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評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言素養的形成與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對評價提出了全面的的具體的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緊入理解,綜合運用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全人發展。
關鍵詞:評價觀;評價方式;全面發語;全人發展
評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對評價提出了全面的具體的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深入理解,綜合運用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人發展。如何在語文教學評價中全面落實新課程理念呢?
一、樹立全新的評價觀,采用多種評價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評價中存在著目的片面、范圍狹窄、手段單一等過分注重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造成了評價功能的缺失。受傳統教育影響。教師主宰著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尤其是教學評價完全成了—個單向、被動的信息反饋過程,從而導致評價中缺乏師生溝通和交流,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被完全排》斥在教學評價過程之外,他們只能充當被評價的對象,而無法參與評價過程。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當然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培養和發掘,他們當然也無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要樹立全新的評價觀,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立足于學生的健康和諧發面發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語文教學評價中,要充分發揮學生評價的主體性,必須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同時在教學評價中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并不代表那我們教師就可以完全放手了,一切評價都交給學生,作業也不用批了,任由學生自我發揮。要根據具體環節、項目、學生的水平等,加強自我評價指導,一切都應該在教師的調控下進行。其次,進行評價方式改革,加強自評與互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以往的語文教學評價中,教師是理所當然的評價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評價客體,如在以往的考試評價中,只有教師進行試題設計、閱卷評分和試卷分析。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喪失了一次又一次地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的機會,他們評價的主體性與積極性日趨漸弱,最后導致對教師評價的嚴重、甚至完全依賴,自我評價能力也談不上發展。因此,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多變地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相互評價。如有些書本上有標準答案的題目,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對著答案批閱;學生朗讀完,可以引導其他學生談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與誠懇地建議;習作完成后,可以引導學生按照習作要求,先進行自評,然后在學習小組內互評、共評等。
這樣,我們教師已不再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在自評與互評中感受到愉悅、成功的情緒體驗,提高了自己的自我評價能力,進而增強其學習的興趣。
二、開展整體性和綜合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傳統的語文教學一直習慣于只從“知識和能力”上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所以很多教師總覺得評價“知識和能力”是“實”的,又容易操作。而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有所忽視甚至是缺位。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在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無論他們從事什么樣的言語實踐活動,他們總得借助一定的辦法,伴隨著一定的情感態度,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這是一種客觀存在,對它們的評價應該是語文課程評價的題中之義,而不是外加的。語文學科特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又決定了語文教學評價徹底改變單純的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評價,要關注三維立體目標的和諧發展。首先評價要注重情感發展,做到全方位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教師根本不重視學生的情感需要與內心體驗,自己沒有感情,也不注重激勵,評價冷冷冰冰,簡簡單單,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導致學生被動接受,老實聽話,無動予衷。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教師一句簡單的話語,哪怕是小小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喜悅,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評價要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三、評價過程靈活多樣,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是從學習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的。確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學生的個性應當也必須得到尊重和發展。同樣,我們的語文教學評價也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實施靈活多樣地個性化評價。隨著新課程評價理念的落實,很多教師也已經注意評價了,但聽到、看到的往往卻都是空洞、表面、一律的。如課堂上都是“很好”、“不錯”、“真聰明”等表揚,作業上都是在相同標準下的優秀、良好、及格等等第。這樣無原則地對學生進行評價、表揚,根本沒有注重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沒有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評價表揚缺乏個性。這樣的評價,讓優生感到老師在敷衍他們,感到沒勁;后進生則認為老師不夠重視關注他們,進而失去信心。長期下去,不管是優生還是后進生,只能無動于衷地接受學習。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應依具體學生、具體表現給予評價、表揚,同時,還要依學生付出努力地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果某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回答上了某個語文問題,教師如果兄是以“你很聰明,很好”之類評價,學生雖然也能感受到教師的鼓勵,產生積極情感,但比較平淡,不能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教師要改變單調的評價過程,進行特色化的語文教學評價。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點。可以這樣評價:“王艷同學,老師和同學們真為你高興,你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很有創造性,說明你經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多動腦筋,勤于思考,再難的問題,我們也能解決。”教師把平淡的評價變成了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評價,使學生受到極大的鼓舞,促進了學生個性和諧發展。