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九龍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內的香港博物館,總面積達28500平方米。該館前身為“香港博物美術館”,后分為“香港藝術館”以及“香港歷史博物館”。其中香港藝術館的分館——茶具博物館,主要展覽各種各樣的中國茶具文物,尤其是珍藏的那些明清時期名家名作的宜興紫砂壺。
茶具博物館作為專題類文物館,于1983年底向社會公眾開放。全館共有展館兩層,分為六個展區,設有九個展覽室。展覽面積共1500平方米,分別陳設明、清及民初時期,江蘇宜興制造的茶具珍品,并且介紹茶具生產過程。展品分兩部分展出。其中展館下層,展出“中國茗趣”主題;而展館上層,展出“宜興紫砂器”主題,同時主要陳列各時代、各地區和各種質料的茶壺、茶杯等茶具,其中包括被世人譽為“陶都”宜興的紫砂器123件。本文筆者就來介紹這些紫砂器中,令人目不暇接、大飽眼福的“國寶頂級”明清紫砂壺。
明正德八年制供春款六瓣圓囊壺(圖1)
高9.6厘米,寬11.8厘米。
黝黑紫砂砂泥,同時金砂摻之閃點。上配圓形壺蓋、蓋鈕。六條淺瓣的壺身,分上下兩節塑造,于壺肩的位置相接。為應壺身的瓣紋,壺嘴、壺把都起筋文。壺底上刻銘文“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八字楷書歐體款識。明代文人喜愛歐體書法,而此壺上的銘文筆法甚富晉唐帖意。另外,此壺原是作者仿景德鎮的永樂窯竹節把壺,師法自然又推陳出新。
供春(約1506—1566),亦稱龔春。明正德嘉靖年間人。宜興紫砂壺的鼻祖。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史載吳頤山就讀宜興金沙寺(今宜興湖滏鎮)時,書僮供春“給使之暇”,發覺該寺僧人將制作陶缸陶甕的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制成壺樣”,便“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壺。此種茶壺即后世所稱的“紫砂壺”。
明代李茂林制八瓣菊花壺(圖2)
高9.6厘米,寬11.5厘米。
菊花狀的壺體。整把壺輪廓除有水平方向的線條外,還不厭其煩,精工細作,加以垂直或傾斜的“筋紋”線,使得壺中方圓互寓。如果不是加上了壺柄和壺嘴,粗看壺形好似一個壇子,可謂造型新穎雅致,別有用心。此壺于挺拔中見端莊,于瀟灑中顯穩重。整體上令人感覺剛柔相濟、風格高雅。
李茂林,又名李養心。其以樸致敦古、善制小壺而聞名于世,為明嘉靖、萬歷年(1522—1619)宜興制壺高手。李茂林“另作瓦囊,閉入陶穴”,其“瓦囊”手法使紫砂壺的制作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可謂功不可沒,將永載紫砂壺藝史冊。
明代時朋款水仙花六瓣方壺(圖3)
高9厘米,寬16.8厘米。
水仙六瓣造型的壺體。以直線構成實空間界線,寓圓于方,在和諧中求變,在求變中求統一。此壺形狀見棱見角,方圓渾然一體,方正剛毅,雄健豪放。底刻“時朋”二字楷書款,為早期宜興紫砂精品。
時朋,又作時鵬、朋朋。明嘉靖、隆慶年間宜興制陶名藝人。時大彬之父,江蘇宜興人。他與螢翰、趙梁、元暢合稱“制壺四大家”,尤其擅制以古拙見長的宜興紫砂壺。
明代時大彬款印包方壺(圖4)
高6.9厘米,寬7.7厘米。
長方形壺體,塑造形式為印包。以線條勾勒包袱紋,略有弧度,上部漸斂。壺鈕為袱結狀,左右交替的壺蓋與壺身褶紋互接相通,口蓋吻合緊密。底刻明代收藏家項子京的齋名和作者的“墨林堂大彬”五字楷書款。紫紅色壺泥,砂質溫潤細膩。此印包方壺雖以陶土制成,充分體現了紫砂的材質,但勻凈規整,卷曲自然,有布包扎的質感。尤其是壺蓋巧以布結完成,不僅達到題材所需的表現力,而且更平添了此壺飄動靈巧的美感。
明萬歷三十四年制李仲芳款觚棱壺(圖5)
高7.2厘米,寬9.2厘米。
此壺是早期幾何形圓器中的杰作。扁圓造型的壺體,圓中寓方,于瀟灑中見穩重,于挺拔中見端莊,別致精細。栗色砂泥,泥質細膩,珠玉之澤隱約其間,光澤內斂。圓鈕,蓋大而平,口蓋緊密,剛柔相濟。流短且直,圓足。器身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壺底刻有“丙午中秋仲芳”六字楷書款?!氨纭泵魅f歷三十四年(1606)。清代文學家吳梅鼎,在其一篇專門歌頌宜興紫砂茗壺的賦《陽羨茗壺賦》中,評李仲芳壺有“巧窮毫發”之語。此壺蓋大而平,照理說如果其入窯焙燒后,會容易因受火而變形。但是此壺卻驗證了“巧窮毫發”之說:壺蓋與壺口接觸之處,居然“間不容發”,絲毫未損。
李仲芳,明萬歷至崇禎年間(1573-1644年)制陶名手,江西婺源人。紫砂名手李茂林長子,時大彬門徒中的“高足第一”。李仲芳獲其父李茂林的“妍巧有致”家傳之功,得其師時大彬的“敦雅古穆”師承之色,故制壺文巧精工,技藝俱佳,不愧為名門之后。
明代徐友泉款仿古盉形三足壺(圖6)
高12.4厘米,寬8.2厘米。
壺體造型為傳統的筋紋器。壺鈕聳立三棱,巧若天成。三棱壺蓋用泥片鑲接,通體貫氣。保持青銅器風格的直筒嘴和古獸把,古樸美感。三足飾以三瓣凹凸筋紋線,器型古穆。壺底刻有“友泉”二字楷書款。盉為中國古代銅器中的酒器,此壺仿照盉的造型,有三足分襠鼎立,古色古香,文氣十足,質樸優雅。
徐友泉,名士衡,字友泉。明萬歷四年至崇禎十六年間(1576-1643年)制壺名匠,江西婺源人。時大彬高足。壺家妙手中的“三大”,即指時大彬、徐友泉和李仲芳,其技藝幾與時大彬、李仲芳匹敵。徐友泉制壺泥色多變,形制多變,別具一格,精致艷麗。創制的壺式層出不窮,耐人尋味,尤其擅作古味盎然的仿古銅器壺。
明萬歷四十四年制徐友泉款仿古虎錞壺(圖7)
高7.7厘米,寬8.4厘米。
青銅虎錞造型,寬肩斂足。棕色紫泥夾砂塑造的器身,表面看似“梨皮”。扁圓鈕,圓虛嵌蓋,壺蓋與口沿之間密不透風。曲嘴,壺的圓口內藏壺蓋的圓邊,壺嘴于肩向上彎,手工精細。壺把作彎形。腰上弦紋,貫氣裝飾一條勻凈的扁圓線。壺底刻有“萬歷丙辰秋七月友泉”九字楷書款?!叭f歷丙辰”為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此壺敦厚古樸,挺拔雄健,輕巧而有動感,不同凡響。
明萬歷四十一年制陳仲美款束竹柴圓壺(圖8)
高7.7厘米,寬9.3厘米。
仿自然形的一束竹柴壺體。用年久風殘的竹柴組成此壺形制,造型生趣盎然,刻畫精細入微。呈米黃色的紫砂團泥,砂質隱現,平添活力。以竹枝做出壺嘴,以拗竹枝制成把手。壺底刻有“萬歷癸丑陳仲美作”八字楷書款?!叭f歷癸丑”即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此壺器型仿真而悅目,整體于平實中見優雅,為陳仲美的制壺佳作之一。
陳仲美,原為江西景德鎮制瓷高手,后移居宜興專事紫砂。他把瓷雕藝術和紫砂壺藝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專心制作紫砂壺和花杯、香盒、鸚鵡杯、狻猊爐等玩器,并且創造了仿自然形的新風格。重鎪疊刻為其技藝的特點,是將刻款和印章并用的高手。明崇禎年周高起所著《陽羨茗壺系》中,贊譽陳仲美之作為“神品”,制壺技藝可見一斑。
明代邵亨??钏厣韴A珠壺(圖9)
高9.6厘米,寬8.9厘米。
渾圓的壺鈕,簡練大方;渾圓的壺身,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渾圓的線條,比例得當,點線之間見出魅力。不可分割的截蓋與壺身,制作頗見功力。流彎嘴胥出精巧,柔美之姿明顯,玲瓏可愛。略微上抬的壺柄,之后優雅滑落而下,使得一條圓潤飽滿、樸雅大方的耳形弧線形成。壺底刻有“邵亨裕制”四字篆書款。圓珠壺為“曼生十八式”之一,因器身為圓珠形得名。此壺通體氣骨雄偉富贍,流暢至極。
邵亨裕,又名邵文銀,安徽婺源人。明萬歷十年至清順治四年(1582—1647)紫砂名人。其與同胞兄弟邵亨祥(即邵文金),均投師于時大彬門下。紫砂名著《桃溪客話》中,云邵亨?!爸谱魑那桑袝r門風格”。
明代陳用卿款弦紋金錢如意壺(圖10)
高28.6厘米,寬22厘米
大型圓壺,造型氣宇高昂。紫褐色壺泥,砂質隱現。壺蓋上的蓋鈕,透雕鏤空金錢球,并有如意云頭紋飾于鈕下,精工細致,品位不凡。高蓮子狀器身,與高蓋和高頸相互呼應,大氣而不落俗套。三彎壺嘴,長彎把手,兩者分量均等。壺腹以一弦紋線分割壺體,線條明快,令壺有節奏和韻律之美。器身一面刻有“用卿”二字草書款。此壺不僅作者的簽名刻于器身,而且用的是草書而非楷書。由此有關專家分析,推斷陳用卿為器身上刻草書款、壺腹上刻銘文或詩句的最早紫砂藝人。
陳用卿,一說是明天啟、崇禎年間制陶名人,另一說為明萬歷年間著名紫砂壺大師。祖籍江西婺源。與時大彬同工而年,史上俗稱其為“陳三呆子”。
明末清初陳辰制長方扁壺(圖11)
高7厘米,寬9.5厘米。
長方形壺體,方中寓圓。紫泥調砂材質,看起來像是“梨皮”,古色古香。平蓋,矮肩,圓鼓腹,向上漸收斂。為了與橋形蓋鈕相呼應,短流和把手也都“削”成了方形,和諧統一。下承的四折角足,凝重端莊。壺底刻有“芳氣滿間軒共之”七字楷書款,極富大家氣度。
陳辰,明天啟至清康熙年間紫砂名手。江西婺源人。工書法篆刻,力度相宜。明代周高起曾言“紫砂壺的款識,時大彬多請書家落墨,然后自以竹刀畫之,或用印記,至陳辰則不然,每逕以刀代筆成字,縱橫無不如意,結體取法《黃庭經》,氣象恬淡,不失晉韻,他人不能效顰也”。
明末清初邵旭茂款圓肩素身壺(圖12)
高22.3厘米,寬20.1厘米。
傳統造型的紫砂大壺,素面素身。圓蓋、圓鈕,圓肩、圓腹,彎流、長圓柄,圈足。整體造型比例協調,過渡轉折清晰流暢。壺底刻有“荊溪”、“邵旭茂”篆書印章款。荊溪為江蘇宜興的古稱。
邵旭茂,江蘇宜興上袁村人。明末清初時期宜興制壺藝人。邵旭茂制壺,造工精細,質堅如玉,似陳用卿同工。其制作的壺,為后人所難及,高古厚實,簡練周正,敦樸雄健,嘆為觀止。
清初靜遠齋款漢方壺(圖13)
高15.9厘米,寬11.3厘米。
扁方壺體,紫砂壺中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造型之一。拱橋式壺鈕,壺蓋吻合,口蓋緊密。似方形的壺嘴,流暢的貼身胥曲,透出靈氣的細方壺把,長于工巧。此壺比例端莊,艷麗秀雅,工藝精湛。壺底刻有“靜遠齋繼長制”印章款。
“靜遠齋”為愛新覺羅·胤禮(1697—1738)的齋名。胤禮,亦稱為允禮,清康熙帝第十七子,清雍正帝的異母胞弟。其著有《靜遠齋》、《春和堂》、《奉使紀行詩集》傳世。
清乾隆年制邵元祥款鼓腹提梁扁壺(圖14)
高21.1厘米,闊20.7厘米
紫砂大壺。菌鈕,扁圓腹,三彎流,提梁把。壺底上有“荊溪”、“元祥”篆書橢圓印,以及“邵元祥制”篆書方印,文氣十足,精美絕倫。此壺威風凜凜,造型大氣,制作精湛,充分彰顯了邵元祥制壺的鬼斧神工。
邵元祥,清乾隆年間(1736—1795)紫砂著名藝人。民國時期李景康、張虹所著《陽羨砂壺圖考》中,贊譽“元祥制壺堅結,式度近亨裕、亨祥,而精細不逮。披云樓藏中壺一柄,底鈐‘邵元祥制’篆文方印。朋輩家多有藏器,印章相同,而形式不一,制工則如出一手也。”
清代楊彭年款包錫刻松銘方斗壺(圖15)
高6.9厘米,寬10厘米
方斗形壺體,上窄下寬的梯形結構,包錫。壺蓋貼切落落大方,由整塊白玉雕琢而成。彎把、直流亦鑲白玉,氣節豪爽。壺身鐫刻有“太白一斗,鄭谷半甌,闌干夜掛,秋風小樓”銘文。款署“博雅居,楊彭年制”。此壺為楊彭年與清代著名書畫家朱堅的親密合作之器,巧奪天工。
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浙江省桐鄉人,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宜興紫砂壺名人。他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識和書畫功底,是位極富文人氣質的藝人,而且還繼承和發揚了全手工制壺工藝,對紫砂的中興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善制茗壺,善配泥色,所制之器渾樸雅致,精巧玲瓏,世稱“彭年壺”。
清道光二十九年制瞿應紹款仿曼生粉彩梅枝刻銘壺(圖16、圖17)
高9.1厘米,寬10.8厘米。
圓形壺體。葫蘆頭作蓋,葫蘆蒂作鈕。流短且直,長圓柄。壺身一面繪粉彩梅枝圖,梅枝爬上壺蓋,渾然一體(圖16)。壺身另一面,則滿刻字體介于歐柳之間的銘文“挹彼甘泉,清冷注茲。先春露芽,一槍一旗。烹以獸炭,活火為宜。素甌作配,斟斯酌斯”和“行有恒堂主人制,道光己酉春行有垣堂主人制”刻款,以及“吉安”、“定郡清賞”印章款(圖17)。此壺刻工精細,文圖并舉,楷法精嚴,頗有奇趣。其中“道光己酉”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瞿應紹(1778—1849),字陛著,號子冶、月壺,晚取號瞿甫,別署老冶,室名“毓秀堂”。清代著名書畫家、陶藝家,上海松江人。其一生多摹陳曼生之作,制壺不少,并能自己在壺上畫竹題詩。晚年創制分為粗、細兩種的月壺,制作工致,古樸典雅,人稱“瞿壺”。
清代邵大亨制魚化龍壺(圖18)
高9.2厘米,寬12.2厘米。
堆塑成一層層波浪的壺體,其中龍在波浪中只露出頭部,極富立體感。堆浪狀的壺鈕,裝在壺蓋里的龍頭短而粗。特別有趣的,是注茶時蓋上龍舌會順勢伸出,設計巧妙。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豐年間著名的陶藝家。其制壺以渾樸取勝,與精巧見長的楊彭年齊名。
清嘉慶年制直腹刻銘曼生壺(圖19)
高7厘米,寬11.8厘米。
扁圓形壺體。寬斜的壺肩,壺嘴短曲。壺身書法銘刻“茗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頻迦”。說明此壺由陳曼生的好友郭頻迦所制。另外有十五個陳氏朋友的名字,分刻于壺之下腹近底部,顯示他們曾在一次雅集中共同品定過這件壺作。壺把呈扁圓狀,下端刻有“彭年”印章款。壺底刻有曼生齋名“阿曼陀室”印章款,并且刻有“嘉慶乙亥(1815)”款識。
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清代著名金石書畫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江錢塘人。相傳其任溧陽縣令時,曾手繪十八種紫砂壺式,世稱“曼生十八式”,并請時下紫砂名手楊彭年、邵二泉等制壺。“曼生壺”由此得名。
清代許伯俊款直身提梁六方壺(圖20)
高30.9厘米,寬14.7厘米。
六方柱形壺體,器身頗大。此壺制作材質為調砂泥,表面挺括周正,燒成后變形小。平肩,平蓋,與高頸配合完美。方菱橋鈕,六方曲流,六方提梁,端莊大器。壺底刻有“荊溪許伯俊制”六字陽文款。
許伯俊,清代著名陶藝家,宜興紫砂壺藝人。所制砂壺獨具匠心,流暢靈活,茶禪一味,高貴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