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根雕是竹刻家族中的一個支脈,它是以生長在泥底下的竹根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手工藝術品,具有質樸高雅的審美特征,而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不少明清時期存世的竹根雕作品,如筆筒、人物、瑞獸等等,在其奇崛而秀健的形狀中,往往可以窺見竹根多姿的身影。竹根雕刻的歷史很久遠,晉代王韶《南雍州記》講到辛宣仲“截竹以罌以酌酒”,北周文學家庾信作《奉報趙王惠酒》一詩中有“山杯捧竹根”的記載。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屠隆《考粲余事》這兩部明代古玩典籍中,均給予竹根如意、麈尾以“佳”、“雅”的評價,可見竹根雕刻的歷史悠久。自明正德、嘉靖年間的嘉定人朱鶴開創竹雕藝術以來,竹根雕刻一直是其重要組戰部分,竹刻名手多能為之,但到清中葉之后,竹根雕刻制者日稀,逐漸衰落。晚清的竹根雕刻已失去昔日的藝術特色,向商品化迅速轉變。
竹根紋理糾結,硌岢不平,因此在造型上必須因質順形,類物刻象,巧妙地利用根材天然的形態、紋理、疤節甚至瑕疵,再加上圍繞根體生長的根須,本身具有一種自然的美感,所雕人物形神兼備,均獲得很好的藝術效果。竹根雕通常的技法主要是立體圓雕,輔以深浮雕。竹根雕深合我國取法自然、窮通造化的工藝傳統,但其難度大,制作者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技巧,更須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如以削去根節圓斑巧為狀蛙背紋、獅首卷鬃或羅漢袈裟;借蟲蝕傷疤為木癭樹穴,山石洞孔;借竹絲痕跡批牛馬鬃毛或頭部發痕。因此,非能工巧匠不敢為之。
從現存于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的大量明清竹根雕器物來看,只有少數竹根雕器物上留有當時名家款識外,大部分雕制精湛的作品皆不留款識,這倒不是因為未留名款的器物就沒有身價,這可能與古時大多數手藝人固有的“手藝之雕蟲小技不足以留名”的觀念有關。現將國內博物館所藏明清著名竹根雕作品賞析如下。
圖1,朱鶴款竹雕松鶴筆筒。明晚期,高17.8厘米,口徑14.8厘米。扁圓形,雕老松巨干一截,密布鱗皴癭節,其旁又出一松,虬枝紛拏,圍抱巨干。松畔立雙鶴,伸頸隔枝相望。款識刻于松皮脫卷露木之處,陰文行楷五行:“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軒,識竹溪兄,篤于氣誼之君子也。歲之十月,為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壽,作此奉祝,辛未七月朔日,松鄰朱鶴。”筆筒雕刻細膩逼真,刀法透剔洗練,布局繁而不亂,層次分明,具有極高的竹刻藝術水平。筆筒制作者朱鶴,字子鳴,號松鄰,嘉定人,明代著名竹刻工藝家,生卒年不詳。他以書法運筆融入竹刻,以雕刻的深淺表現樹石層次,開創了深刻高浮雕的嘉定派竹刻。與子纓、孫稚征,世人稱之為“嘉定三朱”。朱鶴傳世作品極為少見,目前確為真品的僅為此件雕松鶴筆筒,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圖2,小松款竹根雕佛手。明晚期,高11厘米。佛手色作深褐,為折枝式雙佛手,均仰立,枝葉相連。佛手雖只二枚,但高低錯落,轉側不同,指裂開合,變化精微。兼之對竹根肌理善加利用,有巧作之妙。枝干刻楷書“小松”二字款,下承云紋木座,為同類題材工藝品中佼佼者。朱纓(1520—1587),字清父,號小松。朱鶴之子。《竹人錄》收有一首稱譽朱氏竹刻的五古長詩,中云:“筋竹拳根須,魁壘比茯苓。酌削水蒼玉,鏤鉥皆象形,筆斗口能受,臂擱腕可擎,藤樹舞鱗鬣,仙鬼凸目睛。故作貌丑陋,蝦蟆腹彭亨。”由此可見朱纓圓雕技藝的風貌。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3,仲謙款竹根雕松樹型小壺。明晚期,高12.3厘米,最大口徑8.4厘米,最大底徑8.5厘米。壺呈天然樹樁狀。作者采用深浮雕技法,以一節老松樹干作為壺身,一側有枝沿樹身盤附而上蟠屈成柄,斷梗作流。壺蓋巧雕成枝葉狀,曲折如鈕且又與壺身枝干相連。壺身呈暗紫紅色,古樸中透出靈奇,壺柄下方隱刻楷書“仲謙”二字款。此壺堪稱古代竹刻之極品,更是目前可確認的唯一一件濮仲謙雕竹真品。濮仲謙,生于明萬歷十年(1582),清初尚健在。宋荔裳《竹罌草堂歌》中有為仲謙賦:“白門濮生亦其亞,大璞不斫開新硎。”所謂“大璞不斫”,是說能略施刀鑿以見自然之趣。這與一般竹刻不同,須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才能為之,故能繼承此法的人不多。清后期,文人學者都以仲謙的“大璞不斫”和淺刻為高古獨絕,最可推崇,故文人竹刻都繼承仲謙淺刻一脈,但也各有發展。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4,望云款竹根雕碧筒杯。明晚期,高8.3厘米,口徑9.5厘米。杯以竹根雕作折枝荷葉形,近底處雕一朵荷花。荷葉翻卷,花瓣舒張,蓮蓬飽滿。花葉淺雕,筋脈隱現。花瓣間隱一螃蟹,斂螯舒腿,如欲攀爬,頗有生趣。底足由荷花及葉莛盤曲而成,巧妙自然。杯內壁陰刻隸書五言題詩:“截得青斑玕,制成碧筒杯。霜螯正肥美,我釀醉新醅。”并“萬歷庚辰秋日墨林山人”款。近底處刻陽文“望云”篆書印章款。望云即嚴望云,據《蕉窗小牘》等文獻載,嚴為浙中名匠,擅攻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最賞重之,嚴為其“天籟閣”所制香幾、小盒等諸器,傳世多被當作古玩珍藏。此杯亦曾見諸著錄,形制、題詩、款識俱相吻合,是竹雕作品中非常少見的。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5,侯崤曾款竹根雕翼獸。明晚期至清早期,高18.5厘米。獸為竹根圓雕。后足撐踞人立狀,前爪當胸,扭身回首,雙睛圓瞪;耳垂類犬,鼻似如意,巨口微張,齒尖半露,脅生雙翅,背披長毛,腹部橫紋頗似蛇虺,形態奇異。左足外側陰刻行書“崤曾”二字款,并剔地陽文篆書“侯”字小印,為嘉定竹雕名家侯崤曾款識。侯崤曾,字晉瞻,江蘇嘉定人,天啟五年(1625)進士。活躍于明末清初,最擅長高浮雕和圓雕人物、動物等。趙汝珍曾贊其為“三朱”之后第一高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6,封錫祿款竹根雕羅漢。清初,高15厘米。羅漢頭部略微上揚,善眉低垂,睡眼惺忪,口唇圓張作哈欠狀。最著力的是緊握著的雙手和用力伸直的雙臂,雙手垂至腹前,雙臂由于使勁伸懶腰的緣故而筋肉暴起。與整個動作相配合的前胸,根根肋骨鼓起。下身亦是褲履不整,右腿裸露,赤足翹指,一副懶散的架勢,真可謂呼之欲出。款在背面左下,陰刻“封錫祿造像”五字。封錫祿,字義侯,晚號廉癡。他性格落拓不羈,天資敏妙,奇巧絕倫。其雕刻竹根人物冠絕一時,作品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康熙四十二年(1703),以竹刻技藝供職于養心殿,一時轟動鄉里。現藏上海博物館。
圖7,封始豳款竹根雕醉翁。清早期,高6.9厘米,底徑7厘米。醉翁為竹根雕成,頭戴軟幞,雙目微合,滿腮長須,身著長袍,左手托腮,右手執杯,倚石而坐,醉還欲飲。石后刻陽文“綿周”篆書印章款。封始豳,字綿周,是封錫祿之子。據《竹人錄》記載: “竹根人物盛于練水世家封氏,而精于義侯(封錫祿)……始豳藝不在乃翁之下。”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8,芝巖款竹根雕羊。清中期,高7.2厘米,寬11厘米。此山羊為立體圓雕,全身毛發卷起,前足分開,向前蹬踏,后足尚未抬起,似乎正欲起行山坡上。底部陽刻篆書“芝巖”二字。周顥(1685—1773),字晉瞻,號芷巖。所刻山水、人物、叢竹,用刀如用筆。除了擅長以陰刻搭配淺浮雕技法來雕刻紋飾,尤擅長采用陰刻技法雕得相當深陷,再在深陷部位依據紋飾的需要淺雕局部紋飾,名為“陷地深刻”。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9,張宏裕款竹根雕壽星。清中期,高15.2厘米。此作以圓雕、鏤雕技法,表現壽星乘于花鹿上,一手捧桃,一手撫童背,啟顏大笑。小童立其前,手托卷軸。花鹿口銜靈芝,身體微轉側彎曲。下配紅木云紋底座。花鹿左臀上刻陰文“宏裕作”,并陰文篆書“張”字印章款。張宏裕,字百福,清中期嘉定竹刻家,擅長人物畫,以竹刻小像而著名。初多刻花果之類,未足盡其技,遂改為專雕竹根人物小像,無不畢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