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近現代的書法領域中,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如吳昌碩、于右任、林散之、沈尹默、李叔同、啟功等等。其中沈尹默的書法作品近年來在市場上可謂異軍突起,頻頻創造高價,屢屢掀起了書法市場的熱潮。就如同剛剛過去的2014年上海敬華春拍,一件沈尹默行書《毛主席詞句》令在場的人都為之心動,估價就為500萬—600萬元,然而藏家還是接二連三地舉拍,拍賣師口中不斷地加價,最終以750萬元的高價成交,引起了極大轟動。
沈尹默是公認20世紀最著名的書法藝術大師之一, 民國初年的書壇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稱。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發展,其書法作品也水漲船高。然而雖處于上升期,其價格仍處于低位,與實際價值不成正比,這也正是收藏投資的最佳時機。
多重身份及獨特書風備受關注
沈尹默的身份特殊,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又兼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于一身,且在民國時期及解放后在國共兩黨都擔任過要職。
早年他曾二度游學日本,歸國后執教于北大及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同辦《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得力戰士。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薦,出任河北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但因不滿政府遏制學生運動,毅然辭職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抗戰開始應監察院院長于右任之邀,去重慶任監察院委員,曾彈劾孔祥熙未遂,勝利后即辭職,卜居上海,以鬻字為生。
這些奇特的經歷,無形中為他的書法作品在市場上增加了籌碼。同時,作為學者的沈尹默,又出版了多部具有深遠影響的專著,如《二王法書管窺》、《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默入蜀詞墨跡》等。這些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書法的普及與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他的書法風格的形成,與其對傳統吸收繼承是分不開的。沈尹默幼習歐字,二十五歲后雜臨漢魏六朝諸碑;三十五歲以后“再寫唐碑、旁通各家”;五十歲前后開始致力于行草,實為中年變法,從米芾、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宮博覽歷代書法名跡,心悟神通,完成了吸收北碑營養,并向帖學藝術轉移,從中徹悟書學真諦,形成自己的風格;晚年其書法藝術已熔碑帖于一爐,完全爐火純青;并總結撰寫了一系列書法論稿,從微觀的角度對書法藝術的技法問題進行探索,終于揭開了筆法的奧秘——右軍用筆之“左轉右移”,由此建立了他的書法體系。
其書法用筆揮灑自如,自然流暢。筆墨跌宕起伏,濃淡相間,有歐陽詢之神韻,帶趙孟頫之骨肌,深受眾多藏家的賞識。其書法承碑學與“二王”體系,其氣質、稟賦、個性多與帖學相合,清秀圓潤,平和雋逸,一時聲譽滿華夏。實際上沈尹默重技法更重修養,主張去俗取雅。他的字體特點俊秀流暢,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濃濃的文人書卷氣。
耕耘,沈尹默終于大器晚成,脫穎而出,成為20世紀40年代中國帖學書法流派的開山盟主,并且與以吳昌碩為首領的碑學流派及以于右任為首領的“融碑入帖”的流派鼎足而立,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書法家之一。故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稱沈的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謝稚柳認為他是“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
名聲大起后,登門求書者應接不暇。于是沈尹默在《申報》上最先刊出了書潤列,公開接受書寫。這成了一種風氣,此后滬杭一帶書畫名流如葉恭綽、吳湖帆、豐子愷、潘伯鷹、沈邁士等亦相繼在報上推出書畫規格與價格。沈尹默每月接到大批求書者的來信來件,遵其要求日夜揮寫,勞而無厭。故其在于章士釗詩中有“字同生菜論斤賣,畫取幽篁閉閣藏”之句,可見這位棄政從藝、不受虛名的沈尹默,晚年居民間純以詩文書藝創作為主,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了。
行、楷書近年來漲幅明顯
沈尹默工楷書、行書、草書,尤其擅長行書。市場上經常出現的較受藏家關注的是楷書與行楷這兩體書法,尤以中年行楷書為藏家津津樂道。
早些年,他的作品在港臺比較多見,如1987年拍賣的一件《行書》二幅立軸為3800港元。1989年香港集古齋辦展出售的一幅略大一點的《行書五言詩》軸則達到1.8萬港元。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陸市場也經常拍賣他的書法作品,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統計,從1993年至2003年,沈尹默個人書法作品共上拍4957件次、成交4771件次、成交總額為2.29億元,成交率74.03%。
2003年之后沈尹默書法市場雖然有所起色,但總體仍呈現處于中位運行的態勢。如2004年的《行書七言詩》在中國嘉德以4.4萬元落槌。從2009年開始,沈尹默的書法作品呈直線拉升高位運行,書法作品的拍賣價格和成交率都在逐步上升,精品價格翻了幾番。2010年春運行到最高點,旋即下跌轉入盤整。經過相對蕭條的2012年藝市調整,2013秋至今雖然稍有回落,但個別拍品顯示出上升趨勢。
尤其是他的行書,市場價位漲勢明顯。如沈尹默《行書論書詩卷》在2007年保利成交價為10.08萬元;2010年其《行書鏡心》在朵云軒拍出了39.2萬元。從中看出其作品深受市場的追捧。
至2011年,北京匡時秋拍夜場《虛懷齋藏近現代書法專場》中,沈尹默的《行書毛主席語錄》以28萬元起拍,幾番出價之后,最后以52萬元的價格落槌。說明了其作品開始再一次發力。 2013年北京春拍,北京保利共推出他的9幅作品,全部成交,其中超過十萬元的有4幅,《行書》四屏立軸被拍至20.7萬元。
而他的精品早已突破百萬元。眾所周知,精品畢竟稀少,所以價格必定高昂。因為書法創作是一種精神性的勞動,同一位書家會有妙手天成之作,也有率爾應酬之作,其市場價格可謂相差很大。就拿康有為來講,他的對聯數量既多,又多屬應酬,雖水平不低,但一般只能賣到2萬元左右,而他的長卷尤其是超長手卷,價格便可翻一兩番。這種現象沈尹默也不例外。如同年的翰海四季拍賣會中,沈尹默1937年創作的精品手卷《臨伊闕佛龕碑》以264.5萬元成交。
近幾年沈尹默的書法作品正在穩步上升,從2008年的2萬每平方尺到2015年的8萬每平方尺。沈尹默的書法作品價格大概漲4倍以上。
為什么沈尹默書法作品幾年間會忽然升值呢?這除了尹默書法的藝術價值外,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場對于近現代書法的青睞程度明顯上升,近現代書法的成交率持續走高,成交額穩步上揚。過去幾年書法的絕對增長原因恰好是近現代書法的起步價格低、認知門檻高、專業化要求高,藏家一旦愛上便很癡迷。同時,這也是近現代書法的一個普遍特征,由于書法作品的存世量比繪畫的存世量有優勢,而且許多原來只關心繪畫作品的藏家已經把目光逐漸轉向書法作品,所以使價格增勢變得強勁。相信隨著人們對于書法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價值的進一步認同,近現代書法的洼地價值逐步顯現出來,增長方式也隨之改變。目前他的每幅均價在4萬—10萬元之間
自創詩與書稿市場潛力巨大
沈尹默是著名詩人,流傳的詩詞著作有《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等。現行于世的沈尹默秋明詞一般為小楷或小行書所抄散頁市場較為多見,尤其是20世紀40至50年代初的作品,尤以小字書稿,例如《行書論書詩》《為張充和作各體書》等。含有其自身見解的作品彰顯其學識,價值也很高,升值空間也較大。如《秋明室長短句》曾在北京保利2012年秋拍中以80.5萬元成交。除此之外,也有尺幅較大、抄錄個別一二首詩詞的作品。
此類作品在2004年普遍不高,他的《行書自作詩》在北京榮寶僅以2.2萬元成交。然十年后的香港佳士得2013年春拍中,一幅4平尺的沈尹默書法立軸,成交價就達47.5萬港元。其價格可謂已經進入一線,與啟功、趙樸初等人不相上下。所以其自創詩題材書法作品未來升值空間較大。
收藏沈尹默的書法作品,筆者推崇兩種題材,一類是古人詩詞;另一類是他自創詩詞。沈尹默不是單純的書法家,能夠把他的學識融入到他的書法中,他是百年內典型的文人式的書法家,他的自創詩題材尤為珍貴。據雅昌網數據顯示,2010—2014年,沈尹默此類書法拍賣成交價在每平方尺4.3萬—11萬元之間。
此外,沈尹默生前寫有很多小楷書稿,內容有很多詩詞是沒有發表過的,這是比較珍貴的,這些珍品一旦在拍賣市場出現,定會引起一些熱潮。如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開拍,沈尹默《憶魯迅》手稿拍出59.8萬元。此件為沈尹默所作《憶魯迅》手稿,文中詳述與魯迅相識于杭州、相交于北京的往年舊憶。此文作于1956年,系紀念魯迅誕辰70周年而作,后收錄《憶魯迅》文集。
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中,一本沈尹默在1948年創作的《澹靜廬詩閭冊頁》,以1.6萬元的底價起拍,最終拍到了70萬元成交。很多買家在拍賣之前做足了功課,查到該作品曾有二次出版著錄,每個細節都保證一致。所以再次印證了好東西自己會講話,拍出高價也在情理之中。
隨著市場的逐步完善成熟,相信沈尹默作品價格還會穩中有升,對于收藏者來講,如果對沈尹默書法有興趣,要認真比較,多看真跡實物,認清拍品的來源出處。
價值仍被低估
雖然沈尹默不斷刷新拍賣紀錄,但與他的實際價值仍不相符。這不是個案,而是整個書法市場的低價位所造成的。拍賣市場也證明了這一點,近現代大師的畫動輒上億元,就連當代藝術家的畫作都突破億元大關。其他如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孫中山、郭沫若、康有為、于右任等名家的書法作品,其普通作品一般在5萬—10萬元之間,個別突破10萬元。而部分名家如陸儼少、沈增植等人書法精品一般也就在3萬—7萬元之間。這與齊白石繪畫作品幾千萬上億元的拍價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沈尹默在拍賣市場上突破百萬的不多,千萬元的更沒達到。這是由于書法作品“位高價卑”的局面也一直沒有被打破。
事實上,這跟書法作品的本身特點起作用。相對于繪畫來說,欣賞書法藝術更需要觀者有較強的學識素養和文學功底,尤其行草作品,需要有很強的文字辨識能力,這也造成喜歡書法的擁躉者要遠遠少于繪畫。另外書法由于其本身價值不易評估,而且人們普遍誤認為書法作品的創作相比繪畫而言要容易,數量也會較多,反映到市場上就是收藏書法的藏家明顯少于收藏繪畫的藏家。需求者的有限導致這部分市場規模一直較小,沒有規模自然無論是藝術家個體作品的價格還是整個板塊的價格都始終沒法取得突破。
除了沈尹默外,在書法市場上有著“硬通貨”美稱、并被業界戲稱為占據北方書法90%市場的書法家啟功的作品,其價格也一般以幾十萬居多,上百萬元左右也較少。事實上,當今書法界能夠在市場上接近啟功價格水平的書法家少之又少。大部分書法家,其作品哪怕審美價值和歷史地位很高,依然無法獲得應有的價值體現。因此,不但最頂級國畫家的國畫作品與同等級的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之間的價格相去甚遠,而且書畫兼長的同一位藝術家的國畫作品與其書法作品之間的價格也難以相提并論,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佳書不如孬畫”。有人甚至認為:“書法成為了國畫的點綴和附庸。”
這種現象很普遍,就拿我們以被譽為“當代草圣”的林散之為例,早在1972年底,林散之的草書作品就得到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人的高度贊譽,被認為代表了當代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平均價格前些年在市場上也不過每平方尺數千元。
此外,多數人購買書法的心理都是“買字看人氣”,如果允許的話,則會收藏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的書法作品,因為兩者的作品在市場上最吃香。而沈尹默則會放在后面考慮,畢竟比起這些大家來會稍遜一籌。另外市場導向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鮮有拍賣行涉及到的書法專場,就更別說可以培養出專業的收藏書法作品的藏家了。這也不難理解作家莫言獲獎后,一幅書法的價格在拍賣市場上居然被推到了上百萬元,進而導致市場上莫言書法贗品泛濫的現象,進一步反映出當前中國書法藝術家共同的尷尬。這說到底,決定書法價格的核心因素不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而是作者本身的名氣,從而導致了一些如沈尹默一樣高水平的書法家作品達不到應有的價值尺度。
總的來講,目前書法藝術家的價格層次比較豐富,比如弘一法師的作品,大體定位為幾十萬到幾百萬左右的價格區間,過千萬的甚至更高的就比較少了。其他的就是十來萬的,差一點的幾萬塊的樣子。這也是民國書法藝術市場好的地方,不管幾萬還是幾百萬的都可以參與。關注的人多了,價格自然也會上去。沈尹默目前處于市場的火爆期,人們的期望值都很高。因此,可以說沈尹默書法價值總有一天會突顯達到應有的位置,未來的潛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