樂燒陶瓷。
據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館長張金偉介紹,該館工作人員在槐樹灣村開展幫扶工作時發現,村里有個老農侯景炎在每年農閑時會燒兩窯砂鍋,但令人吃驚的是他燒制砂鍋的方法與聞名國際陶瓷界的日本樂燒陶瓷的方法極其相似。此種燒法不需要使用窯具,在窯爐底部平鋪一層煤,將砂鍋直接放在攤平的散煤上面燒制而成。
此事立即引起我國陶瓷學界的高度重視,因為樂燒的創燒與歷史在各種資料中,甚至包括教科書中都表明始創于日本16世紀的桃山時代。雖然目前我國陶瓷界有些學者認為樂燒發源于中國的唐代或宋代,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文獻與燒制證據,只好暫且模糊表述:樂燒“在中國陶藝界未被廣泛采用,卻盛行于美國和日本等國的陶藝界”。
2015年10月,我們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傳統文化資源田野調查小組在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聽說此事以后,立即趕往神垕鎮大劉山槐樹灣村。
從神垕鎮拐進大劉山,進槐樹灣村只有一條小路,兩旁是郁郁蔥蔥、參差不齊的樹木,交通著實閉塞(圖1)。村子里的住戶已所剩無幾,只有一些老人住在綠樹掩映的陳舊宅子里,很多民宅已經荒廢了,透過車窗可以看到屋子里野草橫生。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來到了槐樹灣村,由于剛下過一場小雨,通向侯師傅家的山路有點泥濘濕滑,還帶點坡。一棵古樹映入眼簾,看起來有幾百年的樹齡,給人一種進入深山老林的感覺。在大山深處,這個村莊大概也像古樹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竟“隱居”著一位掌握著瀕臨消失的“樂燒砂鍋”技藝的老人。
目前樂燒的起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韓、日兩國陶藝家的理論:樂燒陶瓷由日籍朝鮮陶器工匠阿米夜在桃山時代(1504—1521)首創,“樂燒”名稱的來源據說是因為阿米夜與其日本妻子比丘尼佐佐木所生的兒子初代長次郎(?—1589),曾經應邀在當時日本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的府邸“聚樂”邸內燒制茶陶,作品稱之為“聚樂燒”,他的徒弟千利休(1522—1591)之孫常慶被豐臣秀吉賜“樂”字金印,其后代所燒制的茶陶作品都蓋了“樂”字印戳,從此有了“樂燒”之名。還有一種說法是“萬歷朝鮮戰爭”時,由“壬辰樓亂”(1592)中被日本人抓去的200多名古朝鮮陶工的后裔朝四郎,在日本運用“登窯”等燒制方法的時候,偶然發現了樂燒技法。朝四郎之后,通過眾多陶工的共同努力,樂燒技法逐漸完善起來。“二戰”前后傳入歐美,成為美國陶藝重要技法之一,并開始有了“RaKu”這一專有名詞。
侯師傅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家里只留有老夫妻兩人,他們有個獨家小院,院子呈不規則長方形,靠院子兩個墻根各有一座磚砌小窯爐(圖2),在院子的中間有兩座地窯,旁邊有四間磚瓦房,其中兩間就是陳腐泥料和制坯以及陰干的地方,整個院子既是作坊又是住家。院子對面相隔不遠有兩孔廢棄的黃土窯洞,里面存放著泥土和大量的樹葉。
考察中我們發現侯師傅對陶瓷的專業知識并不了解,只是從長輩那里學到了這個養家糊口的燒砂鍋手藝,他沒有受過美學和藝術的熏陶,他不懂得設計產品的造型與工藝改良,更沒有溫度計來測量燒窯的溫度,全憑他多年的經驗和眼力。這個從來不知道現代陶藝為何物的老人,可能也并不清楚他保存著的是或許足以改寫中國或世界陶瓷史的現代所謂“樂燒”技法,他只知道是“燒砂鍋”。
關于槐樹灣村何時開始使用樂燒技藝燒制砂鍋的,我們訪談的影像資料里記錄了與侯師傅這樣一段對話:
問:您是啥時候學的這個(燒制砂鍋)技藝?
答:我做這個的時候也就是一二十(歲)了。
問:您是跟誰學的這個(技藝)?
答:那時候興生產隊,生產隊里掙工分哩,叫我去學砂鍋去哩,就是這。這分隊了,興個人做了,我自己搞獨立了,自己弄了個窯開始燒,一直燒到現在。
問:您現在多大(年紀)了?
侯師傅:現在六十五(歲)了。
問:村里最早是什么時候開始燒這個砂鍋的?
答:最早啊,我聽那老頭兒們(年長者)說,也就是燒有兩三輩人,就是一二百年那樣子。
問:當時您在生產隊學的時候是跟誰學的這個(技藝)?
答:那都是俺一家子,俺那伯們都會干,后來跟他學這就是俺堂叔弟兄們、哥哥們,跟他在一塊干這個。
問:那您伯們又是從哪兒學來的?
答:以前,舊社會,就是從密縣那兒請過來的老師,密縣請過來的老師擱這兒做,就是跟他學的,密縣那的砂鍋的土質比這兒的好,那的還好哩,現在它(密縣)那兒,經我記得它那兒都不燒了,停燒有些年頭了。
問:現在咱這邊還有人燒沒有了?
答:沒了。
問:就您一個是吧?
答:(對)啊。
訪談中,侯師傅從原料選材、制坯、上釉、燒制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樂燒砂鍋的燒制過程:
1.原料選材:據侯師傅介紹,大劉山盛產燒制鈞瓷、陶瓷、砂鍋、耐火磚的原料,加之當地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侯師傅制作砂鍋的原料就是選取當地的一種硬土,稱之為“白桿子土”。
2.和泥制坯:和泥,就是在白桿子土中加入適量的水,具體視土的多少酌情添加,和泥并無技巧可言,攪拌均勻即可。接著就是制坯。起初侯師傅制作砂鍋的模具是在坯體的外面,用手將和好的泥拍在模具的外面,修整完善即可。后來隨著機械化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用機輪制坯,更加快捷方便。與之前不同的是模具在外面,放一塊泥在模具里,利用機輪的轉速制坯,在機輪轉動的過程中還要用手不斷加水,以保證坯體表面平整順滑。最后,用刀片將坯體與模具交接的地方稍作修整,到此一件坯體就完成了(圖3)。
據侯師傅介紹,早些時候他不僅燒制砂鍋、藥鍋,還有一些大罐、小罐。大罐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由于當時人們買不起鐵桶、膠桶,就燒制一些大罐來替代(圖4)。小罐則多用于盛水,農忙時分村民下地種田的時候都會攜帶一罐水解渴。現在以燒制砂鍋為主(圖5、圖6)。
3.晾坯上釉:待坯體固定成型從模具取出之后就放在屋里自然風干,坯體干了之后就要上釉了。侯師傅使用的是白善土釉,這種原料也是當地極為普通的釉料。侯師傅采用的是刷釉的方式,待坯體均勻涂抹上釉料,將其晾干,囤在家里的幾間毛坯房里,待屋子里積滿了,便可燒制了。
4.燒制過程:侯師傅燒制砂鍋分為兩個階段:一“燒”,二“焐”。窯爐的外觀是典型的饅頭窯,外部直徑約六尺,最高處到窯底有五尺左右,窯爐坐南朝北,西側下方有兩個風道口,可以用鼓風機通過風道向窯內扇風以增強火力(圖7)。
燒制砂鍋的第一步是將大塊的煤粉碎,加上適量的水攪拌,水量的多少則依據煤量的多少酌情添加,最終達到半干不濕的狀態即可,煤量的多少取決于砂鍋的數量,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能夠確保這一窯砂鍋燒好,鋪在窯底大概是兩個手指的厚度;然后將砂鍋口對口直接放在煤上面,有時為了減少燒窯的次數會在第二層砂鍋上再放一層或者兩層,距離窯頂要留部分空間,以保證有充足的氧氣使燃料充分燃燒;之后將窯門用耐火水泥板封上,窯門上有幾個大小不一的觀火孔,侯師傅通過這些孔觀察砂鍋燒制的情況,以便決定何時開窯;在窯爐右側用鼓風機通過風道向里面扇風用以增強火力,以此減少燒制砂鍋的時間,一般一窯可以容納一二百個砂鍋,大概需要燒制20-30分鐘;燒制砂鍋的溫度全憑眼力和經驗,通過觀察火焰決定添煤多少、燒制時間長短等。
根據鈞官窯址博物館工作人員攜帶的專業工具測量,侯師傅在燒制砂鍋的過程中,窯溫高達1250-1300℃。
待砂鍋在窯內燒熟之后,侯師傅要用一把長3米左右鐵叉將砂鍋挑出(圖8),接著再挑進旁邊的地窯,地窯深四尺,方圓三尺半,窯口成圓形(圖9)。將砂鍋挑進地窯的過程侯師傅需要同妻子默契合作,其中一人快速準確地將窯內的砂鍋挑出來,另一個人則迅速地將砂鍋放入地窯,然后將秸稈、枯樹葉等易燃物放進地窯,借助砂鍋自身的高溫將其燃燒,蓋上窯門,使其與空氣隔絕,在燃燒的過程中產生一氧化碳,砂鍋會還原出漂亮的金屬銀色。
此時地窯內溫度也高達1200℃左右,這一階段也就是“焐”(還原),大致需要2-3個小時,待火熄滅之后,砂鍋自然冷卻,在表面呈現金屬色為止再出地窯。
侯師傅燒制的砂鍋不僅外表漂亮,而且透氣性比較好,有保鮮功能,放在砂鍋里的飯菜和水可以保存2-3天不變味兒;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侯師傅的砂鍋耐高溫,即使干鍋也不會炸裂。價格也很便宜,批發價僅售2.5元。
對照有關文獻資料,侯師傅燒砂鍋的方法與樂燒技藝幾乎一樣。據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館長張金偉介紹,一位著名陶瓷專家聞訊而去,認為參考中原地區其他陶瓷文獻資料,可初步推斷樂燒陶瓷技藝起源于宋代,并稱這是改寫中國甚至世界陶瓷史的重大發現;而景德鎮陶瓷學院與鄭州大學聯合組成的田野調查專家組在槐樹灣村考察后,撰文推斷樂燒技藝應該起源于唐代中原地區,后期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而由朝鮮陶工帶到了日本。并認為“雖然這種通過祖祖輩輩身手相傳流傳下來的燒制方法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中沒有相關記載”,但“延續幾百年的傳統燒砂鍋方法就是樂燒技法,只不過沒有使用樂燒這個名詞,而是稱之為燒砂鍋”。同時認為“這種技法形成、發展、傳播的歷史還需要考古發掘或者更深入的研究來考證”。
在與侯師傅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他所燒制的砂鍋大多數是批發給了外地的商人,其中一個批發商對侯師傅的砂鍋尤為青睞,并愿意為侯師傅提供資金建廠房,擴大生產規模。但由于樂燒砂鍋耗時、費力,且收入甚微,所以當地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從事砂鍋制作,樂燒砂鍋技藝的傳承陷入了傳統手工藝常見的“傳承人高齡化”、“藝人改行”、“后繼乏人”的困境。
據了解,目前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正在幫助槐樹灣村燒砂鍋技藝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相關單位將會進一步調查核實后上報。
樂燒陶瓷這項傳統技藝雖然它的起源尚無最終定論,但是在侯師傅身上讓我們看到一個老匠人對于傳統技藝的堅持與守望,這也正是我們當代人對于傳統技藝所應持有的態度。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對接起來,如何在變革中抓住傳統技藝的核心要素,這是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不背離其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上,通過產業化的方式充分挖掘其經濟價值,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傳統技藝原有的魅力,并留住這份手藝,同時也更能使國人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
筆者曾在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張館長的桌上看見其陳列著的、綴有“卐”圖案的砂鍋,表面有銀色金屬光澤,富含藝術氣息,這是張館長收藏的侯師傅的產品(圖10)。筆者一行在離開槐樹灣村時,也每人向侯師傅要了一件砂鍋收藏,這不僅是收藏那份瀕臨消失的手藝,更是收藏一份珍貴、厚重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