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工藝相當發達,和田玉成為玉作的主流,在造型藝術、圖紋裝飾及時代風格等方面都為之一新,出現了一大批做工精細、玲瓏透剔、形式別致、繁縟華麗的玉雕精品,其中龍形佩、舞人佩、玉具劍、玉帶鉤、玉印以及玉器與金銀細工相結合作品的問世,使玉器更加富麗華貴、燦爛輝煌。戰國玉器表面常以華麗、細致的谷紋、云紋、龍紋、獸面紋等作裝飾,往往每件玉器表面均滿飾各式各樣的花紋,卷曲相連,排列井然又不留余地。無論是整體形象的把握,或是對局部特征的表現,在結構和形式上,都具有一種精心設計組織過的秩序感,繁而不亂,密而有序。同時,為了適應人們的審美及裝飾需要,有許多紋樣逐漸變成了與現實形象全然不同的象征性符號或幾何圖形,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抽象。
戰國時期,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可以說達到了極致。無論是造型還是圖紋線條,皆剛勁利落、光潔規矩。布局井然有序,邊角方圓適度。特別是那些精致巧妙的透雕器物,整體線條遒勁有力,婉轉自然,鏤空處均勻對稱,光滑干凈,制作精美,極少見到殘留的制作痕跡。尤其是在細部的處理和刻畫上,更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令人嘆服。從而使戰國玉器形成了一種“造型流利而富變化,紋飾繁紛自由而具動態,雕工險峭而鋒芒畢露,構思精巧大膽,手法新穎潑辣,豪快俏麗兼而有之的藝術風格。
漢代玉器采用寫實與夸張并行的創作手法,將想象中的天上仙人生活與現實中的人間世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雕琢出一批氣勢非凡、精美絕倫、富有夢幻色彩的藝術佳品。動物形象繼承發揚了戰國時期的造型和氣勢,并多以一種流動的速度和飽滿的情緒出現。此時,除了傳統的龍鳳等神靈之外,蟠螭、辟邪、天祿、天馬等,生出雙翅,長出飛翼,變成了能夠在九天遨游、與神仙交往、載人升仙的神獸,從而使漢代玉器充滿了自由奔放,人、獸、神相互共存并能友好往來的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神龍與蟠螭,奔放張弛的身軀、挺拔的雄姿、剛勁流利的線條、豪邁的氣魄、飛揚的神采,更加呈現出一種無窮的動態美和生命力,可謂獨領風騷。
漢代玉器數量巨大,品類繁多,重視質地的選擇,極崇尚羊脂白玉。圖紋裝飾打破了嚴謹、規整、對稱的構圖方式,力求變化、靈活、生動的藝術效果。同時在繼承了戰國玉雕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特別是經過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之時,新品類、新器型陸續出現,玉器業蓬勃發展,逐漸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如佩飾玉中出現了韘形佩、玉舞人;玉具劍上的玉飾器物花樣翻新,異彩紛呈;實用的玉器數量增加,尤其是殮尸玉的完整組合,達到了極致。
河北博物院藏有較多戰漢時期玉器,現擇其部分略作介紹,以饗讀者,并求方家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戰國玉圭(圖1、圖2)
長20厘米,寬2.5厘米,厚0.7厘米。
玉色泛青綠,局部有黃白色沁。器體扁平,中間厚,兩邊薄,頂端呈三角形。近底邊4.5厘米處中間有一穿孔,孔的兩側及底邊琢有8個月牙形缺口作裝飾。器身光素無紋。
玉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玉禮器之一,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寺遺址,商周乃至漢代貴族墓葬皆有出土。《周禮·大宗伯》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春秋戰國時期,玉圭數量增多。同時,由于盟誓活動的興起,玉石圭作為載書盟辭的“策”、“簡”,進一步為社會所需要。漢代以后逐步走向衰落。
戰國龍形玉佩(圖3、圖4)
長10.8厘米,寬3.2厘米,厚0.4厘米。
玉色泛青綠,有黃褐色沁,局部半透明。龍身呈“S”形,細長彎曲,翻轉扭動,龍角與龍背相接,龍體滿飾勾連云紋,尾及卷毛用粗線條表示。兩面紋飾相同,一面留有制作痕跡,具有戰國古玉的特點。龍體中部有一系孔,供穿綴之用,是戰國玉組佩的重要構件之一。
組佩,古稱“雜佩”,《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古代的組佩,不僅是相互贈予的佩飾,更是貴族表示身份及地位的禮儀服飾。西周組佩的式樣多以璜為主體,間以牌形飾、管珠等串連而成。戰國玉組佩較之西周組佩形式更加多樣化,品種亦日益增多,主要由璧、環、璜、龍形佩、管珠等組成。特別是龍形佩,是戰國玉組佩中的重要構件,其數量較多,造型生動,大多龍體較長,做“S”形卷曲狀,極富動感。龍頭比例較商周相應縮小,眼睛為圓圈或橢圓形,龍體滿飾去地隱起的谷紋、勾連云紋、絞絲紋等。
戰國龍首玉帶鉤(圖5)
長6.6厘米,寬1.9厘米,高3厘米。
玉色青,偏黃,有黑、褐色沁。造型簡潔。鉤身為長條形,側視彎曲呈“S”形,尾部略呈圓弧狀。鉤首為龍首,鉤鈕設在鉤身下部近尾端,為長方形。通體琢磨潔凈光滑,棱角規矩利落,光澤度極強。
帶鉤最初單稱“鉤”,《左傳》、《國語》、《管子》等書中均有記載。帶鉤一詞可能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管仲為保公子糾為君,偷襲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的記載。帶鉤是古人用來鉤系束腰的腰帶頭,大多由鉤首、鉤體、鉤鈕三部分組成,用法是將帶鉤背面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首則鉤掛在革帶的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在置于革帶另一端的帶環上。目前最早的玉帶鉤實物出土于良渚文化遺址。春秋戰國乃至漢代,玉帶鉤數量大增,造型、工藝亦更精美。
玉劍飾是鑲嵌在劍上的玉器的統稱。古代玉劍飾主要由劍首、劍格、玉璏、玉珌四部分組成。從現有出土文物來看,玉劍飾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兩漢,魏晉南北朝逐漸衰落,明清時期,由于仿古玉盛行,又出現了一些仿制品和偽品,但已非實用,變成了文人雅士的一種賞玩玉器。
戰國谷紋玉劍首(圖6、圖7)
直徑4.6厘米,厚0.6厘米。
玉呈墨綠色,帶黃白色斑。器體扁圓,正面外緣有陰線弦紋一圈,并以弦紋分割為兩層紋飾,中心飾冏紋,外層滿飾谷紋。背面略斜、光素無紋,正中心有一圓孔,孔外側有3個斜鉆孔與之相通,以供劍柄嵌入。
劍首是玉具劍柄端所嵌玉飾。戰國至漢代的玉劍首,一般以扁平圓形體為主要造型,除少數光素無紋外,大多在劍首正中央作圓心凸起并飾弦紋、谷紋、冏紋等紋飾,背面光素有穿孔。一種穿孔是器背中央鉆一較大圓穿,供劍柄直接插入,其次是在中央一周分別琢出三對隧孔,還有的是在中央琢一圓形溝槽,內心有一對穿孔,主要目的是使劍與柄結扎嵌綴。
漢獸面紋玉劍格(圖8、圖9、圖10、圖11)
長5.4厘米,寬2.2厘米,高2.1厘米。
玉色青白,器身有褐色沁斑。此器中部突起如鼻梁,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微出尖,一面為獸面紋,一面為去地隱起的勾連云紋。俯視呈菱形,中間有一橢圓形穿孔,以供劍柄插入。
劍格是劍柄與劍身之間的飾物,又名“護手”。劍格剖面呈菱形,中央有一上下貫通的穿孔。由于當時穿孔工藝是先用管鉆鉆孔,再用線鋸拉絲而成,故孔中常留有制作時的管鉆痕和線鋸的拉絲痕。器表面多雕有谷紋、云紋和獸面紋等。
漢獸面紋玉劍格(圖12、圖13、圖14、圖15)
長4.8厘米,寬2厘米,高1.4厘米。
玉色青白,溫潤,器身有黃褐色沁。此器中部略有突起如鼻梁,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出尖。兩面紋飾相同,皆為圓眼粗眉獸面紋。俯視呈菱形,中間有一橢圓形穿孔,以供劍柄插入。
漢獸面勾連云紋玉璏(圖16、圖17)
長8.2厘米,寬2.6厘米,厚1.4厘米。
玉色呈黃褐色,土沁嚴重。正視呈長方形,璏面平整,沿邊陰刻弦紋一周,去地琢制規整細致的云紋和獸面紋,獸眼圓睜,長眉略彎,紋飾流暢,磨制規整。器面的兩端向下向內彎曲、微斂,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長方形穿孔,孔洞較為開闊,供穿掛之用。
玉璏是嵌于劍鞘外部,供劍穿掛于革帶上的器物,出現于春秋晚期。早期玉璏形體較小,略顯細長。戰國以后,器型逐漸加寬加長,同時兩端邊緣向內收卷,圖紋裝飾也日益豐富多彩,常見的有獸面紋、幾何紋、蟠螭紋等。漢以后少見,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仿品和偽品,但工藝和圖紋與早期相去甚遠。
漢獸面勾連云紋玉璏(圖18)
長4.2厘米,寬2.5厘米,厚1.8厘米。
玉色青白,沁色嚴重,局部略透明。正視為長方形,璏面略弧。以三道凸起弦紋為界,飾獸面紋和勾連云紋,獸眼圓睜,長眉彎曲向后,云紋規整細致。下部有一長方形孔洞,背部較薄,光素無紋。
漢獸面云矩紋玉珌(圖19、圖20、圖21)
長4.7厘米,寬4厘米,厚1.2厘米。
玉色青,褐色沁,玉質溫潤。呈不規則梯形,中部厚,至邊沿漸薄。珌面沿梯形邊緣琢兩行陰刻弦紋,弦紋內一面為隱起獸面紋,獸圓眼、粗彎眉﹔另一面為云矩紋,云頭均作直角轉折,互相作丁字形連接。器底部并排有3個圓孔,中間一孔較大,其余兩孔較小,均斜透與中間一孔相通,以供劍鞘末端穿插系縛之用。
玉珌是裝飾在劍鞘末端的玉飾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從玉,必聲。”其多呈梯形,表面或光素,或飾獸面紋、幾何紋。剖面為橄欖形,一端有一個或三個(一大二小)垂直的穿孔。西漢時期,數量較多,制作工藝精良。
漢鏤雕龍鳳紋韘形玉佩(圖22、圖23)
長7厘米,寬6.1厘米,厚0.5厘米。
玉色青白,玉質溫潤。該玉佩主體呈橢圓形,一面平整,另一面稍下凹,中間為一圓孔,上端尖,下端略圓。兩面紋飾相同,以陰線刻飾勾連云紋,兩側鏤雕龍鳳紋。龍曲身回頸,張口露齒、挺胸翹尾,線條流暢,姿態優美。鳳修冠,尖喙,曲身,尾翎修長而下垂,鳳翼飄弋。
韘形佩又名雞心佩、心形佩等。其主體是由商周及戰國時期拉弓扣弦時套在手指的玉韘演變而來。造型為扁平倭角形,中央有一圓孔,正面微鼓,背面略凹。孔的上端出尖,若心形,孔下成橢圓狀,兩側有的飾以對稱的龍鳳紋,有的飾以浮雕變化多端的云螭紋。為漢代較為流行的一種佩飾。
漢玉蟬(圖24、圖25、圖26)
長5.4厘米,寬2.7厘米,厚1厘米。
玉色白中泛黃,有黃色沁,溫潤細膩。器體扁平,中間略厚。蟬頭部雙目向外凸出,頸部斜磨出一道半月形凹痕,雙翅寬大并合攏緊貼蟬背,翅長身短,尾部為三角尖鋒狀。胸部用交叉線表示,腹間用6條陰線表示腹紋。整體造型簡潔明快,刀工犀利干凈。蟬的頭部有一對穿孔,以供佩系之用。
古人通常認為蟬吸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寓意高潔,被認為具有復活再生的意義。玉蟬不僅是歷代常見的佩飾玉,也是先民們追求再生的重要斂尸玉。特別是在漢代,人死后以玉蟬為琀極為流行,制作上也很有特色。一般玉質選材較好,器型呈片狀,邊緣薄,中心稍厚,通體光素無紋。雖然僅以幾條簡單而粗獷有力的線條來區分蟬的各個部位,但琢磨細致,刀法利落且棱角見鋒,在古代玉器中,素有“漢八刀”之譽。
漢豬形玉握(圖27、圖28、圖29)
長9.4厘米,寬2.1厘米,高2.2厘米。
玉色青偏黃,有褐色沁及綹紋。造型為伏臥豬形,背部滾圓,周身僅用勾撤技法琢出幾道寬陰線,分別表現出豬的雙耳、四肢等各部位的輪廓。而腹下、嘴及尾部均隨形琢成平面。豬的下頷與尾的頂端分別飾有一個橫穿圓孔。該玉握造型簡單,制作工藝精致,琢磨、拋光均十分細膩,器物表面光潔明亮。尤其是玉豬肥胖的體態、靜臥的悠閑,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意趣十足。
用玉斂尸,史前即有。漢代,由于道教盛行,人們企望長生不老,羽化登仙,故對堅硬不朽的玉石越發迷信,不僅生前佩玉,死后也使用了大量的殮尸玉。漢代殮尸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玉塞、玉棺等。其中玉握是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漢代殮尸玉中的玉握多以玉豬最常見。古人認為豬是財富的象征,手中握豬,死后依然可以享有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