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近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上,來自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徽筆制作技藝”榜上有名。讓我們通過從事徽筆制作與研究已經30余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筆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楊文先生的手與眼,看徽筆是如何誕生的,傾聽徽筆的故事。
徽筆確實獨特而古老
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老街的黃金地段,有一爿徽筆工藝研究所的店面,每天都吸引著海內外的游客進進出出。其中一些書畫家,更是將此作為他們黃山之行的首選之地,因此而留下諸多名流佳話。某日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傍晚時分來到黃山,負責接待的人事先選購了幾支楊文毛筆作為見面禮送給劉先生。劉先生連夜試過后,感覺非同尋常。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親自到楊文的筆莊,選購了十幾支毛筆。他說:“我之所以要親自來到這,除了選購徽筆外,更主要的就是要見見楊文這位徽筆傳承人。”劉大為與楊文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深入交流后一再表示:自己對徽筆制作工藝非常的關注,希望這么獨特、古老的傳統技藝,能夠一直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劉大為先生說得不錯,徽筆確實獨特而古老。這種發軔于宋代的徽州毛筆(又稱為汪伯立筆、諸葛筆、歙筆等),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很高的觀賞、收藏價值,是古今書畫藝術大師與收藏家們喜愛的瑰寶。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將汪伯立筆、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和羊頭嶺舊坑硯,并稱為“新安四寶”,一并列為進獻朝廷貢品。由于歷史上的徽筆產量極少,又大都以貢品深藏于宮殿寶庫,加之毛筆市場的急劇縮減,因此徽筆及其制作技藝便日漸式微直至瀕臨窘境。
楊文1969年生于制筆世家,祖輩所制之筆曾為貢品。在這種良好氛圍的熏陶下,自幼開始制作毛筆的他,也漸漸走上了徽筆傳承之路。
一個筆頭72道工序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徽筆制作工場里,看楊文全家不停地忙碌,最大的觀感就是:誰知手中筆,支支見辛苦。
一堆雜亂的零件,到堅挺筆頭的成型,再到整支筆的成型,楊家人必須恪守祖傳下來的“一個筆頭72道工序”與“尖、齊、圓、健”的“四德”要求。
筆頭制作技藝中的72道工序是:選主毛,整理主毛,固定毛根,泡水,去油脂,洗除石灰水,理齊毛根,去皮脂、絨毛,搭配均勻,分成小片,梳毛根,齊毛,壓切毛,梳毛,拍打整齊根部,剔倒毛,挑虛鋒,選疊毛,整理疊毛,固定毛根,泡水,去油脂,洗除石灰水,刮倒毛,剔虛鋒,梳毛片,分披毛,理勻披毛,卷筆柱,固定筆尖,燒毛根,頓毛根,放置稻草灰上吸水,放在太陽下曬干,扎筆根,敲打筆根,固定筆根等。徽筆完成這最重要的“72變”,華麗變身就初具規模了。
所謂四德“尖、齊、圓、健”的要求是指:尖,指筆尖要鋒利,筆鋒愈深長愈佳,所謂鋒筆畢露,尖銳無比;齊,是指整體的筆毫,必要均勻整齊,將筆頭之前鋒壓平,其鋒頂毫端,應齊整均勻,合時乃尖如一點;圓,是指筆頭的造型,要端正飽滿,如春筍一般;健,是指毛的品質,要能剛柔適度,筆鋒、筆腰、筆腹、力點要均勻,始能運筆自如,有彈性。
重要的五道工序
一般來說,徽筆制作技藝包括“水作工藝”和“干作工藝”兩部分,其水作工藝流程主要有:選毛料、疊毛、去油脂、去皮脂和絨毛、齊毛鋒、配毛料、卷制筆柱、披筆被毛、扎筆根等;其干作工藝流程主要有:選筆桿、安裝筆頭、沾合筆頭與筆桿、修筆頭與定筆型、刻字等。
那么,在徽筆制作技藝中,有哪些工序是最為關鍵的呢?楊文說選料、齊毛、配料、粘合筆頭、修理筆頭這五道工序最為重要。
選料分毫:制作徽筆選料是最重要的,所用材料都是用冬季的動物皮毛,因為只有冬季的動物皮毛,才能達到制筆所需毫毛的標準。狼毫毛筆制作以黃鼠狼尾巴毛為主,由于北方天氣寒冷,黃鼠狼毛體長壯光滑,故制作狼毫筆以東北黃鼠狼尾巴毛最佳。羊毫則是以山羊毛為主,江蘇浙江地處平原,氣候宜人,同樣也適宜山羊生長,此地的羊毛細膩柔軟毛體光亮,大部分都是上等材料。制作石獾筆和兔毫筆所用材料,則以安徽為佳。豬鬃毛同樣為制筆重要材料之一,大多選用四川一帶的。
選好料之后,首先要精心地分毫,如山羊毛分等級,第一等稱為細嫩光鋒羊毛,其毛體細嫩光滑,尖端具有一段較長透明的毫穎;其次是光鋒羊毛,光鋒羊毛相較于細嫩光鋒羊毛毛體略粗,但同樣具有一段較長透明的毫穎;白尖峰羊毛,位列第三,其毛體粗壯,尖端有一段白色透明毫穎;第四等為黃尖峰羊毫,其毛體毫穎與白尖峰羊毛基本一致,但較之于白尖峰羊毛毫穎略黃;最后一種稱之為禿尖峰羊毛,其毛體較粗,尖端只具備一點點毫穎。上述五種羊毛同樣材料,但由于毫穎毛體的不同等級,其用處也就不盡相同。
而狼毫的材料則分為南北兩地的,之后再根據黃鼠狼尾巴毛的長短分成大尾、中尾、小尾三個級別,而其性能區別不大,只需根據毛體長度制作不同大小的狼毫筆。分毫之后還要理毛,理毛就是要將毛體的根部一點一點地理齊,首先用手把一部分毛理齊,然后把它們弄成圓柱形的一塊,放入水中,用手揉捏,使毛發充分吸收水分并相互粘附在一起,這時就可取出,用手擠壓出多余水分,再將其浸泡在石灰水中去油脂。在經過二十四小時浸泡以后,將毛體從石灰水中取出,用清水洗凈殘余在毛體中的石灰水即可。然后將去油脂的毛體用手握緊一段,放置在水中,用牛骨梳梳理毛體,并反復地折疊及調換毛體的梳理方向,將毛體里多余的皮脂和絨毛清除,同時毛體也會因反復梳理而更加順暢。
齊毛:右手握住牛骨齊板,左手握緊毛體的根部,然后用右手的大拇指按緊毛體的頂端,從長到短一根一根地拉齊,然后把拉齊的毛體根據需要的長短,從毛體的根部將多余的部分切除,形成平整的切面,再用單面鋒刀輕輕剔去倒毛。毛體的干濕度需要掌握好,毛體太干,會剔除很多所需的毛;毛體太濕,倒毛則剔不出來。傳統工藝是在剔毛前用嘴巴將水吸干,而現在的制筆工藝已經將這道工序省略掉了。
配料:一個筆頭是由主毛、副毛、披毛搭配組合而成的,配料時按比例將主毛和副毛混合在一起,披毛則單獨處理。放在水中進行重復的梳理折疊,梳理好毛之后,根據筆頭需要的大小,將主毛、副毛的混合體分成均勻的小部分,再次梳理,卷成小小的筆頭,然后將披毛均勻地纏繞筆頭一圈,之后用鹿角菜汁浸潤固定毛筆的尖端,然后放置于太陽底下曬干。曬干后,將筆頭用線牢固地捆綁,然后用膠水固定線頭和筆根,以保證筆頭不會輕易脫毛掉毛。
粘合筆頭:筆頭與筆桿的鑲嵌要吻合,兩者直徑相差不宜過大,否則容易脫膠掉頭,筆桿和筆頭所使用的傳統膠水為松香,而現在使用的膠水范圍很廣,種類有木工膠和萬能膠等等,比較容易脫膠掉頭,樹脂膠要掌握好用量并且粘好的筆頭朝上放置幾十個小時,否則筆頭會有某些部分很硬,使毛筆無法使用。
修理筆頭:就是將毛筆頭整個放置在鹿角菜汁里面,再除去多余的膠汁,用修筆刀清理殘毛和西鋒筆規定尺寸長的毛,用手把毛筆頭修成圓錐形,而修毛筆頭還具備將筆毛拉直、找到毛筆的聚鋒點等作用。對于制作一支好的毛筆而言,修筆頭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環節。在修好筆頭之后,將毛筆放置太陽底下曬干,待曬干好后再套上筆套,方便運輸和攜帶。
與其他毛筆不同
徽筆發軔于宋代,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徽筆有何不同?為何如此備受歡迎呢?
徽筆與其他毛筆選擇的材料季節、地方、存放時間不同:徽筆選用冬季的皮毛,達到萬毛選一毫。以羊毫、狼毫為例:山羊毛產地多,等級不一,江浙一帶為佳;主毛挑選粗壯、毫穎長、色白亮、毛直的毛料;選用細嫩光鋒為批毛。黃鼠狼尾毛以東北三省為首,尾毛長、毛直粗壯、色澤亮;上等毛料價格昂貴,一般毛筆不采用,且要存放較長時間,而徽筆用料卻恰恰最講究這些。
毛筆制作和配料不同:徽筆筆頭的制作尤其注重齊毫,要達到毫端基本一條線且平直不歪斜;注意主毛、疊毛和披毛尺寸的準確性;而刮倒毛和挑虛鋒時,則要仔細將其處理干凈。毛料配制時,尤其注重主毛和疊毛的多少加上其他材料作為根基,披毛要厚薄均勻,扎筆根要做到整齊且不脫毛,而其他毛筆則沒這么苛刻。
筆桿的制作材料工藝不同:徽筆筆桿主要以牛角、竹子、上等的木料為材料,而其他毛筆現在多采用有機玻璃或塑料。
筆頭的粘合劑不同:徽筆主要使用生漆和樹脂膠,而其他毛筆多采用白乳膠。
同時,徽筆的制作提倡根據書畫家的要求量身定制。徽筆的制作要求毛筆主動適應書畫家,通過筆與書畫家不同的交流,可以根據他們對現在用筆、用墨、用色的特殊要求創新出新型品種,如:滋齡妙筆、畫龍點睛、桃園三結義等。
一支出價十幾萬元亦不賣的微刻金剛經徽筆
在“楊文徽筆工藝研究所”的展示廳里,有一支被譽作“鎮所之寶”的、“出價十幾萬也不能賣”的“微刻金剛經徽筆”,它是研究所所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徽筆制作技藝項目傳承人楊文先生的徽筆絕唱之作。不久前,來自日本的一個電視攝制組專程來楊文筆莊拍攝了這支早已蜚聲內外的“微刻金剛經徽筆”,并當場出價十幾萬而被楊文以“非賣品”為由而婉拒。同時,在有關部門設計發行的一枚《中國文房四寶》小型張個性化郵票的時候,“筆”的那枚郵票上的圖案,就是楊文的這支“微刻金剛經徽筆”。
在筆、墨、紙、硯“中國文房四寶”中,“筆”獨占鰲頭;而在“筆”的世界里,“發軔于宋代,又稱為汪伯立筆、諸葛筆、歙筆的,既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又有很高的觀賞、收藏價值”的徽州毛筆(徽筆),更受古今書畫藝術大師與收藏家們的喜愛。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將汪伯立筆、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和羊頭嶺舊坑硯,并稱為“新安四寶”,一并列為進獻朝廷的貢品。
那么,這支“微刻金剛經徽筆”的珍貴之處,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微刻金剛經徽筆”是一支誕生于十幾年前楊文眼力、手感最佳時期,花費整整三年時間方才奏效的特種微刻之作,現在的楊文已經無能為力、無法復制了。如此絕唱,怎愿出手呢?那圓柱形的毛筆筆桿上端三分之一位置處,方寸之間微刻著的,竟然是佛教重要經典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全文,總共5000多個字。在高倍放大鏡的視野里,字字清晰,筆筆遒勁,堪稱奇跡。據楊文介紹:當年他完成這件作品的時候,是始終沒有使用放大鏡的,因為那樣既不方便也不允許,5000多個蚊頭小字完全靠“盲刻”。當時為了攻克這件作品的微刻關,他整整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先在其他筆桿上苦練“盲刻”技藝,全憑手指間的感覺運刀、走刀,大概盲刻過30多支筆桿,才算滿意過關。
“微刻金剛經徽筆”非常漂亮的流線型筆頭,是全部采用細嫩光鋒羊毫作為原料,在反復研究古代貢品徽筆基礎上、運用宮廷做法一絲不茍地做出來的。最后入選用作原料的羊毫,一個筆頭是從一斤羊毛中篩選百分之一精制而成的,確確實實是符合“萬毛選一毫”的原則的。這種筆不僅筆毫達到了“尖、圓、齊、健”的標準,筆頭呈紡錘形,而且筆管上進行了微刻工藝制作。所謂“毫”,是指羊毛頂端那段實心的部分,而下邊的空心部分則稱為“毛”。一般的毛筆毫長,達到2毫米就是好筆了;而“微刻金剛經徽筆”的珍貴之處,正在于它的每一根羊毛的毫長都達到了40毫米。
“微刻金剛經徽筆”制作筆桿的那根竹竿,是在幾十車竹竿原料中千挑萬選而偶然得之的。天然的圓滑可人,天然的顏色宜人,完完全全是原生態,巧奪天工得竟達如此地步,楊文說他做了三十幾年徽筆還是頭一回遇到。同時,收藏界有句俗語,叫做“藏墨如藏寶,藏筆如藏草”,說的是毛筆自古易染蟲災、不好收藏。然而,“微刻金剛經徽筆”的珍貴之處,就在于該筆已經進行了特殊的防蟲、防褪色、防變形等處理,因此便于珍藏。
傳承的“態度”
在徽筆制作世界里,有許多“祖傳秘規”非常獨特。比如,楊家有制筆技藝既傳男也傳女、既傳女婿也傳兒媳的家風傳統,這在長期以來手藝只傳男不傳女、只傳婿不傳媳的手工技藝界里,很罕見。而這正是楊氏制筆家族祖傳下來的最主要、最獨特、最難能可貴的祖傳秘規之一。非但如此,楊文家的子、女們找對象,也都把對于“徽筆制作”的態度,當作一個考察標準,追求的是“筆為媒”的奇特良緣。尤其是他的奶奶與媽媽,都是以“童養媳”的名分,小小年紀就走進楊家的,從小就耳濡目染、“嫁筆隨筆”地學習制筆,并成為制筆好手的。
楊家代代都有強烈的制筆技藝傳承理念,幾代幾乎都為此而嘗盡酸甜苦辣。在其家族中,20世紀40年代,由先祖重拾技藝,開設毛筆作坊,至今已有七十余年。
在諸多非遺傳承人中,楊文走的“在研究中傳承非遺、在創新中傳承徽筆”的路是獨具特色的。正由于楊氏家族的祖傳特色以及楊文對徽筆制作與研究的孜孜以求,使得楊文的徽筆制作與研究在傳承的同時,得到延續與創新。中國美術館館長楊力舟先生亦曾在楊文處試筆后,夸之曰:“神筆”。楊文的兒子也子承父業,加盟徽筆事業并有小成。現在楊文的心愿就是:廣收門徒,確保徽州制筆技藝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