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就愛玉,佩玉、掛玉、身不離玉。到現(xiàn)今改革開放后,中國人富起來了,但有一條不成文的原則:“男佩觀音女掛佛”。男的為什么要佩觀音?因為男子多在社會上闖蕩,遇到的風險甚多,隨時需要搭救,而觀音是聞聲救難的菩薩,她都能及時救助你。觀音為什么能及時救助你呢?因為她有千手千眼,具有偉大力量。
山東青州市博物館藏有一尊明代青銅鑄造的觀音菩薩立像,這尊立像就具有千手千眼。據(jù)原芳芳先生撰文(該文刊在2013年9月18日《收藏快報》頭版上,總號522期)說:“千手表示遍護一切眾生,千眼遍視人間一切苦難”;“她具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能將掙扎在苦難中的眾生救渡出來……”因此她受到中國從古至今信佛的和不很信佛的各層次人們的歡迎尊崇。
觀音的形象不止千手千眼一種。依據(jù)佛教禪宗、密宗不同教派的不同說法,計有:大悲觀音、大慈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馬頭觀音等等。
觀音為了普救世人脫離各種苦難,她還能幻變成各種形象,因此民間還有三十三觀音之說。如:楊柳觀音、龍頭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一葉觀音、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葉衣觀音、蛤蜊觀音、持蓮觀音、送子觀音等等。
關(guān)于魚籃觀音和馬郎婦觀音,據(jù)《法華持驗》記載的故事說:唐朝元和年間有一美麗女子提著魚籃賣魚,街上一些輕狂無知的公子少爺爭著要娶她為妻,她說誰能一夜背誦出《普門品經(jīng)》我就嫁給誰,第二天一早,她一檢查竟有二十多人能背出。她于是說我一人只能嫁一人。明天再比,誰能背誦《金剛般若經(jīng)》就嫁給他。到了第二天早仍有十人能背誦,她說我只嫁給一人,明天早再比背誦《法華經(jīng)》。《法華經(jīng)》比前二部難多了!誰知到了第三天早晨竟有一人叫馬郎的能全文背出,一字不差。于是馬郎家如禮納聘,操辦酒席,大辦喜事,舉禮如儀,把新娘子迎進門。正在跪拜雙親時,新娘子忽然病倒在地,眾人忙把她抬到新房放下,不一會她已病死,馬上尸體也在腐化。馬家只好把她埋葬了事。過了兩天,賣魚女家人帶一老和尚來馬郎家要人,馬家只好把他們帶到墓地,老和尚叫把墳墓挖開來救人,眾人把墓挖開只見墓中僅剩下一副黃金鎖子骨。老和尚對眾人說:“這是觀音菩薩憐憫你們癡迷女色,為了使你們消除孽障,脫去苦難,進入佛門,觀音特化身來開導你們,望你們早日歸入佛門。”說罷,他用拐杖挑起鎖子骨,口中念念有詞,不一會鎖子骨上生肌長肉,賣魚女又活在眾人眼前,正在大家驚訝不已時,和尚和賣魚女已騰云升天而去。從這以后,觀音菩薩已多由偉丈夫形象轉(zhuǎn)度為能普世救人的女菩薩了。這對傳揚佛教大有好處,因為佛教中諸多佛院,菩薩中只有觀音幻變成女像,而且此后的女像不再是美麗動人的姑娘,而是莊重、嫻靜、高雅、典麗、眼瞼低垂俯視下界、悲憫世人一切苦難、及時扶救、大慈大悲、令人尊崇敬仰的活菩薩!因此,令男性見到她不再生邪妄之心,信女們拜見她倍感親切、可敬,心中有無數(shù)對男性佛陀無法啟齒的話,對觀音卻可以盡情傾吐,女性占人數(shù)的一半,得到信女們的尊崇擁護,對佛教的廣泛傳揚起了極大的推動。
抗日戰(zhàn)爭前,我曾看到,我們清江浦西門外,唐代建造的普應寺內(nèi),正殿西邊的偏殿南邊墻壁上就塑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女菩薩坐像,她坐南面北,身微前傾,俯視下方,觀看的人須仰面而視,令人頓生敬畏。晚唐以來,觀音菩薩的形象無論用什么材質(zhì)雕塑的或是繪畫的都是女性的。
觀音菩薩由濃眉大眼、長著胡須的男觀音由晚唐至宋開始變成莊麗典雅的女菩薩的,由以下一些歷史文獻的記載可以得到證明:
1.《文選?嘯賦》李善注引的《靈寶經(jīng)》中就指出觀音的前身是禪黎世界墜王的啞女——善嘯。
2.據(jù)《法華持驗》記載,唐代元和十二年有魚籃觀音變成馬郎婦的故事,用來勸戒世人,不要沉迷情欲,早脫離苦難。
3.宋朱弁《曲洧舊聞》記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夢頫的夫人管道升曾寫了一本《觀音菩薩傳略》,其中說觀世音生在西土,名叫妙音,是妙莊王的小女兒,她曾以獻出自己的手、眼、救活了重病將死的父王。
4.物證:淮安市清江浦城西古運河南岸離城不到一公里處,有一座唐代的大寺廟,叫普應寺。在大殿西邊的偏殿內(nèi)就塑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此廟在1949年還存在,1950年后被淮陰煙廠作廠房用,到上世紀70年代廟跡全部無存。
觀音菩薩的形象由原裝進口的濃眉大眼、唇著胡須、令人敬畏的男神變?yōu)榇让忌颇俊⒍饲f麗雅、和藹可親的女菩薩。這一性變,不僅使佛教在中國便于傳揚,同時也意味著佛教在中國傳揚中不斷地世俗化、人情化、中國化。它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容納、融合,逐漸起著質(zhì)的轉(zhuǎn)變,因此它在中國各階層人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因此,它在中國兩千多年來傳播過程中雖然經(jīng)歷過許多次的毀滅性打擊,都沒有使它斷根絕跡,至今仍能正常傳揚。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由上向下發(fā)動過滅佛行動,但都未能使佛教在中國民間絕跡,新中國成立后,也曾進行過破除封建迷信活動,一些寺廟被改作他用,僧尼還俗。以及后來的“文化大革命”,掃除一切牛鬼蛇神行動,但都未能使她斷根。到了1976年10月份以后,黨中央撥亂返正,她又和中國人一起走上了健康生活的路程。觀音女菩薩的形象和其他佛像不僅一起穩(wěn)坐在各地高大的寺廟內(nèi),她的可親可敬的女像更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
從上述種種事實、種種文獻記載中,使我們不由產(chǎn)生了一些聯(lián)想,不嫌麻煩,再作一些瑣談。
觀世音原為印度佛教男性菩薩,漢代中期隨佛教傳入中國。到了唐晚期元和年間已由威嚴圣潔、高踞于凡人之上的神佛轉(zhuǎn)變?yōu)槟芫仁廊艘磺锌嚯y、可敬可親的女菩提。到了宋代,她進一步演化成集人間之美德于一身,更富人性化、人情化,能滿足一般人間善意需求的女菩薩;到了明代以后,觀音菩薩形象更世俗化、中國化了。人們看到的塑造的觀音形象大多是一手持凈瓶、一手執(zhí)楊柳枝、身著潔白佛衣,坐在蓮花座上,正在循聲救苦的大士。《封神榜》中就講述了哪吒剔骨還父、剔肉還母的故事。剔骨剔肉后的哪吒,游魂無依,后由觀音用楊柳枝醮灑寶瓶中的神水,把他救渡成神,升入天界。
藏界收藏較多的是送子觀音瓷塑像,這更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
這時觀音的形像已完全中國化了,已地地道道由中國人賦予她生命與血肉。她已經(jīng)不再是當過太子的印度觀音菩薩了。她已經(jīng)經(jīng)過質(zhì)的變化了。這也正顯示了我們中華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化,也顯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巨大的氣魄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