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對字詞的學習根據不同學段有了明確的要求,低年級強調多認少寫,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到了中高年級,強調要在學習過程中鞏固所學的字詞,并對詞語進行歸類與運用,注重詞語的積累。由此可見,詞語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容忽視,也不能忽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本文就從“創設語境,讓詞語學習從孤立走向整體;開掘深度,讓詞語在品讀感悟中厚實;拓寬廣度,讓詞語在積累運用中豐盈”等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和實踐探索,力圖讓學生親歷詞語學習的過程,充分感受詞語的意義、意趣、意蘊,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學習;親歷;詞語教學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指出:“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往往處于“雞肋”地位,它的教學過程還是“三步曲”——認讀、理解、鞏固,教學目標還停留在掃清閱讀中的認讀障礙,能正確地朗讀課文而已。特別是在中高段的語文課堂中,詞語教學這一塊基本被擱置,有的也只是浮光掠影,作為預習的檢查而已。到了學生習作時,老師煽足了情,學生鉚足了勁,可還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即使憋出來了,也是干巴巴的詞語,短短的句子,毫無味道可言。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詞語教學,讓孩子們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讓教學也能做到有聲有色呢?
一、創設語境,讓詞語學習從孤立走向整體
詞語與詞語之間,詞語與句子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如果割裂了詞語與句子(語境)之間的聯系,孤立地教學詞語,就是忽視了“整體效應”。學生學習詞語,必須要在一定的語境中反復涵詠,進而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詞語的溫度,縮短文本與自身之間的距離,形成一種“場效應”。
1.整合詞語,巧設生活語境
課堂中我們會發現,許多詞語之間存在著豐富的聯系,利用詞語組合的方式,將零散的“詞語”串連成線,構建新的語境,不僅可以豐富詞語形象,而且能放大詞語教學的功能。如二年級下冊《我為你驕傲》一課,筆者在教學新詞語“道歉、信封、攢錢、信箱、繼續、驕傲”這組詞時,發現這些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據課文的內容串連到一塊兒:“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后,決定賣報紙攢錢,向老奶奶道歉。當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擔心、不自在,而是頓時一陣輕松。小男孩終于可以繼續他平靜的生活了。我們為小男孩的誠實感到驕傲。”于是,在學習詞語的時候,我就采用了“整合詞語”的方式,把這些單個的詞組合成一個“整體”,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機出示詞語,閱讀中學詞,學詞中推進閱讀。因為有主線的串聯,所以詞語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體的語境中這些原本孤立的詞語因為相互間的聯系而變得鮮活、形象,而連詞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幫助回顧文本內容的同時,更把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蘊含其中,這樣的詞語積累和運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2.詞文勾兌,再現文本語境
“勾兌”在語文詞語教學中的含義,簡單地說就是課文中有部分語句提示或解釋了詞語的意思,這時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對詞語進行理解,引導學生感悟。我在一次外出聽課活動中看到,有一教師執教《九色鹿》一課,文中有“恩將仇報”、“見利忘義”、“背信棄義”等詞,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結合文中調達的言行來理解這些詞的含義:九色鹿救了落水快要淹死的調達,調達卻帶國王來抓九色鹿,這就叫“恩將仇報”;因為國王重金懸賞捕捉九色鹿,調達想發財就進宮告密,泄露九色鹿的住處,這就叫“見利忘義”;調達被九色鹿救起后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可為了發財就全拋在一邊,違背了誓言和道義,這就叫“背信棄義”。
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就詞論詞地進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先找到相關語句,接著自然引出詞語,使學生感受到詞語和文章之間的緊密聯系,這是將詞語融入句子,接著要求學生結合文中句子談詞語的意思,并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是將句子融入詞語,將情感引入心中,詞文勾兌,勾兌出的不僅是對詞語的理解,更是對文本語境的一種再現、深入,同時釀出了字里行間的情感。
二、開掘深度,讓詞語在品讀感悟中厚實
這里的“深度”對教師而言,就是要拿真誠的閱讀體驗和學生交流,同時,還要在課堂上把這種深度適當地藏匿起來,將閱讀體驗感受的權利和時間交還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文本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豐富學生的言語世界,與此同時,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這里所指的“深度”,就是要抓住語文的本體,在字斟句酌的反復推敲中使詞語的內涵得到開掘,讓詞語在感悟中不斷厚實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1.教學不是一種告訴,理解詞語應會“思”
教學不是一種簡單的告訴,哪怕是在很多人看來最簡單的生字、詞語的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中還應讓學生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更深層次地理解詞語,這樣的教學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的“飽經風霜”一詞的理解,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了詞義是指經歷了許多痛苦和磨難,我覺得這時學生對“飽經風霜”的理解是抽象、靜止的,那么如何讓學生通過課文本身的語境,理解“飽經風霜”的內涵呢?于是我作了如下處理:師: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在生活中看過的“飽經風霜”的臉。
生:我奶奶頭發全白了,額頭上全是皺紋,青筋爆出。
生:我爸爸上班干活很累的,看上去有些顯老。
……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車夫的這張臉?
生:他的眉頭緊鎖著。
生:他的臉上流露出痛苦與無奈。
生:他身體不好,體弱多病,拉車對他來說已經是一件很累很累的事了。
……
師:是呀,就是這樣一位車夫,他的腳被玻璃扎了,流著血,他想站也站不起來,只有蹲在地上呻吟,如果當時你看見了,你會怎么做呢?
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
師:你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那我們再來看看魯迅是怎么做的?
……
這個片段中,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喚起學生對車夫的同情,讓學生的言語表達進入精神的層面,使“飽經風霜”這個詞在學生的心靈上鮮活起來,精神和語言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這樣的詞語教學,才能煥發詞語本身的生命活力。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在思考中成長。
2.尊重個性閱讀,詞語教學追求“異”
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此,我們在課堂上安排的語言文字訓練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如在《丑小鴨》中“啄”字的教學,竇桂梅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鴨子、公雞們欺負丑小鴨有一個“啄”,課文里還有個“啄”,哪個“啄”讓你感受更深刻?
師:鴨媽媽的“啄”和別的鴨子的“啄”一樣嗎?怎么不同?讀課文體會體會。
生:鴨媽媽這是在幫丑小鴨梳理羽毛呢。
生:我覺得鴨媽媽是輕輕地“啄”丑小鴨的。
生:鴨媽媽的的“啄”表現了對丑小鴨的疼愛。
生:公雞欺負丑小鴨,不喜歡它,所以是狠狠的“啄”的!
生:鴨子、公雞“啄”丑小鴨,說明很討厭丑小鴨。
師:說得真好! 大家從一個“啄”字里體會到了什么呢?
生:媽媽是愛她的寶寶的!
生:丑小鴨很孤單,同伴不喜歡它。
……
一個簡簡單單的“啄”字,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描寫,在老師的調撥和學生的意會下,竟然咀嚼出如此豐富的內涵。本是一個平面的漢字,在學生多元的、個性化的、充滿想象的感悟下,一下子就“立”了起來,豐滿起來,這樣的語言感悟過程,不是冷冰冰的分析所能代替的。
三、拓寬廣度,讓詞語在積累運用中豐盈
拓寬詞語的廣度,是指在教學中,應從多層面來理解詞語的內涵,把詞語放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加以運用,拓寬詞語運用的空間。
1.多層面地理解,豐富詞語的內涵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以形象性和情感性較強的文本居多。教學時無需把這些語言分析得支離破碎,只要學生把課文讀得入情、入境了,讀得有聲有色了,一些詞語、句子的豐富內涵就能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還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生動。教學這類詞語,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置換比較的方法,意會詞義。通過置換練習,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后通過比較,并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飛舞”的落葉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2.多角度地拓展,創設語用空間
詞語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表現”,簡而言之,學生詞語學習的最終指向是“學以致用”。從學生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語用空間,將所學所積累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例如在《再見了,親人》一文中,學習理解了“雪中送炭”這個詞,然后讓學生用上這個詞說一說生活中的事。
在語文課上,有時詞語教學容易滑向純理性分析的泥坑。其實,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在頭腦里已經貯存了一定量的詞語,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一些詞語讓其復活還原,并不斷在學習中積累和運用。如在理解“萬籟俱寂”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學過的表示靜的成語,“無聲無息”、“鴉雀無聲”、“悄然無聲”、“悄無聲息”這些詞語都是存在學生記憶庫中的。教師還可以借此機會讓學生了解萬馬齊喑、萬籟無聲、鴉雀默靜、鴉雀無聞等詞語。“震耳欲聾”表示聲音大,與“萬籟俱寂”正相反,我們同樣可以在學生把握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積累表示聲音大的成語:響徹云霄、如雷貫耳、振聾發聵、聲振林木、震天動地、聲如洪鐘、鑼鼓喧天、聚蚊成累、歡聲雷動、鼻息如雷。這兩組詞語放在一起積累,本身就很有趣,我們可以通過喚醒與添加充盈學生的詞庫,豐富積累,達到詞語教學的目標。
一樹一菩提,一“詞”一世界!一向被老師冷處理的“詞語教學”,一向被大家認為“閱讀障礙”的生字新詞,有時恰恰就是“閱讀課堂中重要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我們要利用好這一資源,采取整合的策略,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綜合訓練、有機交融,調制語言訓練的“雞尾酒”,讓學生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中開始構建自己的言語世界,培養自身的語文素養。讓詞語教學也能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巢宗祺主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3]包南麟主編.《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4]崔巒主編.《小學語文教學》.山西教育報刊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