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學習模式勢在必行,“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覺主動地去發現、探索、理解知識的過程,即“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重視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培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
關鍵詞:自主學習;主體地位;平等關系;好奇心;求知欲;方法指導
一、自主學習的特征
具有學習的自我負責精神,學會設置有效的學習目標;能夠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學習時間與資源;學思結合,知疑善問,自我審查,樂與他人切磋。
二、問題的提出──自主學習勢在必行
信息時代,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每個人越顯重要了。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及時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識和信息,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社會。呀呀學語的小孩,求知欲望都非常強烈,總有問不完的為什么。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階段的提高,他們反而再也不去主動的思考,他們習慣了從老師那兒接受“是什么”,再也沒有那么多“為什么”了?,F在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來,學生只能圍著教師的講、問、練團團轉,磨滅了這些孩子先天的自主性,因此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力還給學生勢在必行。
三、問題的思考──自主學習的理解
“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覺主動地去發現、探索、理解知識的過程,即“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 自主學習能力包括強烈的求知欲、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刻苦的鉆研精神,并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是素質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征。這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持之以恒,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問題的解決──自主學習實施辦法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我們歷史老師不能忽視每周兩節歷史課前后每一個與學生接觸溝通的機會,真正用一顆真誠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學生,把每一位學生都看著朋友,熱情愛護、平等對待,對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都要充滿期望,充分相信,對學習困難者更要倍加關心,適時啟發點撥,才能通過學習的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老師應該是引導者而不是灌輸者。在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下,構建歷史自主學習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
2.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養
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較早的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愛好。
首先應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我問:“考古學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遺址時,出土了一些打磨的骨器、石器、陶器,還發現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請根據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當時的生活情況?”這樣就用一個啟發、探究式的問題代替了枯燥的問答,既刺激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想象、創造思維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其次應支持學生好問的積極性。如果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就說明他對這一學科的某些內容產生的興趣。教師應該正確引導,積極鼓勵,不管問題的質量如何,是否本課內容,一定要有熱情、耐心,正確解答。任何厭煩、搪塞和斥責的態度,都會挫傷學生好問的積極性,扼殺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精神,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再次應鼓勵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我們要經常注意學生提出的不尋常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想法。在學生想知道還不知道時,及時、熱情、耐心、巧妙的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把一個枯燥的問題變得非常生動有趣,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不但滿足、強化和鼓勵了學生的求知欲,也使他們在自己的活動中增長了才干,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自主學習指導
其一:閱讀指導。歷史課程的特點就是知識涵蓋量大,縱貫古今中外。在開始的時候先由老師提出問題。對教材中重要的知識點,應該適當的轉化為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對不容易掌握的理論、歷史現象、歷史規律等內容,可以轉化為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發散性思維、橫向縱向聯系、多層次比較,達到正確、全面、深刻理解,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接著要對學生閱讀的習慣和方法進行糾正。不少學生由于抓不住重點或者閱讀不仔細,致使答題不準確或者用詞不規范,要幫助他們理解教材中文字、圖片等各種歷史材料使用意圖,分析問題與內容的聯系,正確的答題思路,學會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學生從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其二:思維指導。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專題線索,如政治、經濟、文化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二是掌握歷史階段特征,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涉及的諸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歷史的橫向的、縱向的聯系。學生可參照相關輔導材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
其三:探究指導。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應該逐步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提出問題、相互之間提出問題、學生提問老師等多種提問方式組織學生學習、討論,做到了集思廣益,同時也讓學生在自讀、自問、自悟、自解中初步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成功喜悅,完成“要我學”向“我要學”的過渡。
4.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臺
老師在課堂上的作用由原來的“授魚者”變為“授漁者”。如針對秦朝歷史的學習,開展一堂辯論會,以“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為辯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展開辯論。經過一定的培養訓練后,指導鼓勵學生自己尋找課題內容、自己來設計課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