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臨沂博物館珍藏當代著名畫家王小古的幾幅花鳥畫,很值得我們欣賞。
圖1,工筆水仙。紙本,設色,畫3頭水仙,1頭已拔莛莖,其上3朵花已盛開,白瓣黃蕊,似馨香四溢;相臨的1頭芽葉已展開,遠離的1頭小水仙綠芽拱出。3頭水仙銀根散布,左側幾塊太湖石,這都說明它們都在水仙盆內,此處無盆勝有盆。
此畫右上部大幅行書自題詩及跋:
《題工筆水仙兼懷人詩》:“翠帶飄飄動我情,鋪開絹素寫云英。金甌神女精心制,玉瓣天孫巧繡成。裊裊雪花飛六出,盈盈洛水訂三生。恨教曹植縈春夢,喜得裴航返玉京。恍似白蓮初出水,卻來瓊宇乍聞鶯。別遽風骨誰珍重,不染塵胎自守貞。閩谷幽居樂世外,書齋清供覺形輕。凌波仙子生塵祙,南國佳人諳古錚。自有名流知雅意,何曾顏色必傾城!十年塵夢驚回首,一室香生配小名。誰伴墨池翻畫本,空余杯水漾精霙。敢云技法超錢選,未有功夫及壽平。但借寫生抒積愫,時平怎不念卿卿!庚申冬小古借畫懷人之作也。”鈐紅文印“曆則小矣”、白文印“古也不古”。引首鈐長方篆書紅文印“真情蹤”。庚申,即1980年。
第二年他又在中上部題跋:“余曾于故宮見到宋代無名氏畫的水仙花,又見過元代錢選的原作,皆工筆重彩。前年于友人家見了南田畫的水仙妙造自然,潤色極佳,至于天成。今余作此幅水仙寫生時,乃不得不回憶吾師(唐)魯臣之教,既學古人,不能離于古人,又不能拘于古人,更不能忘記師之自然,師造化,特別不能忘記發展個人的獨特風格。一九八一年元月中旬,小古又識。”下鈐紅文印“小古”;引首鈐長方篆書紅文印“象花寫照”。
圖2,野花蛺蝶圖,紙本,設色,工筆彩繪。5只彩蝶正飛落野花叢,整幅突顯清新典雅。右上角題識:“野花蛺蝶點綴田間,頗足風趣。家驥吾弟鑒賞。六零年八月 小古。”下鈐白文印“王小古”。家驥,即劉家驥,臨沂市政協原副主席,臨沂市美術家協會顧問。
圖3,富貴牡丹圖,紙本,設色,沒骨寫意。畫面集“王紅”、“壽星紅”、 “美人紅”、“狀元紅”、“紅繡球”、“御衣黃”、“二喬”、“豆綠”、“趙粉”、“白鶴臥雪”、“冰罩藍田”、“墨魁”、“姚黃”、“魏紫”、 “奇花露霜”等名貴品種。左上角自題:“白玉雕成潔若霜,掌花條是火龍光。仙姿楚楚藍田玉,舞態翩翩趙粉妝。墨走中摧深黑紫,名花稀有大姚黃。嬌容三變堪稱異,云錦仙衣著紫裳。壬戌 小古并題。”下鈐紅文甲骨文“古王”、“小古書畫”。壬戌,即1982年。
史載:①牡丹名貴品種“魏紫”,出自五代洛陽魏仁博家。花紫紅色,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長,花量大,花朵豐滿,被推為“花后”; ②牡丹名貴品種“趙粉”,出自清代趙家花園。因花為粉紅色而得名,舊時稱“童子面”。花形多樣,植株生長勢強,花量大,為多花品種,清香宜人;③牡丹名貴品種“姚黃”,出自宋代洛陽邙山腳下白司馬坡姚崇家。花初開為鵝黃色,盛開時金黃色。花開高于葉面,開花整齊,花形豐滿,光彩照人,氣味清香,有“花王”之稱;④牡丹名貴品種“二喬”,出自宋代元豐年間銀李園,原稱“洛陽錦”,移至曹州(今菏澤)后改稱二喬。同株、同枝可開紫紅、粉白兩色花朵,或同一朵花上紫紅和粉白兩色同在,甚為奇特;⑤牡丹名貴品種“御衣黃”,又名“御袍黃”。顧名思義,其花如御衣的黃色,高貴典雅。花初開淺黃色,盛開為黃白色。等等。
圖4,雞菊圖,紙本,設色,兼工帶寫。一只紅色高冠舉頭昂揚的白色雄雞占主要畫面,它帶領伴侶在菊花旁覓食,背后三朵菊花盛開。畫面告訴讀者,這是一幅描寫雞菊祥瑞的秋天。此畫左上角題識:“碧玉耳鬟黃腳爪,大紅冠子素羅衣。看來不僅風神足,多產尤推乃格雞。一九五六年初冬 王小古畫并于臨師。”下鈐紅文印“小古書畫”印。
這幅雞菊圖,好像作者是在推廣“乃格”雞的廣告。“乃格”雞可能是“白來航雞”,是屬蛋用型雞品種。原產于意大利中部Leghorn港(有的譯為“乃格”),自1840年經美國引進改良而成。目前為世界上飼養量最大的蛋用品種。我國于民國二年(1913), 首次引進意大利白來航雞于無錫。民國三十六年(1947),南京中央畜牧實驗所又從美國引進白來航雞飼養、繁育。一直到解放初期,山東地區大多飼養這種雞。
圖5-1—5-4,四時花鳥屏一堂,紙本,設色。
圖5-1,為白鷺翠鳥圖春屏,用墨筆畫出荷塘,上方畫兩只白鷺,中間畫兩只翠鳥,一只棲在荷梗上,另一只展翅飛鳴。右上角款識:“乙卯陽春 古”。 下鈐白文印“古年一甲”。乙卯,即1975年,這年作者60歲,正好一甲子。
圖5-2,為蘆雁圖夏屏,用墨筆勾畫蘆塘,蘆葦旁一只母雁抬頭看飛來的伙伴,兩只雛雁游臥在母親旁。蘆、雁用墨筆畫出,只在雁的啄、腿爪用淡黃色。右中部款識:“乙卯冬 古”。下鈐白文印“古年一甲”。
圖5-3,為古樹群鴿圖秋屏,畫一群山鴿在一虬干古樹上棲息、鳴叫,呼喚同伴飛來,一派生機。古樹、山鴿羽均用墨筆,只有鴿啄、腿爪用淡黃色。左上角款識:“乙卯初冬 古”。下鈐白文印“古年一甲”。
圖5-4,為松鶴圖冬屏,用墨筆畫出龍盤樹干之蒼松,上方畫兩只丹頂鶴站在松枝上。作者在鶴啄上用淡黃色、在鶴頂用大紅色,其余畫面皆用墨彩。右上角款識:“則三同志正 七五年 古。” 下鈐白文印“古年一甲”。很明顯,作者用此條屏和前3條湊成四時花鳥屏一堂。
王小古(1915—1982),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原名王崇古,江蘇灌南縣人。少年時代酷愛繪畫,1937年考入蘇州藝術專科學校,解放前在江蘇東海、新浦一帶教書。1952年調任山東臨沂師范,后又在臨沂藝術學校、臨沂聾啞學校、臨沂教育學院任教。曾擔任臨沂教育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臨沂地區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臨沂縣政協副主席。
王小古生前是中國美協山東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59年、1980年,曾兩次為人民大會堂作畫,所作《國色天香》、《萬頃玫芳》巨幅畫,形神出眾,生機盎然,觀之令人叫絕,受到中央領導和專家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