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據此推測北宋時期就有紫砂燒制的可能性。但更確切的記載卻要從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得以考證:“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依此,宜興紫砂壺至少應該在明代中后期,才漸為世人所知。
明清兩代是紫砂發展的鼎盛期。明代時大彬與李仲芳和徐友泉被賦予“三大”之盛名,時大彬改供春的大壺轉而朝精美的小壺發展,且形成了傳承后世的傳統制壺技法。清朝康乾時期,陳鳴遠以開創自然造型的紫砂壺而極富佳名。嘉慶、道光年間陳曼生將金石字畫和壺體形態融為一體,他不僅開創了多種幾何造型的紫砂壺,也為紫砂壺由簡易的茶具器具演變成藝術品奠定了歷史基礎。
本期東方焦點,為大家帶來明清紫砂壺專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明清紫砂壺那份傳承已久的古樸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