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亭文物保管所存有道光五年朝鮮國王李玜進貢謝恩折一份,主要記敘了道光五年(1825)朝鮮進貢使臣禮曹判書李光憲等到北京后的進貢過程和道光皇帝對朝鮮君臣的賞賜,以及朝鮮君臣對道光皇帝和清朝的感激。奏折中還寫有明黃綾簽,按規制,這種明黃綾簽只有皇家或皇家恩賜的人才能使用。本該深藏大內的朝鮮國王謝恩奏折為何會流落寒亭,也成為一個難解之謎。
清代朝鮮的朝貢制度
明代,朝鮮與中國朝廷的朝貢制度一直相當穩定,尤其是在被朝鮮稱為“壬辰倭亂”“丁酉再亂”兩次日本入侵戰爭中,明朝政府都派出部隊幫助朝鮮抵抗日本的侵略,因此朝鮮政府對明朝政府感恩戴德,成為父子之國。以至女真興起后,朝鮮仍多次出兵協助明朝對女真(滿洲)的軍事行動。終清太祖一朝,在外交和軍事行動中,朝鮮一直站在明朝一邊。天聰元年(1627)正月,皇太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二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托、碩托率兵征朝鮮。滿洲鐵騎長驅直入,攻入平壤,國王李倧逃走江華島。最后朝鮮與滿洲盟為兄弟之國,每年入貢方物,以李倧之弟李覺為人質,留兵駐守朝鮮義州、鎮江城。后來又要求朝鮮春秋輸歲幣互市。天聰九年(1635)十二月,諸貝勒請上皇太極尊號,皇太極想試探朝鮮的態度。十年(1636)二月,八和碩貝勒與外藩四十九貝勒各遣書朝鮮,約其國王勸進尊號。而朝鮮國王李倧不接見送國書的使臣,亦不接納國書。然而迫于壓力,朝鮮還是在崇德元年四月派遣使臣參加了皇太極的登基典禮,但是朝鮮使者在登基典禮上拒絕下拜。皇太極又發書責備,李倧竟然把皇太極的書信放在通遠堡,不準進平壤,徹底惹惱了皇太極。在這年十二月,命禮親王代善再征朝鮮。崇德二年正月,朝鮮國王李倧于漢江東岸三田渡出降。敕令朝鮮不能再使用明朝年號,上交明所賜誥命冊印,讓李倧的兩個兒子入清為人質,奉清國正朔;皇太極及皇后、皇子千秋、冬至、元旦等節日,俱入貢獻禮;有征伐朝鮮必須調兵扈從,并獻犒師禮物;不得擅自修筑城墻;每年進貢一次,包括方物黃金百兩、白金千兩,水牛角二百封、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匹、綿綢二千匹、細席布四百匹、細布萬匹、布萬匹、米萬包。清朝入主中原后,朝鮮繼續對清代的朝貢,兩國關系逐漸穩定。朝鮮的國王、世子都有清朝冊封,如嘉慶五年(1800),清朝冊封李玜為世子。此時,適其父李算薨,即以冊封世子之正副使往封李玜為朝鮮國王。
朝鮮宣恪大王李玜
李玜(1790—1834),朝鮮王朝的第23代君主(1800—1834年在位),字公寶,號純齋,死后廟號純宗(1857年改稱純祖),謚號淵德顯道景仁純禧體圣凝命欽光錫慶繼天配極隆元敦休懿行昭倫熙化浚烈大中至正洪勛哲謨干始泰亨昌運弘基高明博厚剛健粹精啟統垂歷功裕范文安武靖英敬成孝大王(清朝賜謚宣恪大王)。
在朝鮮正祖李算死后,由綏嬪樸氏所生的年僅11歲的兒子李玜即位。正祖遺命兵曹兼吏曹判書金祖淳輔政,由王大妃金氏(貞純王后)垂簾聽政。第二年,金祖淳就把女兒嫁給了李玜,成為了純元王妃。而金祖淳以“國丈”兼國王“義父”的身份控制了朝政大權。朝鮮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東金氏六十年的勢道政治就此開始。李玜名義上是國王,實際上由安東金氏家族擺布。金祖淳和樸宗慶專權致使朝政腐敗,引發了洪景來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李玜在位之時,朝鮮已經從過去的反清尊明轉變為心甘情愿地做清朝的藩屬國,不再敵視清朝。這時的朝鮮在尊崇明朝的同時仍然“尊王攘夷”,不過此時的夷已經從“滿夷”變成了“洋夷”。
純祖朝已經是朝鮮王朝最后的一段寧靜時光。西方傳教士對這個“隱士之國”的描述傳到了歐洲,引起了更多的好奇和關注。1832年,一艘英國商船來到忠清道洪州海面,要求呈文進行交易。這是西方國家最早向朝鮮提出的貿易要求。朝鮮恪守“藩臣無外交”的規定,“恪遵法度,正言拒絕”。(《朝鮮王朝實錄·純祖實錄》道光十二年七月十九日條)清朝道光帝嘉獎其忠,賜予布匹等物。(《清史稿·朝鮮傳》)
道光五年《朝鮮國王李玜進貢謝恩折》
關于《朝鮮國王李玜進貢謝恩折》(以下簡稱《謝恩折》)記載的道光四、五年朝鮮進貢,《清宣宗實錄》卷77有相關記載:“道光四年,十二月丁亥,朝鮮國使臣李光憲等二人、琉球國使臣向廷楷等二人于午門外瞻覲。”與《謝恩折》所說“陪臣禮曹判書李光憲等”相合。從《謝恩折》中還可了解到,在道光五年正月十五這天,朝鮮使臣參加了道光皇帝在某處皇家園林舉行的宴會,在宴會上道光皇帝即興作詩,朝鮮使臣有和詩。按照慣例,朝鮮使臣得到了皇帝賜給朝鮮國王的文玩賞賜,計有:蟒緞兩匹、福字一百幅、大小絹箋四卷、筆四匣、墨四匣、硯兩方、雕漆物品四件、玻璃器皿四件。后面則表達了李玜對道光皇帝的賞賜的感激和忠誠。
《謝恩折》經折裝,帶先后封面五折半,十一面,每折長32.1厘米,寬11.6厘米。有老水漬。封面下半鈐“李廷搢”白文長方印兩方,似為后世收藏者之印,至于此李廷搢是否為浙江海鹽藏書家李廷搢,待查。封底鈐“朝鮮國王之印”朱文封印,右為漢文,左為朝鮮文。此印左邊一部分鈐于原封條上,封條在開封時撕去,故這部分缺。全文墨筆小楷書寫,字體端莊秀美,特別之處在于此奏折字跡微小,每字約長3毫米,寬2毫米,獨具特色。第七折第五行貼一明黃綾箋,上書“皇帝陛下”四字,可以表明此物品的皇家身份。
這份奏折于上世紀70年代末征集于寒亭,應該藏于皇宮大庫的外藩進貢奏折,如何流落民間亦成為一個謎。此奏折對于研究中朝兩國的交往及清代朝貢制度有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