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明末以來,“陶都”宜興窯的紫砂壺作為貢品,就早早地進駐了宮廷,開始大受皇室的重視和寵愛。而那些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檔、精美紫砂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更是稱之為“宮廷紫砂”。這些宮廷紫砂的來源,分為宮廷造辦處出樣、宜興窯定制,以及宜興地方官員向宮廷進獻共兩種渠道。而無數(shù)美不勝收的宜興窯紫砂器,到清宣統(tǒng)年仍然大量地被宮廷使用珍藏。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清時期紫砂壺,以及上世紀80年代前新收的紫砂器共計400余件。其中明代紫砂壺50件,其余絕大多數(shù)為清代制品。名家款識既有明代的時大彬、惠孟臣,又有清代的陳鳴遠、楊彭年、陳曼生、邵友蘭以及王南林、楊夢臣、黃玉麟等。在整體數(shù)量雖不是很多,以紫砂壺藏品為最,但品類齊全。不僅有圓壺、扁圓壺、掇球壺、四方壺、扁方壺、方斗壺,而且還有提梁壺、包袱壺、包漆壺,僧帽壺、竹節(jié)壺,以及筒式壺、菊瓣壺、白果壺、梅花壺、延年壺等。可謂千姿百態(tài),渾成醇厚,古樸典雅,蔚為大觀。
明·宜興窯紫砂雕漆提梁壺(圖1)
高12厘米,口徑4.7厘米,足徑5.4厘米。
該壺為提梁式。圓蓋,寶珠鈕。直口,溜肩,腹下漸收,淺圈足。對稱的高提梁斷痕隱現(xiàn)在肩兩側,少量的紅色雕漆還殘留于壺身。故通過分析該壺的造型與雕漆工藝,專家學者推斷其制作年代應為明萬歷年間。另該壺砂泥為栗紅色,非常細潤。
明·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壺(圖2)
高13.2厘米,口徑7.6厘米。
內胎為紫砂。蓮花形的蓋鈕,吉祥雜寶紋雕飾的壺蓋與肩,流云飛鶴紋雕飾的壺柄與流口。圓口,方身,曲流,環(huán)柄,條形足。壺外雕山水人物,通體髹十幾層紅漆。壺體四面開光,開光外刻龜背錦紋,同時正面雕“松陰品茗圖”,并內刻單線回頭天錦和方格地錦。髹黑漆的壺底,“時大彬造”四字豎刻楷書款隱現(xiàn)于漆下。
明·宜興窯天藍釉鳧首壺(圖3)
高24.5厘米,口徑2.4厘米,足徑7.6厘米。
該件天藍釉鳧首壺為宜興窯代表作,其造型來源于青銅器中的鳧首壺。壺呈曲頸鳩首式,挺拔端莊。肩頸處凸起弦紋一道,頸上有進水孔,扁球腹,圈足。深紫色砂泥,外罩純凈的天藍釉,釉汁勻凈,光亮宜人。晚明時期宜興窯開創(chuàng)紫砂掛釉器,可作佐證的,有明代谷應泰所著《博物要覽》中記載的“近年新燒,皆宜興砂土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該壺造型優(yōu)雅,釉色純正,代表了明代宜興窯制紫砂壺的最高水平。
明末清初·宜興窯惠夢臣款紫砂菊瓣壺(圖4)
高4.7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3.8厘米。
八道凹筋菊花形的壺體,小巧玲瓏。臥獅形的蓋鈕,其中臥獅的前爪壓著一個繡球,活潑可愛;而獅尾的獸毛清晰可見,充分體現(xiàn)了藝人雕工的高超造詣。壺蓋內帶“水平”二字行書印章款。花口,圓腹,直流,環(huán)柄。壺底帶“荊溪惠孟臣制”六字篆書的長方印章款。該壺砂質極細,胎薄體輕,造型生動。
清康熙·宜興窯邵邦佑款琺瑯彩花卉壺(圖5)
高9.7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7.4厘米。
圓形壺體,平底,淺圈足。壺蓋雖保存完好,但流、壺柄現(xiàn)已殘缺。紅、黃、藍、綠等色琺瑯彩描繪山石花鳥的壺身與壺蓋,生機盎然。砂泥為深栗色,細潤光滑。壺底帶“乙酉桂月臣僧寶誠進,邵邦祐制”十三字楷書館閣體印章款,遒勁規(guī)整。通過分析其造型、布局、畫法等因素,該壺豐潤飽滿,輪廓周正,極具康熙年間陶器的典型特征,生產年代應為康熙四十四年(1705)。該壺還是故宮僅存的一件康熙朝宜興窯琺瑯彩紫砂壺,其形制古樸典雅,色彩清新斑駁。
清雍正·宜興窯柿蒂紋扁圓壺(圖6)
高8.1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6.4厘米。
突起浮雕的柿蒂紋蓋面,極具晚明時期的風格造型。闊口,圓肩,扁腹,短直流,粗環(huán)柄。壺面布滿白砂點。砂泥為淺赭色調,其顆粒較粗但不澀。宜興窯出土的殘器和明墓出土的紫砂壺中,壺流或壺蓋多有柿蒂紋裝飾。而該壺周邊翻卷的浮雕柿蒂紋,不僅有一定厚度,使得晚明的特征明顯,而且令素雅光潔的壺體,平添了幾分圓雕紫砂的鬼斧神工。
清雍正·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圖7)
高11.5.厘米,口徑12×9厘米,足徑9×8厘米。
壺略呈長方形,器身方中見圓。蓋為出沿式,鈕為方亭式。直口,彎流,方柄,四邊有長方折角隨形足。紫砂內胎厚重。壺身的外髹黑漆上,有金彩描繪、保存完好的山水圖。明代伊始就有漆髹飾紫砂壺,而清雍正時期為了將壺體裝飾得金碧輝煌,紫砂藝人還吸收了漆器重彩描金的技法。該壺描金漆畫彩精美異常,造型大氣,極具皇家風范,為故宮舊藏、迄今僅存的雍正紫砂黑漆描金彩繪壺。
清乾隆·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棱壺(圖8)
高11.2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8厘米。
壺為瓜棱形。瓜形蓋,寶珠鈕,綠地描金粉彩蓮花蝙蝠雜寶紋繪于壺蓋和腹部。曲柄,短彎流。金彩色調為主的壺面,其間點綴紅、黃、藍等色,雍容華貴,富麗華美。紫砂內胎。圈足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金彩篆書印章款,款識的書寫格式和御用官窯瓷器相同。乾隆年間宮廷御用的宜興茶具,燒制皆為成套或成對。此瓜棱壺為一對,其內胎于宜興窯首先燒制,然后進呈宮廷由造辦處,按照上漆、描金、彩畫、書款四步驟進行再加工,制作嚴謹精細。
清乾隆·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壺(圖9)
高9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7.5厘米。
拱起的壺蓋,上飾寶珠鈕。直口,唇邊,短彎流,扁圓腹,環(huán)形柄,圈足。內胎為紫砂。外髹的黑漆上以金彩繪競相開放的大朵菊花,同時紅、綠色染成花葉,花叢中一只蝴蝶在自由飛舞。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金彩篆書印章款。該壺不僅底漆烏黑瑩亮,且紫砂內胎與彩漆珠聯(lián)璧合,緊密、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使得壺面上的金彩圖案被襯托得富麗堂皇。而微凸的圖案略高于黑漆地,令紫砂壺上的花紋活靈活現(xiàn),更富有立體感。漆皮的剝落,是紫砂胎上描金彩漆最需解決的工藝問題,一旦粘合不好就會成片地剝落。該壺制作精湛,技法超群,顯示了乾隆年間的紫砂漆器早就很好地解決了此項難題,更展現(xiàn)了宮廷紫砂精美絕倫、不同凡響的藝術特色。
清乾隆·宜興窯御題詩松樹山石圖壺(圖10)
高9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6.6厘米。
壺為扁圓形。紫紅色的砂泥,砂質細膩,色調純正。微鼓的圓蓋有鈕。小彎流,曲柄,圈足。壺腹的其中一面刻《松樹山石圖》,意境深遠。而另一面長方形開光位置,則刻有乾隆七年(1742),弘歷皇帝乘船游覽江南途中御題的《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內容為“溪煙山雨相空蒙,生衣獨做楊柳風。竹爐茗碗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須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七言詩。并且詩句末帶圓形的“乾”字、方形的“隆”字篆書印章兩款,彌足珍貴。
清乾隆·宜興窯紫砂御題詩烹茶圖壺(圖11)
高15.4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5.8厘米。
壺為圓筒形,砂泥為淺粉色。鼓圓蓋,短彎流,直腹,環(huán)耳柄,圈足。壺腹的其中一面繪《庭院烹茶圖》,畫面為幽靜的山間庭院中,高談闊論的堂屋主人和來訪高士;以及穿院而過、取琴助興的琴童,對爐煽風、煮茶待客的侍童,圖案清晰高遠。另一面長方形倭角開光位置,則刻有《清高宗御制詩初集》卷九中,乾隆的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詩中文字凸凹明顯,盡顯皇家風范,提到的“臥游書室”,為乾隆帝游覽江南時所乘游船。句末書有“乾”(圓)、“隆”(方)篆書印章款,生動大氣。
清乾隆·宜興窯紫砂御題詩山水人物紋闊底壺(圖12)
高14.3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10.9厘米。
砂泥偏黃色。圓蓋,圓鈕。粗頸,壺口微撇,彎流,碩腹,螭龍形長柄,闊平底。兩面壺腹各有一長方倭角式開光。其中一面繪山水人物圖,其生活場景的畫面,被宜興工匠們以細膩的泥漿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富于生機:細雨蒙蒙的密林深處,一股清澈的山泉順流而下;一位舉傘的老翁在通向茅屋的小橋上匆匆前行,歸心似箭;而一位老婦于屋中倚窗向外張望,望眼欲穿;另一位小童忙手忙腳地煮茶來迎接主人,興高采烈。好一幅田園風光的生活寫照!壺腹的另一面,則內刻選自《清高宗御制詩初集》卷九中,乾隆的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并有圓形“乾”字、方形“隆”字篆書印章兩款刻于句末。
清乾隆年制宜興窯紫砂描金山水方壺(圖13)
高9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10厘米。
壺為蟬肩方體,砂泥為紫色。方口,三彎流,足的四方折角包邊。壺的四面以金彩篆書通體裝飾,其中一面繪金彩山水人物紋,另三面則以金彩刻節(jié)選于《雨中留余山居即景雜詠》的“御制雨中留余山居即景徑,穿玲瓏石,簷掛崢嶸泉。小許亦自佳,昨來龍井邊”之乾隆御題五言詩,詩文布局適宜,筆勢古峭。足內凸印“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該壺為御題紫砂壺的優(yōu)秀代表作,古雅富麗。
清乾隆年制宜興窯爐鈞釉壺(圖14)
高10.5厘米,口徑5.7厘米,足徑6厘米。
廣口,彎流,耳形柄,圓腹,高身,圈足。圓蓋有鈕,紫砂內胎,外施爐均釉,釉面以藍色為主,間雜淺藍、月白色斑點,釉質凝厚,色彩斑駁。爐鈞釉是清雍正年間創(chuàng)燒的一種低溫爐釉,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
清嘉慶年制宜興窯楊彭年款描金山水詩句壺(圖15)
高9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9.9厘米。
筒式壺身。紫紅色砂泥,質感細潤。平蓋,高鈕。短流,曲柄,圈足。壺腹其中一面描金彩繪《山水樓閣圖》,富麗工致。壺底刻有“楊彭年制”四字篆書印章款。另一面則有“平臺留小啜,飲味待回春”描金行書,并有“乙未冬日,松岑先生大人清玩。介峰”的落款,精工典雅。
清道光年制宜興窯子冶款提梁壺(圖16)
高12.6厘米,口徑6.8厘米,底徑7.3厘米。
壺為扁圓形。圓蓋,山影形鈕。三叉交柄高提梁,短彎流,臥足。壺腹刻有“山水之中作主人”七字楷書以及“子冶”落款。“子冶”即清道光時期制壺名家瞿應紹,其字子冶,為繼陳曼生之后的又一壺藝書畫家。瞿應紹所制紫砂壺,當時被人稱之為詩、書、畫合繪于一壺的“三絕壺”。
清代宜興窯世德堂款包袱式壺(圖17)
高8厘米,口徑6.7×5.4厘米,足徑6×6厘米。
長方形包袱式,嵌蓋,方圈足。蓋上包袱結與壺身包袱布合為一體,包袱對角打折結,一側為彎流,另一側為柄,蓋里凸印“寶豐”款,壺底凸印“世德堂”篆書印章款。寶豐為史寶豐,清嘉慶、道光年間紫砂藝人,私家堂號“世德堂”。而紫砂包袱壺相傳始于時大彬,以后歷朝有仿。此壺造型古樸,設計巧妙,布紋褶理自然逼真。
清末年制宜興窯茶熟香溫款文字壺(圖18)
高13厘米,口徑5.5×3.5厘米,底徑9.3×6.7厘米。
長方柱形,蓋、鈕、流、柄均方形,平底,棱角分明,壺腹正反面刻詩文裝飾,壺底帶“茶熟香溫”四字方印,姜黃色砂泥。“茶熟香溫”款為清道光、咸豐年間,制壺大家申錫的印章款。
清光緒年制宜興窯愙齋款詩句端把壺(圖19)
高6.5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11.4厘米。
直腹,平底,短彎流,環(huán)柄,平蓋,寬帶拱橋鈕。栗紅色的砂泥,泥質細膩。
清末年制宜興窯玉麟款樹癭壺(圖20)
高25厘米,口徑6.5×5.1厘米,底徑10厘米。
形如老樹疙瘩,癭節(jié)滿身,枝梗為柄,短流,底隨形內凹,瓜蒂蓋內帶“玉麟”印章款。造型渾圓敦厚,古樸雅拙,器身仿樹皮褶皺,與光滑的瓜蒂鈕形成鮮明的對比。供春即龔春,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人,吳頤山的家僮。該壺為清末繼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壺大家黃玉麟(1842—1914)根據明代文獻記載,重新所創(chuàng)的供春樹癭壺。
以上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紫砂壺,其圖片及文物本體描述,皆由筆者根據2001年紫禁城出版社王健華編著的《故宮藏紫砂器》,2013年故宮出版社陳潤民編著的《紫砂器》等學術參考文獻整理而來。希望能對讀者朋友研究、了解宮廷紫砂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