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是一種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制品,其特點是結構致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興紫砂器胎質具有這種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表現(xiàn)出一種砂質效果。紫砂除了它的實用功能外,更因為充滿了文化韻味,不媚不俗,而頗得文人雅士的喜愛。
素有“國家名片”之稱的郵票,方寸之間展示著博大精深的世界,紫砂走進郵票,更顯示了它優(yōu)雅的文化魅力,可謂相得益彰。現(xiàn)筆者就為您簡要介紹一下明清時期紫砂壺題材的中國郵票,敬請欣賞。
1994年,中國郵政發(fā)行了志號1994-5的《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一套四枚,選用的紫砂壺分別為“明三足圓壺”、“清四足方壺”、“清八卦束竹壺”、“現(xiàn)代提璧壺”。這套郵票的設計家,選擇這四把紫砂壺作為郵票圖案,可以說是頗費了一番心思,因為這四把壺均為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器型有方器、圓器、光貨、花貨,而且這四把壺的制作者,在紫砂歷史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三足圓壺《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4-1(圖1)
三足圓壺,江蘇省錫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品。此壺1984年在無錫甘露鄉(xiāng)出土,是一件有據(jù)可考的名壺。時大彬(1573—1648),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是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繼供春后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的紫砂名家,人稱“明代良陶讓一時”。有詩曰:“宮中艷說大彬壺”。
二、四足方壺《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4-2(圖2)
四足方壺,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壺腹刻銘:“且飲且讀,不過滿腹。為禹同道兄,遠。”這是陳鳴遠的代表作品。陳鳴遠,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繼供春、時大彬之后成就最高的壺藝大師,被譽為“清代砂藝第一名手”,時人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他的作品構思脫俗,富于創(chuàng)新,多以自然形體入壺,是“花貨”類的宗師。
三、八卦束竹壺《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4-3(圖3)
八卦束竹壺,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俗稱“龍頭一捆竹”。制作者邵大亨,清嘉慶間制壺大家,是繼陳鳴遠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壺以渾樸見長,樸實莊重,氣勢不凡,大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概。他的作品在清代時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
四、提璧壺《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4-4(圖4)
提璧壺,因其壺蓋面似玉璧而得名。此壺是顧景舟畢生的經(jīng)典之作,曾經(jīng)多次制作、修改壺器造型。這四把紫砂壺可謂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無論“形、神、氣、態(tài)”均堪稱完美,其作者在紫砂陶工藝界,均被譽為“壺王”級大師,四人的各種器型作品,是國內(nèi)外藏壺者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收藏品。
紫砂陶壺,因深受文人墨士的喜歡和收藏家的寵愛,特別是明清時期大師們的作品,更是古玩收藏市場和海內(nèi)外拍賣會上的俏貨,甚至連各位大師的“壺郵票”,也是藏家們追逐收藏的門類,如我國臺灣郵政1989年發(fā)行的志號·專269《茶壺》郵票,全套四枚,郵票圖案分別是:“宜興紫砂茶壺”、“曼生十八式黃泥壺”、“束柴三友壺”、“梨皮朱泥壺”。(圖5)
五、宜興紫砂壺·專269《茶壺》郵票5-1
宜興紫砂壺,是一把“南瓜壺”,現(xiàn)藏于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此壺仿南瓜造型,尤以壺蓋構思巧妙,作瓜蒂形,壺注以一片瓜葉覆蓋其上,栩栩如生。作者陳子畦,明末清初人,此人歷史記載不多,《陽羨名陶錄》引用康熙《宜興縣志》的話:“陳子畦仿徐最佳,為時所珍,或云即鳴遠父。”文中“徐”指的是紫砂名家徐友泉,為時大彬弟子,“鳴遠”即陳鳴遠。
六、曼生十八式黃泥壺·專269《茶壺》郵票5-2
曼生十八式黃泥壺,臺灣收藏家藏品。此壺乃清道光年間曼生之壺式,作者王東石,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間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制壺善仿古,刻工精細,制壺監(jiān)刻銘,技藝之巧,匠心獨具。
七、束柴三友壺·專269《茶壺》郵票5-3
束柴三友壺,臺灣收藏家王度收藏。所謂“束柴三友”,乃集松、竹、梅三干而成,亦稱“歲寒三友”,壺身將松、竹、梅三樹段束于一體,繁復中見規(guī)整條理,全器渾然天成。松之堅、竹之虛、梅之貞,此乃文士之品。構思脫俗,技藝精湛,文化品位極高,誠為絕妙名壺。而此壺的作者陳鳴遠是唯一一位同時入選大陸、臺灣紫砂郵票的作者,也顯示了他在紫砂歷史上的地位。
八、梨皮朱泥壺·專269《茶壺》郵票5-4
梨皮朱泥壺,臺灣收藏家藏品。朱泥壺是明末清初宜興紫砂的特殊成就,它的紅潤娟秀為玩家所嬌寵,它的精微細膩是茶家掌中的名門閨秀。“小壺唯美惠孟臣,天工巧奪信如神”,惠孟臣是制作此類小壺的杰出代表,由于名貴,所以后人仿制很多。惠孟臣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荊溪人,壺藝名家,以擅制小壺馳名于世,后世稱為“孟臣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