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棋,中國古代傳統棋種,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棋類活動,是古今人們酷愛的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中外歷史上最古老的一種棋藝。特別是圍棋發展到了盛唐時期,就成為了中國古老圍棋活動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即承前啟后時期,這可以從流傳至今的唐代詩歌中就可看出當時承前啟后的盛況。
棋
裴說
十九條平路,言平又嶮巇。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
勢迴流星遠,聲乾下雹遲。臨軒才一局,寒日又西垂。
詩中首先描寫了圍棋盤的形象,棋盤上橫豎十九條線,看起來普普通通,平淡無奇,實際上卻布滿了艱難險阻,下棋時每布一子,每走一步都是艱險難行的。這險阻有時令人莫測高深,即使是下圍棋的國手也難免有輸棋的時候。圍棋的局勢千變萬化,一步棋快似流星,另一步棋卻遲遲難下。對奕的棋手對坐堂前廊下,剛剛下完一局棋,不覺已是寒日西斜、日暮黃昏。
詩中寫出下圍棋看似平常,而實確不易。棋局變化莫測,必須沉著冷靜,不可掉以輕心。
觀棋
杜茍鶴
對面不相見,用心同用兵。算人常欲殺,顧巳自貪生。
得勢侵吞遠,乘危打劫嬴。有時逢敵手,當局到深更。
這上首詩寫詩人觀看別人下圍棋的情景。兩人對弈,雖相對而坐卻好像不曾相見,因為都是默默不語。然而卻各自用盡心思,如同兩軍對陣,都在運用智謀戰勝對方。他們一方面要用計謀打出棋子殺傷對方,一方面又要顧全自己不被對方殺傷。自己一方形勢有利時就要毫不猶豫地吞掉對方的棋子,趁著對方不利的局勢,取得優勢奪取勝利。如果兩人是棋逢對手,勢均力敵,這一局棋會下到深更半夜。
這首觀棋詩寫得十分細膩,把雙方下棋的戰術及心理狀態都勾畫得十分真切。
圍棋,是兩人對弈,用棋盤和棋子進行。有對子局和讓子棋之分。開局后,雙方在棋盤的交叉點輪流下子(已有子的交叉點和禁者點不得下子),一步棋只能下一子,下定后不可再移動位置。著法多變,斗智斗勇,趣味橫生。所以,圍棋具有深奧的科學性,首先是和科學性有關;其次是和天文知識、哲學思想有關;再其次是和軍事學有關。這些知識量的包含,應追溯到中國古老圍棋的蒙發時期。
先秦時期的《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到了晉朝,張華繼承上述說法,在他編著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說明此戲從開始已孕著開發智力的因素。就此傳說,有學者推斷說,堯舜時期,業已出現了部落戰爭。在研究作戰計劃的會議上,為了直觀顯示各參會者個人的意見,就地畫圖,用兩色石子代表作戰雙方將帥與士卒的位置,以及作戰想法。這種表達個人意見的方法,后來被人模仿,創造這種游戲,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圍棋。又有人認為,圍棋子署名稱,可能體現了原始社會的民主平等精神以及不顯示等級吧。
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到了秦統一六國以后,圍棋活動鮮有記載,諸如,《西京雜記》就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這說明到了漢代,原先圍棋與六博界線不分的局面基本清楚了。故有如下論述:“夫博懸于投,不專在行,優者不遇,劣者有僥幸。至于弈則不然,高于相推,人有等級。”進而說明圍棋到了漢代,圍棋完全靠智力分出高低,即智者得勝,愚者則敗。
觀棋歌送儇師西游
劉禹錫
長沙男子東林師,閑讀《藝經》工弈棋。有時凝思如入定,暗覆一局誰能知。
今年訪予來小桂,方袍袖中貯新勢。山人無事秋日長,白晝懵懂眠匡牀。
因君臨局看斗智,不覺遲景沉西墻。自從山人遇樵子,直到開元王長史。
前身后身付餘習,百變千化無窮已。初凝磊落曙天星,次見搏擊三秋兵。
雁行布陣眾未曉,虎穴得子人皆驚。行盡三湘不逢敵,終日饒人損機格。
自言臺閣有知音,悠然遠起西游心。商山夏木陰寂寂,好處徘徊駐飛錫。
忽思爭道畫平沙,獨笑無言心有適。藹藹京城在九天,貴游豪士足華筵。
此時一行過人意,賭取聲名不要錢。
詩的開頭稱贊儇師,說他閑暇時鉆研《藝經》,尤其擅下圍棋盤之術,儇師下棋有時凝神思索,如同佛家打坐入定一樣,看起來他的思緒好像凝滯住了,他胸中對棋局怎樣思謀籌劃又有誰能得知呢!今年儇師來訪問我,他的袖袍中,手指之間一定暗藏著下圍棋的新招數,我在山城閑居無事,長日漫漫以消愁解悶,常常是白晝昏睡懵懵懂懂,但是儇師下圍棋卻吸引了我,他在下圍棋時的智謀令人敬獻,一局圍棋下完,不覺已是夕陽西下,暮色降臨。從東晉的山人到唐開元年間的王長史,圍棋的淵源流長,善下圍棋的能手也很多,都是值得學習的。儇師的棋勢千變萬化,他的棋局初看好像是晴天夜晚的星辰,進一步觀棋,則會發現拼殺之勢如臨大敵,他布棋嚴整好像大雁成行,但是如何拼戰卻令人猜不出奧妙。突然,虎穴得子,真叫人驚訝叫絕,儇師所到之處沒有遇上強硬的對手,下棋總是寬讓別人而不能發揮他下棋的智謀,儇師自言在臺閣有他下圍棋的知音,可以一起切磋棋藝,所以便萌生了遠游尋覓知音的想法。當儇師西游之時,正值商山樹木遮天蔽日,林中涼爽寂靜,在這里宜于徘徊逗留駐足休息。忽又想到路途之上盡是一望無際的平紗,望見這樣的景象,雖然沒有言語而心中是安適的。想象中那藹然可親的京城還很遙遠,在京城中那些豪門貴族正在豪華的筵席上開懷暢飲,儇師卻在這種時刻西行遠游去尋找下棋的知音,這是為了什么呢?并不是為了金錢享受,而是為了讓棋術名傳天下。
詩中寫出了下棋者的神情專注、棋勢利化、布棋的神妙,并寫出儇師西游尋知音的誠意,表現了儇師對圍棋的執著追求。
送國棋王逢
杜牧
玉子紋楸一路繞,最宜簷雨竹蕭蕭。贏形暗去春泉長,猛勢橫來野火燒。
守道還如周柱史,塵兵不羨霍嫖姚。浮生七十更萬日,與子期于局上銷。
這首詩是杜牧贈給國棋手王逢的,他寫道圍棋的棋盤和棋子都十分講究,那布滿橫豎棋格的棋盤上擺著玉制的棋子。小雨淅瀝,竹林蕭蕭,此時下棋,最富情趣,接著四句寫了下棋的策略,要不貪,不怯。不貪,像春泉流長。老子道:不怯,像野火橫爛,霍去病用兵。最后寫自己如能活到古稀之年,定然還要與王逢在棋局上競輸贏、見高低。
詩中主要寫了下圍棋的策略,說明了不貪、不怯的辯證關系。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中國圍棋之制曾有過兩次重大的變革:第一次在魏晉前后,圍棋局道是十七道與十九道并存時期;第二次在隋唐至宋元時期,圍棋局道只保留了十九道的形制,十七道不存在了,同時又定型了圍棋的九品級。《藝經·棋品》記載:“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復云。”這就成為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
唐代“棋待詔”制度實施,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標志。在唐代的官制中設有棋官,名曰“翰林院待詔”。棋待詔和其他諸藝待詔一樣各居一院,陪同皇帝下棋娛樂。在唐代翰林院設置棋待詔,這就大大提高了圍棋的聲譽。因此,在唐代的詩人中,也就不無圍棋詩篇者。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愁。
詩的開頭寫出了初夏時節,浣花美畔,江流曲折,江水清澈,一片幽雅恬靜的江村田園景象。“事事幽”道出全詩旨意。以下四句緊接“事事幽”寫出梁間飛燕自由自在、自來自去,江上白鷗相親相愛、相伴相隨。詩人通過自然景物寫出了閑適的情趣,并很自然地由物情轉入寫人情,看老妻畫紙為棋盤,情態可親;看幼子彎針作釣鉤,天真可愛,人情的雅趣使人感到快慰。這里寫出了詩人飽經離亂之苦、喜獲家室之樂的喜悅。最后兩句看似喜幸之詞,卻包含著不少悲苦之情。詩人的閑適之情,正因為有故人供緣米,“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唯恐而不得的艱難貧苦的辛酸之情。
從本詩的五六勾可以看出下棋和釣魚在唐代已是民間很流行的體育活動。
登觀音臺望城
白居易
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詩中寫詩人登高望城的感受。他登上觀音臺看到城中千家萬戶,座座房舍,像圍棋棋盤一樣,橫成行,縱成列,整整齊齊。再看那十二條街市猶如種菜的畦埂一樣,阡陌縱橫,卻原來是一顆星辰斜掛在西邊天際。
詩中不是寫如何下圍棋,而是用圍棋棋盤的形狀和菜畦的形狀,比喻當時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
唐代翰林院棋待詔中,有名氣者是王積新、王叔文、王倚、顧師言、滑能和樸球等。其中典故者有顧師言、王積新等。
唐人薛用弱《集異記》中記述一段棋待詔王積薪的傳說,“安史之亂”時,王積薪隨唐玄宗逃亡去四川。一天,途經一小鎮,居一山村人家,主人為婆媳二人。在夜深天寒中,婆娘無一為樂,二人商議以下圍棋助興。此時,住在另一房的王積薪心想,房間沒有燈火,如何圍棋呢?只聽兒媳婦說:我在東五南九置上一子。婆婆回應:我在東五南十二應一子,如此反復對弈,共下了36子,婆婆說:這局我輸了。王積薪聽完以后,老琢磨不到要領,第二天一起床,就向婆媳二人請教弈棋之道,兒媳就昨晚棋局略加提示,王積薪大開眼界,受益匪淺。隨后,王積薪請婆媳再將棋道講深點。婆婆笑道:就此,已無敵八間矣。王積薪無奈轉身走去,僅走了幾十步,回頭看時村莊已經不見了,方知道他們都是仙人。受此仙人指點,王積薪棋藝又有長足進步。此傳說可能是有人的虛構,但可以從中印證唐代婦女也很喜歡下圍棋,不乏也有高人存在,并從側面告訴人們,唐代已有了下盲棋的范例。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三月己酉,日本國派王子來長安進貢。因王子在國內圍棋水平很高,訪問時帶來了頗有講究的玉制圍棋和棋子,準備與唐朝翰林院圍棋手對弈。
當日本王子到了長安城以后,唐朝禮部給了熱情接待。隨后,唐宣宗為日本王子在宮城里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招待宴會。席間,日本王子提出與大唐圍棋國手進行一次友誼比賽,禮部官員即將請求呈報給宣宗,獲得同意以后,一場高規格又暗藏玄機的中日圍棋賽就在這開始了。
時有著名圍棋國手叫顧師言,因為棋藝高超,晉為棋待詔,陪同宣宗下棋。比賽時,禮部把顧師言以大唐圍棋第三名介給日本王子,并說:“我大唐有個規矩,凡想與我國圍棋手冠軍對弈,必須先與第三名對弈,勝了再與第二名對弈,最后才能與國手冠軍對弈。”日本王子聽完禮部介紹以后,感到也有道理,即拿出隨身帶來的玉制棋盤和棋子向大家介紹說:“這棋子是從我國以東三萬里的一個集真島上得來的,這個島上有個凝霞臺,臺上有個手淡池,池中自然生成玉棋子,不需加工,色有兩種,黑白分明,光潔晶瑩,因為它冬暖夏涼,故稱為冷暖玉。”
比賽開始以后,雙方都很慬慎,顧師言始終全神貫注,著著棋都要深思熟慮后才動手,不然,他怕受挫,有辱君命。日本王子,心事重重,每見顧師言移動一個棋子,總是瞪目縮臂,神色緊張,因為他怕他自己這個日本國圍棋冠軍輸給大唐第三把手,那太丟人,所以越下心里越緊張,手心直冒冷汗。最后,經過三十三招較量,顧師言終于取得勝利。日本王子不得不感嘆地說:“小國之一,不及大國之三。”(《冊府元龜》846卷,奕棋部)這就是說,我這個日本國的圍棋冠軍,來到大唐長安城還戰勝不過一個第三名,真是慚愧呀!
通過上述記載,或許可以說這是長安城最早的國際圍棋賽了。
日本的圍棋,據傳說,是唐玄宗時期,日本使臣吉備真備來到長安以后,學會了下圍棋,曾與當時長安圍棋高手玄宗對過弈,每逢兩人對弈時,總是難分難解,引來不少大臣圍觀。有一次,玄宗把棋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吉備真備大為吃驚,但他沉思后,以法炮制,把棋子放在玄宗的“天元”上,玄宗見狀,大笑戲言:“棋子上放棋子,這可是古今少有的事!”雖然此為笑話,但吉備真備把圍棋帶回日本后,積極推廣這是有據可證的。直至這次中日圍棋比賽,圍棋在日本的開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因而才會出現日本王子這樣的圍棋高手。另外,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的一副《唐代紫檀木圍棋盤》的存在,也是一個佐證。
石棋局獻時宰
李中
得從岳叟誠堪重,卻獻皋夔事更宜。公退啟枰書院靜,日斜收子竹陰移。
適情豈待樵柯爛,罷局還應屐齒隳。預想幽窗風雨夜,一燈閑照覆圖時。
詩中寫道自己能夠跟從樂叟下棋,實在是值得慶幸的事。第二句是說一盤圍棋下完歸去之時,書院中一片靜悄悄,收拾棋盤棋子已經是紅日西斜竹影偏倚。接著寫下棋的情趣很高,就是砍柴的斧頭爛掉又有何妨,一局棋下完連腳上穿的木鞋的鞋齒都毀壞了。“爛柯”這一典故,前面詩中已經提到,在此句詩中也同樣是用“爛柯”比喻下圍棋。最后兩句寫詩人的想象,在風風雨雨的夜晚,在幽靜的窗前,明燈閃爍,正是下圍棋的好時光。
看棋
王建
彼此抽先局勢平,傍人道死的還生。兩邊對坐無言語,盡日時聞下子聲。
詩的開頭寫兩人對弈下成平局,真是棋逢對手,勝負難分。觀棋的人眼看這邊好像走了一步死棋,局勢相當危險,但棋手布棋卻能死而逢生,轉危為安。詩的后兩句進一步寫兩人下棋入患的情景,兩人對坐無語,有時甚至能終日對弈,除了能聽到一聲聲舉棋下子的聲音外,周圍非常寂靜。
詩中描繪圍棋比賽的特點,表面棋手相對無語,十分安靜,而實際一場棋戰卻在激烈地進行。
宋元至明清,中國圍棋水平迅速獲得提高。呈現出的大好局面是,流派紛呈,競賽繁多,中外棋藝交流頻繁,使得圍棋在國內更加普及。特別是這個時期出現了兩個可喜情況,一是民間圍棋活動十分活躍,二是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了大量的圍棋譜專輯。
宮詞百余首(迭一首)
花蕊夫人
其九十九
日高房里學圍棋,等候官家未出時。為睹金錢爭路數,專憂女伴怪來遲。
詩中寫道紅日高照,閑居無事,于是在房中學習下圍棋,等候皇帝尚未到來。為了贏得金錢而爭奪下棋的路數。只是擔心女伴會責怪她下得這樣遲緩。
這首小詩表明下圍棋有時可以金錢賭輸贏。
詩一首
張鷟
娘子為性好圍棋,逢人劇戲不尋思。氣欲斷絕失挑眼,既得速罷即須遲。
詩中寫了一位愛好圍棋的娘子,這娘子下圍棋十分入迷,遇到能下圍棋的人就更加棋興大發,毫不遲疑,當即擺開棋盤下起棋來。接著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圍棋局勢不利,使對方由優勢變為劣勢,自己一方可轉危為安,以至轉敗為勝,在下棋的關鍵時刻,要想取得勝利,不能操之過急。因為欲速則不達,所以要穩扎穩打,謹慎從事,緩慢而慎重地下好每一步棋。
詩中既寫了一個女子對圍棋的愛好,又寫了下圍棋的策略,可供圍棋愛好者細細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